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的“脚手架”的构建策略

时间:2022-10-08 02:01:57

[摘要]“脚手架”是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并通过它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本文试以“分数的意义”教学为例,对于脚手架的搭建要求予以说明,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脚手架 建构 搭建要求

“脚手架”是教师组织知识的某种构造,而这种组织恰与学生的建构相匹配的。它是以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维果斯基认为,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而教学应从儿童原有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从而顺利地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下面笔者试以人教版五下“分数的意义”教学为例,阐述如何搭建脚手架来促进学生发展。

1.了解学生有什么设计问题情景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他们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和认知来建构新的知识结构。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脚手架”就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与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生长”出新的认知结构。

“分数的意义”的内容有四个新的发展,即扩展了单位“1”的概念,由一个物体发展到将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具体给出了分数的意义;给出了分子、分母的含义;给出了分数单位的概念。因此,应紧扣这四个问题并围绕其展开教学,其目的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可设计这样的练习和提问:

(1)说几个分数、写几个分数、说说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2)你还知道分数的来历及其他有关分数的知识吗?(课前布置)请告诉大家。

“脚手架”据此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了解学生怎么想设计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设计坚持让学生独立探索,让学生自己去分析。真正的数学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即使是同一数学内容的学习,不同的个体也完全可能由于原有知识结构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认知。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作适当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搭“脚手架”是为了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设计自主学习的内容是:以1/2为例,利用一张圆形纸片、一块橡皮、一根一米长的绳子、一盒水彩笔、4个苹果图、一幅熊猫图等材料,动手切一切、折一折、分一分,并说一说1/2的意义。

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找出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及不同点,使学生去归纳出“平均”分及单位“1”的概念来:

(1)相同点都是平均分,每份用分数表示都是1/2;

(2)不同点是所分物体不同,即平均分的内容不同;

(3)所分物体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单位、一个整体 ……

在此“脚手架”是为了让学生自主行为成为可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里建立和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并以同化的形式把客体纳入到已有的认识结构之中,以便与自己不适应的客体相一致,从而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3. 促进学生认知深化设计合作学习

设计合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为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搭建“脚手架”要考虑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代替学生思维)。

在本案例的教学中,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明确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表示,从而突破了单位“1”这一难点,为理解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为此,教师可这样设计:

请各小组同学组合出原有材料,平均分有几种分法,认真观察它们的分法和表示每一部分的分数有什么异同?小组讨论后并汇报。

通过合作学习,同学间可以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看到自己抓住了哪些,又漏掉了哪些,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学生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对各种观念加以组织和改组,有利于学生建构能力的发展;学生在与比自己水平稍高的成员的交往中将潜在的发展区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更大的发展可能。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哪怕只是萌芽),并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

(2)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通过发言暴露出来的、关于概念的模糊或不正确之处,并及时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予以指出;

(3)当讨论开始偏离教学内容或纠缠于枝节问题时,要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

(4)在讨论的末尾,应由教师(或学生自己)对整个协作学习过程作出小结。

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由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由教师提出后,学生们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辩论组织协商,最终解决对问题分歧看法,达成共识,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由此可见,“脚手架”的重要性是教师提出问题的可争论性,如果问题是一个已存在的真理或本身即无意义可言,则学习根本毋须讨论,亦不值协商,自然也就达不到对一个新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目的。

4. 帮助学生意义建构设计效果评价

在数学建构学习活动中,获得体验是至关重要的,体验是建构主义学习的终结目标。没有体验,对知识的理解就有残缺,即便获得某些知识也是肤浅的,暂时的,不会成为知识库中长久保留的知识。

“脚手架”设计的效果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如评价内容有: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回答可谓丰富多彩:

① 我对自己的学习比较满意,因为我取得了成功;

② 我们小组的学习配合得很好,大家分工明确,我喜欢上这样的课;

③ 我明白了分数的意义,它跟平均分有密切的关系;

……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利用教学中的各元素来补充学生自身建构的不足,特别是的教师要为学生搭好“脚手架”,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建构过程,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上一篇:思品课教学要接地气 下一篇:在中小学开展韵律操运动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