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来”及其探源

时间:2022-10-08 01:52:35

摘要: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来”的语法功能丰富多样,可以归纳出9种用法,各种用法的表义功能和句法结构稍有差异,在各地客家方言中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本文主要探讨闽粤赣三省客家方言实现体标记“来”的分布与语法特点,并对各地“来”的用法进行比较,最后探讨实现体助词“来”的语源问题。

关键词: 客家方言;体助词“来”;语法功能;特点;探源

中图分类号: H0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055X(2013)04-0055-07

普通话用于表达实现体(完成体)①的语法标记是“了”,依其句法结构和语法功能的差异,“了”可分为两个——“了1”和“了2”。一般认为,“了1”位于动词后,是动词词尾,表示动作的完成;“了2”位于句末体词后,是语气助词,表示新情况的实现或即将实现②;但当“了”位于句末动词后时,则可能是“了2”,也可能是“了1”或“了1+2”。

各地客家方言③与普通话相比,实现体助词比较丰富,常常不只一个,如闽西永定客家话有“欸、来”,\[1\]63-68长汀客家话有“嚟、咧”\[2\];广东梅县客家话是“欸、撇、来”\[3-4\],丰顺客家话是“好、了、哩、来、得、去”\[5\]92-115;江西石城客家话则以“呃、来、到”表完成体意义,\[6\]56-60南康客家话除了“了、哩”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外,还有读作轻声的“到”也可以表示完成或实现体意义。\[7\]16-17本文主要考察闽粤赣三省客家方言实现体标记“来”的分布与语法功能,并对各地“来”的用法进行比较,最后探讨实现体助词“来”的语源问题。

一、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来”的

语法功能

(一)闽西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来”

1.连城客家话

连城客家话\[8\]205-206有五个表实现的体标记,其中,“了、撇”相当于普通话的“了1”,“呃、e3”相当于普通话的“了2”;“呃”表已然,“来”则与“呃”对应,表未然。与已然体标记“呃”相比,未然体标记“来”只能用在述补结构之后,而“呃”不限于此;所以,“来”的分布范围比“呃”窄,但在两者都能出现的语境中,两个词的运用是严格对立的。如:

(1) 碗洗净呃。 (碗洗干净了)

碗洗净来! (把碗洗干净喽)

(2) 水暖烧呃。 (水烧热了)

水暖烧来! (把水烧热喽)

在以上例句中,“呃”用于陈述一个已然的事件,“来”用于祈使句末,不管动作是否已经在进行,就述补结构表达的整个事件来说都是未然的。“来”也并不限于出现在祈使句中,也可以用于连动结构中,表示安排或打算,前后两个动作在时间上是相承的。如:

(3) 我水暖烧(来)了再去。 (我把水烧热后再去)

(4) 我桌拭净(来)了再扫地下。 (我把桌子擦干净后再扫地)

(5) 你等我一刻,我先猪供了来。 (你等我一会儿,我先把猪喂了)

2.永定客家话

与连城客家话\[9\]一样,在永定客家话中,“来”也可用作实现体助词,一般表达未然或没有时间性的实现,但具体的结构和语义有所不同,可分为 “来1”、 “来2”、 “来3” 和 “来4”。

“来1”出现于祈使句尾,多粘附在动补结构上,补语后也可带宾语,表示要求听话人实现某一事态。如:

(1) 眠倒来! (躺下)

(2) 帽欸戴正来! (把帽子戴好了)

(3) 你坐直来,莫背驼驼欸! (你坐直了,别驼着背)

此祈使句末的“来”除了用于表达未然的实现外,还兼有足句和缓和口气的作用;若去掉其中的“来”字,总让人觉得语意未尽,而且显得口气急促,失去了温和的表达效果。

“来2”运用于相承的两个事件之间,表示要先完成一个事件再实现另一事件,即强调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先后关系;句中常有副词“先”或“正”等,有时后面的事件因交谈中已提及,故承前省略了。如:

(4)作业做好来正去嬲。 (作业做好了再玩)

(5)你先坐倒来,正讲你知。 (你先坐着,我再告诉你)

(6)——你爱去赴墟唔? (你去不去赶集)

——先洗两件衫来。 (我先洗几件衣服)

(7)俺先睡一睑来正讲。 (咱先睡一觉再说)

“来3”用于表达实现某一事态的个人意愿或建议,或许句中也会出现相关联的两个事件,但不象“来2”那样着眼于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也没有“来1”句那么强的祈使语气。

