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级留学生正反问句习得偏误分析

时间:2022-10-08 04:35:09

初中级留学生正反问句习得偏误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初中级留学生调查语料中7类正反问句式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统计初中级留学生易出现的偏误类型,分析正反问句习得偏误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留学生身上的分布特征。针对调查结果和教学实际,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正反问句 偏误分析 规则描写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2

零、引言

初中级留学生,初步掌握了汉语正反问句的一些语法特征。但由于正反问句“通过谓词性词语正反重叠表示疑问的问句,其跨语言分布的普遍性不及主谓倒装和句尾添加疑问助词的问句”(陈妹金),留学生在习得过程中,仍会出现大量偏误。

一、被试、语料

(一)被试

本文被试是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全日制初级(预科)和中级本科留学生。

(二)语料

本文的中介语语料来自调查问卷。其中初级班发放93份,回收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21.2%;中级班发放40份,回收1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45%。这反映出初级留学生一种畏难情绪和回避策略。

调查问卷主要考察以下7类句式:

1.X不X (11S + V不V e.g.你吃不吃苹果?;22S + A不A e.g.这药苦不苦?;33状动A式e.g.你到底认真写不认真写?e.g.2他在不在操场跑步(介不介)?;44动补B式e.g.颜色变黄不变黄?

2. S + 助不助 + VP?(e.g.他们会不会结婚?)

3. S + VP,X不X?(e.g.我们一起回宿舍,好不好?)

4. S + VP(了)没(有)?(e.g.感冒好了没有?)

5. S + V 没 V……?(e.g.武大的樱花开没开?)

6. 反问句性质的正反问句(e.g.谁没有三亲六故呢?是不是?)

7. 是否+V?(e.g.你是否有什么心事?)

将这7类句式细分成11个句型,每个句型出现6次,问卷设计有66道题。按题目主观性的递增程度,我们将调查问卷为三大类。

二、统计结果

初级(预科)中级总计

偏误数量偏误率占偏误总量比例偏误数量偏误率占偏误总量比例偏误用量偏误率

第一类136309%1769%942374%1222%230309%

第二类1252841%1625%160404%2081%2853409%

第三类1633705%212%912298%1183%2543038%

总计4243212%5514%3452904%4486%7693066%

(一)宏观方面

回收38份问卷,共2508题,被试有769处偏误,偏误率3066%。其中初级阶段(预科)问卷偏误424处,偏误率 3212%;中级阶段问卷偏误345处,偏误率2904%。总的来说,初中级留学生汉语正反问句习得的偏误率不低。

从宏观方面来看,其正反问句习得的掌握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第一类、第三类、第二类。考虑不同学习阶段,初级留学生的习得程度由高到低为:第二类、第一类、第三类;中级留学生的习得程度由高到低为:第三类、第一类、第二类。

(二)微观方面

1.从题型的三个大类来看

(1)第一类

第一类(T1-T22)共836道,偏误230处,偏误率2751%,低于整套问卷的平均偏误率。其中初级班有偏误136处,偏误率309%,;中级班有偏误94处,偏误率为2374%。在连词成句上,中级留学生在正确率上高出初级留学生近7%,说明学习时间越长,留学生越容易在语序方面有所提高。

(2)第二类

第二类(T23-T44)完成836道,偏误285处,偏误率3409%,高于整套问卷的平均偏误率。其中初级班有偏误125处,偏误率2841%,;中级班有偏误160处,偏误率404%。我们注意到一个反常现象,经过更长时间的系统学习,在判断题上,中级留学生的正确率反而不及初级留学生。

这种倒退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首先,我们认为统计方法的不同会产生一定影响。初级学生的20份答卷中有11份只有正误判断,没有按题目要求更正错误答案。统计时,我们假设留学生掌握了该句型。而中级留学生的18份答卷中只有5份没有更正错误答案。当留学生判断正确,而更改有错误时,我们认为他没有完全掌握此句型的语法特征,故计入偏误。为了保证统计结果真实有效,笔者就第二题重新统计,只看判断正误。结果如下:完成836题,偏误271处,偏误率为3242%。其中,初级留学生偏误123处,偏误率为2795%;中级留学生偏误148处,偏误率为3737%。无论采用何种方式统计,初级留学生在判断题上都做得更好。我们只能从留学生的汉语习得策略方面去找原因。在汉语习得的初级阶段,留学生更容易受到语际偏误即母语负迁移以及“发展难度”偏误的影响。而掌握了更多语法知识的中级留学生在已习得的目的语知识的影响下,更容易出现目的语语内偏误,比如:系统规则简化、过度监控、错误推理等。

