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

时间:2022-10-08 04:06:23

浅谈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

信息化标准是企业信息化实施的基础,是信息化项目成功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本文简述了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的作用和分类,信息化标准面临的问题,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的原则和基本过程,并列举了某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示例,希望对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支撑企业运营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础动力。随着国家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必然不断加快。加快两化融合的步伐,让信息化发挥作用,促进管理提升、技术创新,支撑企业高效运营,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在信息化项目的实施进程中,数据不准、流程不畅和沟通困难等问题,阻碍了项目的顺利实施,甚至导致很多项目实施失败。在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决策者意识到,基础能力的建设和完善,是信息化建设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在这当中,标准作为企业运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对信息化项目实施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信息化过程中标准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的标准是指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推行的为确保企业信息化的规划得以贯彻实施,确保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成功,与信息化相关的业务过程以及信息化的项目管理、可行性分析、方案设计、软件选型、系统实施、系统分析、软件开发、网络建设、系统集成、数据库设计和管理、系统管理规程和操作规程、系统维护和升级、系统评测等信息化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一系列管理和技术规定。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标准是企业的基础设施,就像法律法规在法制社会中的基础作用一样,标准是构成企业基础管理、业务操作、信息共享、信息交互和信息安全等的技术起跑点和落脚点。

1.统一口径、有效沟通

在信息化项目的推进过程中,业务与业务之间的沟通以及业务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沟通十分重要,而统一标准是沟通的前提。标准是桥梁和纽带,就像《圣经》中 “巴别塔 ”故事中,语言所起的作用一样,只有在统一的编码标准、统一的流程定义标准、统一的业务术语标准的前提下,业务和业务、业务和信息技术之间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业务需求才能准确地转化为信息化功能,信息化工具才能切实地为业务服务,信息化企业这座“巴别塔”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2.优化管理、提高效率

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个技术项目,从更大范围、更多内容上,究其本质是一个复杂的管理工程,这不仅仅体现在信息化系统本身是为了实现企业管理的目标而运作的,就信息化项目管理而言,也需要极强的管理的科学和艺术,这必然对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共识是,信息化项目的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人、财、物的各个方面,必须用工程化的项目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这就意味着,在信息化项目的规划过程、开发过程、实施过程和相应的管理过程中,必须采用或建立相关的技术、管理的标准和规范,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保证信息化项目实施的成功。

3.规范操作、提高质量

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从项目管理,到数据整理,都需要有统一的流程和操作规范,只有在统一的操作标准下,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同时,建立业务操作和技术管理标准,规范开发、实施和具体操作行为,有助于提高信息化项目开发实施的质量。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问题

国内制造企业相对于国际先进企业,信息化基础差,但起点相对较高,缺少摸索和完善的过程,往往形成揠苗助长的状况。信息化标准更是如此,多模仿、借用,存在很多问题。

1.标准体系不够健全

信息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全面应用时间并不长,企业信息化标准更是在一片空白中艰难摸索。如何与业务结合、如何具有可操作性,各标准之间的关系如何,都是信息化标准制定者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企业信息化标准既要服务于业务,又要对业务起到促进、引领作用。而随着企业信息化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展,信息化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缺失等问题逐步凸现,需要进行完善和逐步优化。

2.标准滞后

制造企业以产品为主,信息化标准虽是企业的基础标准,但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企业主营业务的标准更新较快,但是信息化相关标准往往更新较慢,制定之后,缺少修订和更新,不能与国际、国家标准同步,甚至不能与企业业务发展同步,采用过期、作废标准的现象比较普遍,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导致信息技术无法发挥作用。

3.标准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符合

国内企业的信息化起步晚,管理基础落后,人治思想根深蒂固,在对信息系统的选择上应小心谨慎,这同样也适用于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很多企业的信息化标准建设初期往往起点很高,与国际接轨,引用先进标准,但是与企业的实际水平相差太远,贯彻实施难度巨大,最终沦为空纸,不得不从头再来。

4.标准贯彻、实施力度不够

企业制定了适应实际情况的相关标准之后,应大力推进贯彻,在应用中完善。但是在很多企业中,为了完成信息化项目目标,花大力气制定了标准,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忽视标准的长期作用,重视不够、组织不力、执行不严,在具体的业务中没有得到应用,成为摆设。

三、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内容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技术发展的必然。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信息技术刚开始必定是新事物,无先例,需逐步探索,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也是逐步建立。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渗入性,必然影响企业其他标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在企业的各个层面发挥着作用,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内容也逐步明确。