(8)你坐下欸,食口饭来。 (你坐会儿,我先吃点饭)

(9)食滴欸茶来,唔试慌。 (先喝点茶,不用急)

(10)莫管佢,俺先拿得滴欸来。 (别管他,咱先拿点儿)

(11)话爱讲得好势好势欸来。 (大意:话要讲得好听些)

连城客家话的“得”、“来”既可单独作完成体的标记,也可联合起来共同表达完成体义。在永定话中,“得”一般不单独作完成体标记,可配合“来”表达完成的体意义;形式上与连城话一样,也是“得来”连用或“得”、“来”之间夹有体词性词语,可用“得(NP)来”表示。这种与“得”组合表达实现体的“来”,记作“来4”。

用“得(NP)来”表达的实现体句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都由先行和后续两个小句构成,单独一个句子不成话,“得(NP)来”一般处于先行小句中;二是,“得”、“来”必须同时出现,“得”、“来”之间的体词性成分NP是“得”前动词所支配、关涉的对象,是句子逻辑上的宾语;三是,若“得”、“来”连用,如同结合成一个词,若被NP隔开,“得”一定位于实现体结构中间,而“来”出现于句末停顿处,“得”是起结构作用的助词,“来”是表实现的体助词;四是,“来4”多用作未然的实现,但也能表达已然的实现,在未然的语境中常含有假设实现的意味。

“得(NP)来”作标记的实现体,在语义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强调时间上不容许实现某一事件,若实现了该事件,则会出现时间太晚或来不及实现另一事件的情况。如:

(12)等得来,天都暗啰。 (大意:要是等到(某人)来,天都黑了)

(13)先食饭啊,莫收拾得来,菜都无喔。 (大意:先吃饭吧,别等你收拾好了,没菜了)

(14)食得饭来,车都走撇啰。 (大意:若先吃了饭,车子都走掉了)

另一类是强调两个事件无法同时兼顾,总是顾了这件,就无法顾及另外一件。如:

(15)行得来,脚都断撇啰。 (大意:走到那儿,脚都要断了)

(16)喊得这个来,甲个又走撇欸。 (叫了这个,那个又走掉了)

(17)——你唔得你大子食欸噢? (大意:你不再跟你大儿子过啦)

——唉!莫讲欸。顾得大子来,细子又唔欢喜,干脆自家食。 (大意:唉!别提了。顾了大儿子,小儿子又不高兴了,干脆自个过)

3.宁化客家话

宁化客家话\[10\]77-78的动词“来”意义虚化后,读为轻声,附着在动词的后面,也表示动作的完成,相当于普通话的“了1”。如:

(1)你要做来作业正敢去嬉。 (你要做完作业才能去玩)

(2)蠢人不知好合坏,食来三碗不知荤斋。 (笨人不辨好与坏,吃了三碗还不知是荤是素)

如果动词带宾语,“来”应放在宾语之前,如“做来作业”;如果有后续小句,表示两个动作或情况在时间上是前后相承的关系;而当“V来”处于句末时,“来”既表示动作的完成也表示陈述的语气,相当于普通话的“了1+2”。如:

(3)信抵写来。 (信都写好了)

(4)试抵考来。 (考试都考完了)

此外,“来”也可放在形容词后,表示一种变化已经完成,出现了新的情况。如:

(5)不敢等到老来正好悔气。 (不能等到老了才来后悔)

第4期 李小华: 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来”及其探源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6) 公公个脑毛一下子白来好多。 (我外公的头发一下子白了许多)

(二)广东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来”

1.丰顺客家话

丰顺客家话\[5\]114-116的“来”用为实现体助词时,可分为“来1”、“来2”和“来3”。“来1”用于表未然事态的祈使句或陈述句末,对未然事态作出积极的安排,希望按照意愿促使事态实现。如:

(1) 坐好好来。 (坐好)

(2) 地泥下扫净来。 (把地板扫干净)

(3) 饭爱全部食[tshiu44]来。 (饭要全部吃干净)

“来1”跟虚用的动词“来”、“去”、“来去”在语义上有所关联,“VP来”前面可以加“来”、“去”、“来去”。如:

(4) 来坐好好来。 (来坐好)

(5) 去地泥下扫净来。 (去把地板扫干净)