其一,留学生学习了“A不AB”的删略式之后,多次将“AB不AB”完整式误判,并改为“A不AB”。如:将T26“她的裙子漂亮不漂亮?”误判并改为“她的裙子漂不漂亮”;将T35“你想请假?老师同意不同意?”误判并改为“你请假,老师同不同意?”这是受系统规则简化和规则应用不完全的影响。留学生在完整式和删略式两种可供选择的语表形式中选则了删略式,并将完整式判断为错误。我们认为这是受目的语规则过度监控影响所致。

其二,留学生学习了句末用“不”的删略式,则将完整式“AB不AB”误判,并改为“AB不”。如将T26“她的裙子漂亮不漂亮?”误判并改为“她的裙子漂亮不?”;将T30“你们把不把我放在眼里?”改为“把我放在眼里不?”这类偏误也是源于系统规则简化和目的语规则过度监控。

其三,留学生学习了句末加“了吗”、“了没”、“没有”等语法项目可以构成问句,因为过度监控而将正确的句子误判并更正。如将T32“鸡蛋煮熟不煮熟?”改为“鸡蛋煮熟没有?”、“鸡蛋煮熟了吗?”、“鸡蛋煮熟了没?”。

其四,学习了“有没有”语法项目后,“学习者错误地认为新的语言项目B和已习得的语言项目A用法一样,学习B时套用A的规则”,即错误推理。将T33“*你晚上不给不我打电话?”改为“你晚上有没有给我打个电话?”将T31“*这衣服如果洗了变小没变小”改为“*这衣服如果洗了有没有变小?”

(3)第三类

第三类(T45-T66)共完成836道,出现偏误254处,偏误率为3038%,接均偏误率。其中,初级阶段答卷出现偏误163处,偏误率为3705%,;中级阶段答卷出现偏误91处,偏误率为2298%。主观题的答案不唯一,只要合理、合法、合用就可,所以更能够反映出留学生的真实语言能力。

三、偏误小结

通过对留学生正反问句句式输出的偏误进行形式描写和规则解释,我们将留学生出现的偏误概括为以下六类:错序、重复项失当、误加、遗漏、误代与类推、杂糅。

1.错序

错序一共182例,是留学生偏误的主要形式,集中在第一类排序题上,其中初级102例偏误,中级69例偏误;在第二类判断题上,初级有2例偏误,中级有4例偏误;在第三类主观题上,初级有4例偏误,中级有1例偏误。错序包括:疑难项后置,如“*你认真写不认真写到底”、“*你讨厌不讨厌他说”、“*你们做调整工作对是否?”;主谓倒置,如“*这苦不苦药”、“*你是否心事有什么”;整体性错序,如“*你看得着开樱花美不美”、“*我们帮助你的接受愿不愿意”、“*你交办公室作业去了没有”;局部性错序,如“*你去办公室交没有作业了”、“*你说讨厌不讨厌他”、“*你们是否做了对工作调整”。

2.重复项失当

重复项失当一共出现49例,偏误体现在第二、第三类题上。其中第二类题,初中级各有10处偏误;第三类题,初级19处偏误,中级10处偏误。重复项失当可分成以下七类:第一,非动宾结构出现“AB不A”删略式。如“*他努力不努工作?”(V不V)、“*今天你们搬走不搬”(动补重叠);第二,后谓项重叠,如“*我们绕道走不走”、“*你用力划不划船”;第三,介宾+VP结构、助动词+VP结构VP正反重叠,如“*你可以借不借你的笔记本”、“*他在操场跑不跑步”;第四,重叠项词性不当,如“*这道数学不学题有点难”(名词正反重叠)、“*他有想没有想过去海南玩(助动词+动词正反重叠)”、“*这件衣服太不太干净”(副词正反重叠);第五,重叠项重复,如“*您是否是有兴趣一起打球”、“*你参加了是否不是否小组活动”;第六,重复非疑问焦点,如“*把车子弄不弄成这样……”,“*你买没买的新裤子洗”;第七,状语后置,如“*你到底学用心不用心”。

3.误加

误加共92例,偏误集中在第二类题上。第二类题,初级26处偏误,中级50处偏误;第三类题,初级11处偏误,中级5处偏误。误加可以分成以下三类:第一,句末误加疑问词,这是最多的一类。“违背了一般一句之内不能同时存在两种(添加、重叠)疑问标记表示纯粹疑问的规则”如,“*地球的中心非常热,对不对吗”、“*要是让地主知道了,你想不想活吗”;第二,误加助动词或助词,如“*晚饭是不是吃了没”、“*你有没有去医院看病了”(该句子可更改成:1.你去医院看病了没有;2你有没有去医院看病),“*你去没有去医院看病了”;第三,误加副词,如“*这件衣服洗的干净不太干净”。