制造企业主要围绕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开展信息化工作,根据信息化涉及的对象,信息化标准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基础的与信息化相关的传统业务标准。要实施信息化,首先要对传统业务进行梳理,使数据规范化、流程透明化,必要的话需要对业务进行改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针对业务情况,结合信息化要求,同时修订和完善基础业务标准;二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的新的业务信息化标准和规范,例如:CAD标准、MBD标准和MES操作规范等,此类标准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还有一类标准和规范是指信息化项目实施所涉及的一系列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如项目管理标准、软件工程规范等。这是信息化项目实施成功的重要保障,此类标准也要因地制宜,引进国际、国家先进标准的同时,针对企业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四、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原则

1.关注全局,打好基础

企业信息化标准应建立在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基础上,代表的是企业的整体最高目标和利益,而不仅仅代表一个或几个组成部分的局部利益,因而制定标准具有企业目标的全局性,制定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的时候一定要从整体出发,要有助于应用的开展,有助于取得企业综合效益。

信息化不但涉及企业技术、管理的各个方面,甚至影响到了企业活动的准则――企业文化,是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信息化标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而出现和完善的,这是一个逐步认识、逐步提高的过程,做好基础工作十分重要。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托于具体业务,什么样的技术可行,什么是未来发展趋势,要找准方向,打好基础,使信息化实现对企业促进和提高作用。

2.因地制宜,先进适用

所有的企业管理者都有这样的共识: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脱离信息技术的支持,任何企业都不会成功。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是必须的,在企业生产运营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化标准,是企业信息化实施的管理准则和操作规范,应因地制宜,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既实用又应具有提升作用,实现与业务的互相促进,在管理水平、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中修订和完善。

3.业务融合,全面考虑

信息化标准的编制应依从体系,基于企业实际情况,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统一标准基础上进行编制。标准应做到承上启下,有理有据,与企业管理、技术现状完全融合。不但在企业内部能够实行,在企业参与市场的过程中也能够起到沟通作用。同时,信息化标准要考虑长远利益,能够适应企业技术和管理的不断提升:一方面奠定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另一方面要能够推动企业各方面的进步。

4.注重细节,合理可行

在编制具体信息化标准时,应注重细节,对企业的业务流程、操作规程等要进行详细调研和分析,使之能够与信息技术融合匹配,与企业具体情况相吻合,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具有有效的规范作用,能够指导具体工作。不能盲目引用或脱离实际,形成标准高高在上,行动无法可依的状况。

五、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过程

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建立必须要与具体业务相结合,要根据企业业务的具体特点,在对采购、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和维修维护等业务流程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的特性,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提升促进作用和对业务的改造作用,构建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具体分类。在具体分类确定后,按照体系确定具体分类中信息化标准的内容范围,明确标准之间的关系,根据企业信息化的具体状况和业务情况,确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内容和制定方案。然后,完善企业涉及信息化的业务标准和规范,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管理经营、生产制造等具体环节涉及的业务信息化标准。同时,对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的规范化进行研究,涉及规划、立项、方案、开发、实施与维护等多个环节,完善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提高信息化项目推进的效率和质量。最后,要对企业现有信息系统开发的规范化问题展开研究,如系统开发涉及的信息分类与代码、数据接口和运行操作规程等,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信息共享,会导致“信息孤岛”问题的出现,增加管理成本。标准制定后,要建立标准贯彻和实施的相关制度,明确奖惩条例,全力推进标准的执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应基于业务,结合实际应用情况,对标准进行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使之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和信息化具体情况,真正起到指导促进作用。整个建立过程如图1所示。

六、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示例

某企业是典型的离散制造企业,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众多,设计加工技术难度高,信息化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的重要推力。该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全面推进信息化,从基础网络建设、甩图板工程到知识管理、企业门户建设等信息化项目的分步实施,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整个产品的设计、工艺、制造和维修等生产制造环节和采购、计划、财务、人力资源和销售等企业管理环节大量应用了信息技术,实施了多个信息化系统,基本覆盖了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方面。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作用的增幅越来越小,系统推广的难度越来越大,企业基础管理薄弱、业务系统间沟通困难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结合业务状况,制定和完善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企业信息化进一步实施成功的重要保证。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企业各环节的系统工程,涉及大量的标准和规范,还需要与企业业务紧密结合,因此必须对这些标准规范按照内在联系进行有序整理,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化标准体系。为了使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符合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在调查和分析国内外信息化标准现状的基础上,依据企业具体情况,结合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对标准化的总体需求,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运用标准化原理,按照适用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兼容性以及可扩展性等原则,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总体构架,如图2所示。

在此分类基础上,企业对标准体系逐步细化,根据业务情况及时调整,制定出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信息化标准。

七、结语

企业信息化标准是企业信息化实施的重要基础,完善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信息化项目高质量、高效率完成的基本条件。信息化标准必须基于企业具体业务,结合企业发展状况,全盘考虑、布局长远,形成体系,按照科学的方法和步骤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

上一篇:托盘上圆锥面的编程研究 下一篇:“设施农业工程集成技术与模式研究”课题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