以上例句中的“来VP”、“去VP”、“来去VP”不是表示位移上的趋向,而是对事件作出安排,是一种行动上的意向。

“来2”用于句末,读作[li24133],24是本调,33是轻声,通常构成“VP哩来”形式,表示“先VP了再说”、“等到VP了再说”,意即“做完甲事再来做乙事”,是对事件次序的一种安排。如:

(6) 写得作业哩来。 (写完作业再说)

(7) 来来来,食哩来。 (来来来,吃了再说)

(8) 水停哩正来。 (雨停了再说)

“来3”常跟“哩”组成“哩来”用于祈使句中,表示假设事态的实现,用以提醒、警告,达到劝阻对方进行某行为的目的。如:

(9) 荷包收好来,分人偷得哩来! (把钱包收好,别被人偷了)

(10)目镜听放哈,唔见哩来! (眼镜乱放啊,别不见了)

2.梅县客家话

梅县客家话\[4\]的实现体助词“来”可表达两种语法意义。其一,“来”用在句末动词后,作用与普通话的“了1+ 2”相似,但又不完全对应,可记着“来1+ 2”;“了1+ 2”和“来1+ 2”都可以表明一个事件、一个过程曾经发生过,但“了1+ 2”可用来表明即将出现的变化,“来1+ 2”只确认过去完成的事实,不能表示即将出现的变化。如:

(1)鸡啼来。 (鸡啼过了)

(2)睡目来。 (睡过了)

其二,如果“来”前面的是VO 或VC 等结构,“来”的作用与普通话“了2”相似,但也是不完全相同,可记为“来2”;“来2”只表示已然的事实,而且这个事实不复存在,“了2”也表示已然的事实,不过这事实可能依然存在;“了2”还可表示即将发生的变化,“来2”无此用法。如:

(3)发大水来。 (发过大水了)

(4)阿公后生时节就过番来。 (阿公年轻时就出过国了)

另外,梅县话体助词“来2”与普通话的“了2”一样,也有成句的作用,如“鸡啼来”,如果抽掉“来”就难成句。

3.兴宁、大埔客家话

兴宁和大埔客家话\[11\]57-69的“来”在用于表体助词时,也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出现于祈使句末,多粘附于动补结构后,要求听话人实现某一事态,此句末的“来”除了表达未然的实现外,也兼有足句和缓和口气的作用;二是“来”用于前后相承的两个事件之间,表示要先完成一个事件再实现另一事件。如:

兴宁话兴宁及下文平远客家话“来”的用法来自本人的调查。:

(1)坐好来! (坐好了)

(2)食21饭正来。 (吃了饭再说)

大埔话:

(3)拿秋倒来! (全部拿去)

(4)衫裤着紧来睡。 (穿着衣服睡觉)

(三)江西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来”

1.南康客家话

南康话体助词“来”的用法\[7\]44-45也比较多样,我们称之为“来1”、“来2”、“来3”。

“来1”粘附于述补结构之后,出现在祈使句尾,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如:

(1)坐好来!(坐好了)

(2)墙头上给字你啊擦净来。 (墙上的字你给我擦干净)

(3)麻烦师傅辣响修好车子来。 (请师傅马上把车修好)

“来2”用在某些连动句中,构成“VP1来VP2”结构,“来”起强调的作用,表明要先完成VP1,才能执行VP2,在一定的语境下,VP2可以省略,这时“来”就处于句尾了,整句话还是VP1先行,即做了再说;也可表VP1是VP2动作的目的或状态。如:

(4)食了筒烟来粉壁。 (吸完这支烟再粉刷墙壁)

(5)歇刻子来拔花生。 (休息一会再拔花生)

(6)等歇一觉来。 (让我先睡一觉再说)

(7)做了你给作业来。 (等你做完作业再说)

(8)坐到来食,歇到来消。 (坐着吃,躺着消化)

这个句尾的“来”与出现于祈使句尾起强调作用的“来”在形式上容易混淆,差别在于连动句中的“来”后面可以把VP2补上,而在祈使句中则不能。

“来3”的语法意义相当于“了”,表示状态或动作未然的实现。如:

(9)大来要做个老师。 (长大了,我要当个老师)

这个“来3”,可以用“了”替换,意义不发生变化,但在南康话中,表达这个语法意义主要用“了”,而不是“来”。

2.石城客家话

“来”在石城龙岗话\[6\]57-58中用作完成体标记时,与另一完成体标记“呃”的语法功能相当;但“来”主要用于表“了1”,“呃”则可用作“了1”和“了2”。如:

