青海澜沧江源径流变化及其对降水的响应

时间:2022-10-08 04:47:06

摘要 本文以青海澜沧江源为研究对象,对近60年来的径流、降水变化特征及径流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澜沧江源径流、降水均呈增加趋势,集中度呈下降趋势,集中期逐渐前移;径流集中期主要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降水集中期主要在7月中旬至下旬。降水量与径流量的相关系数较高,杂多气象站降水与香达站径流深相关系数为0.72,囊谦气象站降水与香达站径流深相关系数为0.63。总体上径流集中期比降水集中期滞后10~30 d。

关键词 澜沧江源;径流;降水;响应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180-03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hanges of runoff,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response to precipitation based on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Lancang River in nearly 60 year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unoff,precipitation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concentrations degrees were declined,concentrated periods gradually moved forward.Runoff concentrated periods mainly were in late July to mid-August.Precipitation concentrated period mainly were in the middle to late July.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was high.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precipitation in Zaduo Weather Station and runoff in Xiangda Station was 0.72.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precipitation in Nangqian Weather Station and runoff in Xiangda Station was 0.63.As a whole,runoff concentration period lagged behind the 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period 10~30 days.

Key words Source regions of the Lancang River Runoff;precipitation;response

气候变化是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相对于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为研究区的论文稍显薄弱。青海省澜沧江源位于三江源核心区,人口稀少、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极低,被认为是我国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最敏感的区域之一[1-2]。本文以青海澜沧江源为研究对象,对近60年来的降水、径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全球变化大背景下径流变化特征规律及对降水的响应,为流域水资源调查评价、管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澜沧江源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西北,唐古拉山北麓的查加日玛西4 km的高地,河源海拔5 388 m。澜沧江干流在青海省境内称为扎曲,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和自治区的东北部,又作杂曲,系藏语音译,意为“从山岩中流出的河”。省境内干流河长448 km,流域面积18 509 km2。河流水系发育,支流密布,流域面积在300 km2以上的支流共33条。

2 研究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选取

香达水文站隶属于青海省水文局,建于1960年1月,驻测至1983年10月,后为汛期站(4―10月),至1993年停测,2008年恢复为巡测站至今。杂多气象站、囊谦气象站数据实测系列均为1956―2013年。径流数据来源于青海省水文局。降水数据来源于青海省气象局。对于径流缺测月份,进行了插补延长。降水、径流数据系列长度均为1956―2013年。

2.2 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集中度、集中期、Kendall秩次检验法、Spearman秩次检验法、线性趋势回归检验等数理方法,分析澜沧江源径流量的变化特征,并构建降水量与径流量的内在联系,分析径流对降水的响应。对于季节的定义: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为3―5月、6―8月、9―11月、12月至翌年2月。集中度和集中期的计算原理和方法参见文献[3]。

3 结果与分析

3.1 径流特征

3.1.1 径流的年内变化。本文对集中度和集中期做了一定程度的概化处理(表1),以1月径流向量所在位置定为0°,依次按30°等差角度表示2月至翌年12月径流所在位置,具体计算方法参见文献[3]。

澜沧江源径流量集中度和集中期的年际变化见图1,可以看出,径流量集中度随年际变化上下波动,近60年中,有49年集中度集中在40%~60%,占84.5%,最大值为59.4%,最小值为32.2%。说明澜沧江源径流集中在一年内的某几个月,集中度有下降趋势。从趋势线可以看出随时间的推移,集中期逐渐向前推移。从分布的时间范围看,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

3.1.2 径流的年际变化。青海澜沧江源年径流量总体上呈不显著增加态势,均未通过3种趋势性检验(a=0.05),变化倾向率为1.073亿m3/10年(图2、表2)。四季变化中,春冬季呈显著增加趋势(a=0.05),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259亿m3/10年和0.202亿m3/10年;夏秋季径流量总体上呈不显著增加趋势,未能通过趋势性检验(a=0.05),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404亿m3/10年、0.258亿m3/10年。由此可看出,青海澜沧江源径流在季节变化中呈现出不同的态势。

3.2 降水的变化特征

3.2.1 降水的年内分配变化。澜沧江流域降水量集中度和集中期的年际变化(图3、4),可以看出,降水量集中度随年际变化上下波动。近60年中,杂多气象站有45年集中度在60%~80%,占78.9%,最大值为77.4%,最小值为51.8%;囊谦气象站有52年集中度在60%~80%,占91.2%,最大值为79.8%,最小值为48.0%。说明澜沧江源降水集中在一年内的某几个月,并且降水集中度大于径流集中度。降水量集中度趋势线有下降趋势,这与径流集中度呈相同趋势。并且从趋势线可以看出随时间的推移,集中期亦逐渐向前推移。从分布的时间范围看,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至下旬。

3.2.2 降水的年际变化趋势分析。杂多气象站年降水量总体上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均未通过3种趋势性检验(a=0.05),变化倾向率为10.49 mm/10年。囊谦气象站年降水量总体上呈显著增加趋势,通过3种趋势性检验(a=0.05),变化倾向率为12.76 mm/10年(图5、表3)。

3.3 径流变化对降水的响应

3.3.1 径流与降水的相关分析。澜沧江源地处人口稀少的高海拔地区。径流的变化更多的来源于气候变化。本文应用相关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来分析径流与降水之间是否存在依存关系及相关程度。杂多气象站降水与香达站径流相关系数为0.72;囊谦气象站降水与香达站径流相关系数为0.63(图6)。两相关系数均大于0.5,说明径流与降水为中度相关。同时,澜沧江源的降水量与径流量的相关系数由上游到下游逐渐减小,这与黄河源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增大的顺序相反[4]。

3.3.2 径流对降水的滞后响应。径流的形成受到流域内气候和下垫面的影响,是流域内各种自然地理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从降水到形成径流需要经历停蓄、漫流和河槽集流3个特征阶段。本文应用降水和径流的集中期来探讨径流对降水的滞后效应。总体上看,径流的集中期比两气象站降水集中期均值滞后10~30 d。但也出现一个特殊的现象:1956年、1968年、1986年径流的集中期比两气象站降水集中期均值提前10、2、7 d(图7)。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需要深入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青海澜沧江源降水集中度大于径流集中度。降水、径流集中度呈下降趋势,集中期逐渐向前推移。从分布的时间范围看,降水集中期主要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径流集中期主要在7月中旬至下旬。

杂多气象站降水与香达站径流深相关系数为0.72;囊谦气象站降水与香达站径流深相关系数为0.63。澜沧江源的降水量与径流量的相关系数由上游到下游逐渐减小。

4.2 讨论

本文在计算集中期和集中度时,采用的降水量和径流量数据为月值,相对于日值,弱化了降水、径流的集中期分布,可能会导致部分年份径流的集中期比降水集中期提前的情况。这种现象的原因需要深入讨论分析。

5 参考文献

[1] 肖桐,刘纪远,邵全琴.近20年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植被生产力变化模拟[J].地理信息科学学报,2009,11(5):557-565.

[2] 樊江文,邵全琴,刘纪远,等.1988―2005年三江源草地产草量变化动态分析[J].草地学报,2010,18(1):5-10.

[3] 刘贤赵,李嘉竹,宿庆,等.基于集中度与集中期的径流年内分配研究[J].地理科学,2007,27(6):791-795.

[4] 董晓辉,姚治君,陈传友.黄河源区径流变化及其对降水的响应[J].资源科学,2007,29(3):67-73.

上一篇:谈《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中的有效与低效 下一篇:寒潮天气过程及其对农作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