4.遗漏

遗漏共29例,偏误体现在第一类和第三类题上。其中第一类题,初级有3处偏误,中级有6处偏误;第三类题初级有11处偏误,中级有9处偏误。具体来说遗漏主要是动词或动宾词组缺失。如“*爷爷是否八十岁”(缺失V“有”)、“*这件衣服洗干不干净”(缺失形式标记“得”)、“*他努不努工作”(双音节V缺失第二音节“力”)、“*你买的新裤子洗没过”(V没V过,缺失第二个动词“洗”)。

5.误代与类推

误代与类推一共出现21例,偏误集中在第二类题。其中,初级有11处偏误,中级有9处偏误。误代可以分成以下两类:其一,“不”、“没”误代。T31“这衣服如果洗了变小没变小”是“没”误代“不”,其错误输出量为13例;T39“我去过长城,你去不去”是“不”误代“没”,其错误输出量为10例。其二,助动词的类推。“类推是将某语言项的某规则错误地用到其同类项上,如由助动词“可不可以”作状语的用法类推出同义项“行不行”作状语的现象,出现在习得早期,如:你可以不可以教学我? 你行不行一起去晚上看电影?”

6.杂糅

杂糅共18例,偏误集中在第一题。杂糅即同一句子中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偏误类型。如:“*他在操场跑步不跑步吗?”属于“介宾结构+VP”中VP正反重叠及误加句末疑问词“吗”;“*这件衣服洗太不太干净”属于缺失动补标记“得”和重叠项失当;“*你听不听上课究竟认真”属于整体性杂糅,首先重叠项失当,应更改为“认(真)不认真”,其次是错序,V“听”应该在副词“究竟”后,再次是缺失,缺失动补的形式标志“得”,最后该句子应更改为“你上课究竟听得认(真)不认真”。

四、生成原因

丁雪欢已经就正反问句习得偏误生成作了一定的阐释:二语习得的“顺抑制现象”(Ellis)、“语块化”(Moon)、语言的标记性。本文考察如下:

1.母语负迁移

母语负迁移又称语际偏误。一位英国留学生出现了动词中心放在状语前面的偏误,“*你到底写认真不写认真”、“*你到底学用心不用心”。这是受英语中修饰词后置影响。

2.语内偏误

“Carl James把基于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而产生的语内偏误分作 7 个类型: (1)错误推理;(2)错误分析;(3)规则应用不完全;(4)利用羡余;(5)忽略共现规则限制;(6)过度监控;(7)系统规则简化,或称过度概括。”本文主要关注:规则应用不完全、过度监控、错误推理。规则应用不完全,如将T35“你想请假?老师同意不同意?”误判并改为“你请假,老师同不同意?”;过度监控,如“AB不AB”的删略式“A不AB”更加常用,留学生在应用时只使用删略式,将完整式误判。错误推理,如将“谁没有三亲六故呢?是不是?”误判并改为“*谁是否没有三亲六故呢?”错误地认为新的语言项目“是否”和已习得的语言项目 “是不是” 用法一样,从而套用“是不是”的规则,出现错误推理。

3.教学、交际或学习策略

由于留学生汉语习得的规律性和教学安排的阶段性,若课后语言点的复现率不够,知识结构就可能不健全,如动词V带宾语构成的正反问句中的后删略形式“AB不A”,掌握较差。此外,受交际策略影响,留学生为了顺利交际会忽视语表形式而重视语义传达。这就影响了汉语输出的精准度。

4.标记性

标记性主要涉及“不”、“没”之间的误代。我们在上文已经做了详细的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述。

五、参考性教学建议

通过上文对偏误的统计、偏误小结和生成原因探索,考虑到调查结果和教学实际情况,我们从句式的结构提出以下参考性建议:

其一,针对不同的学习者确定不同的学习难点。留学生由于母语影响、学习阶段、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因素的影响,学习难点的确定受多种因素制约。本文主要是从学习阶段来考察的,因此,我们认为可以对不同阶段的留学生进行不同的难点强化。如对初级留学生强化其学习难点句式2,对中级留学生强化学习难点句式4;

其二,整体把握留学生正反问句习得过程遇到的问题。尤其是错序和误加,是两大偏误源;

其三,注意相似度高的语言项目的辨异教学,如否定词“不”和“没”,如助动词“行不行”和“能不能”。

参考文献:

[1]施加炜:《外留学生22 类现代汉语句式的习得顺序研究》,《世界汉语教学》 1998 年第 4 期。

[2]周小兵:《学习难度的测定和考察》,《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1期。

[3]James,C.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中的错误:错误分析探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丁雪欢:《留学生汉语正反问句习得中的选择偏向及其制约因素》,《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 4期。

[5]Ellis,R(1985):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第二语言习得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6]周小兵:《非母语者汉语语法偏误研究程序》,《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7卷第 1期。

[7]郝红艳:《汉语内部因素与留学生汉语习得中的语内偏误》,《语言文字探索》2009年第2期。

上一篇:论我国大学以法治化去行政化 下一篇:浅析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