(1)渠食来饭。 (他吃了饭)

(2)渠话来半工人工还冇话清。 (他说了半天还没说清楚)

以上例句中的“来”都表示行为过程的实现,在表达普通话“了1”的意义上,与“呃”没多大区别,两者可互换;但“呃”的虚化程度比“来”高,在“来”、“呃”可互换的情况下,“来”比“呃”更常用。如:

(3)咬烂呃舌头冇份食饭。 (咬破了舌头没法吃饭)

(4)话鹅呃喙管渠还唔听。 (说破了嘴他都不听)

(5)渠食醉呃/来酒。 (他喝醉了酒)

3.上犹客家话

上犹客家话的“来”\[12\]331语义功能繁多,用作实现体助词时,依其用法可分为“来1”、 “来2”、 “来3”。

“来1”出现于祈使句末,也是表示要求听话人实现某一事态。如:

(1)拿过该把火钳来。 (把那把火钳拿过来)

“来2”用在连动式结构中,表示动作行为即将进行,也表示一种未然的实现。如:

(2)你食了该碗茶去做工夫。 (你喝了这碗茶就去做工)

(3)我挖正土来栽菜。 (我挖好土来种菜)

“来2”用于陈述句末尾,有先做了再说的意思,没有明显的趋向性。如:

(4)等我食了该口子酒来。 (让我喝完这点酒再说)

(5)我先歇减一觉来。 (我先睡一觉再说)

“来3”单独用于句中,粘附于补宾结构之后,表示一种假设的情况,后面是在这种假设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结果。如:

(6)食得饭来又怕会宕了车。 (如果吃饭,就怕会误了车)

(7)买得书来又无钱食饭。 (如果买书,就没钱吃饭了)。

二、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来”的

用法分布与特点

通过以上考察可发现,“来”用为实现体助词在闽粤赣三省客家方言中是普遍存在的事实,这与其他方言相比较为特殊,而且其具体的语法功能丰富多样,下面就此进行一番比较分析。为便于表述,暂且将语法功能各异的“来”称作“来1、来2、来3、来4、来5、来6、来7、来8、来9”(与前文所述各方言中的“来1”、“来2”等不完全对应,此处称名系重新归纳与排序),并把各地“来”的用法分布列如下表一。

来1:用于祈使句末,表未然,要求听话人实现某一事态,也有缓和语气的作用。

来2:用于连动结构或相承的两个事件之间,表示要先完成某一动作或事件再实现另一动作或事件,或表示前一VP是后一VP的目的或状态;有时后面的事件因交谈中已提及,可承前省略。

来3:用于表达实现某一事态的个人意愿或建议,可能句中也会出现相关联的两个事件,但不象“来2”那样着眼于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也没有“来1”句那么强的祈使语气。

来4:强调时间上不容许实现某一事件,若实现了该事件,则会出现时间太晚或来不及实现另一事件的情况。

来5:处于句末,既表示动作的完成,也表示陈述的语气,相当于普通话的“了1+2”。

来6: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形示一种动作、变化已经完成,出现新情况。

来7:常跟“哩”组成“哩来”,用于祈使句中,表示假设事态的实现,用以提醒、警告等。

来8:用在句末动词后,作用与普通话的“了1+ 2”相似,表明一个事件、一个过程曾经发生过。

来9:出现于VO 或VC 等结构后,作用与普通话“了2”相似,表示已然的事实,而且这个事实不复存在。表1闽粤赣三省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来”的用法分布 方言连城永定宁化丰顺梅县兴宁大埔平远南康石城上犹来1++-+-++++-+来2++++-++++-+来3-+-----+---来4-+-----+--+来5--+--------来6--+----+++-来7---+-------来8----+--+---来9----+--+---注:“+”表示有此用法,“-”表示无此用法

从上表可看出,在所调查的十几个客家方言中,除了个别方言点,如梅县、石城,其他都有“来1、来2”的用法;也就是说,用于祈使句末,要求听话人实现某一事态;或置于相承的两个动作或事件之间,表示时间上的先后次序是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来”的基本语法功能。除此之外,各地“来”的用法还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客家方言实现体标记“来”的用法共有9种,各种用法的表义功能和句法结构稍有差异;有的方言点的用法较多,有的则较少,如平远话有7种,而江西石城话只有一种,但大部分方言点具备二到四种用法。

2.有的方言点的“来”可以和其他同表实现体的助词共现或互换使用,如丰顺话的“哩”和“来”连用表假设事态的实现;而南康话中,用于谓词后,表示状态或动作未然的“来”可以用“了”替换,意义基本不发生变化;石城话中“来”也与另一完成体标记“呃”的语法功能相当;可见,在各地客家方言中,实现体助词“来”的语义丰富,常和其他助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3.各地客家方言中的“来”语义功能繁多,一般都能同时作实义动词、助动词、结果补语、能性补语和助词,“来”的语义从实到虚,是处于不同历史层次的语言单位;而且,在“来”和其他实现体助词的关系上,也存在从虚到实的变化轨迹,与其他体助词相比,“来”的语义都还比较实在,是具有同一语法功能的不同体助词的早期层次,如平远客家话的助词“哩”和“来”,同表实现体意义时,“来”是“哩”的早期层次词。

三、实现体助词“来”溯源

动态助词“来”和事态助词“来”在近代汉语中使用都很普遍,动态助词表示某种动作变化的完成或实现,事态助词表示在过去的时间里事态出现了变化,所表述的事件或过程是过去曾经发生的,两者都表达实现的体貌。关于事态助词“来”的来源,曹广顺认为,“来”从表趋向的动词,发展出表完成、以来、以后等多种用法,在使用中又从动词逐渐演变成跟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作助词,再跟在分句后作助词,最终变为句末的事态助词。\[13\]98-99而据江蓝生的推测,事态助词“来”可能与唐代表完成或实现的动态助词“来”有关,当表示完成或实现的“来”用于曾然的语境中,特指过去曾做某事,并处于句末时,就变成了表曾经的事态助词“来”。\[14\]23-44梁银峰则另有看法,认为事态助词“来”肇端于汉魏六朝时普遍运用的“V+(NP)+来”格式,“来”由句末的趋向动词、时间方位词语法化为事态助词。\[15-16\]

不管事态助词“来”具体来源于何种语言成分,从文献史料看,动态助词“来”和事态助词“来”的关系十分密切,且从唐代开始都大量出现于典籍中。如:

赋来诗句无闲语,老去官班未在朝。(张籍《赠王秘书》

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白居易《送肖处士游黔南》)

如此而论,读来一百遍,不如亲见颜色,随问而对之易了。(全唐文韩愈《与大颠书》)

无风自偃君知否,西子裙裾曾拂来。(全唐诗刘禹锡《忆春草》)

师又时问僧:“汝诸方行脚来,觅取难得底物来不?”(《祖堂集·卷四》)

一一君亲眼见来,由不悟无常抛暗号。(《敦煌变文集》669)

“问拨尘见佛时如何?”师曰:“什么年中得见来?”(《景德伟灯录·卷一八》)

客家方言的实现体助词“来”应来源于近代汉语的动态或事态助词“来”,但存在不同的情况。有的“来”是直接承继的,如“来5”、“来6”;有的是由此进一步虚化而来的,如“来8”、“来9”;有的只因受制于所运用的句式和语境,如多出现于表祈使的或“(先)VP正VP”等句式中,因此,与近代汉语多用于表已然的实现不同,客家话的“来”多用于表未然的实现,如“来1”、“来2、”“来3”。而“来4”的语源较为特殊,是其他“来”字用法的进一步发展,或许是由于“来”经常用于表未然的实现,久而久之,便引申出假设实现的语法意义,而且和结构助词“得”配合使用,表达“假如VP1,就可能VP2”,VP1和VP2常具有相反或相对的语义;这种用法的“来”在近代汉语中也可找到依据,近代汉语的“来”也有少数表未然实现的例子。如:

汝止有一手,那得遍笛,我为汝吹来。(《古小说钩沉·幽明录》)。

“来”用在句末或句中,表未然时也含有假设的意味。如:

藏着君来忧性命,送君又道灭一门。(《敦煌变文集》651)

报左右曰:急手趁贼来,大家疲乏,……不如早回却。(同上88)

煎水滓来无米煮,何时且遇有资财。(同上814)\[17\]179

客家话的“得(NP)来”句式还可表达已然的实现,这恐怕是从表未然的“得(NP)来”引申出来的,或许由于使用频繁而出现功能的扩展,从表未然的实现到表未然或已然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小华 2006《闽西永定客家方言虚词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 项梦冰 1997《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

[3] —— 2002 《连城客家话完成貌句式的历史层次》,语言学论丛(第二十六辑),商务印书馆

[4] 张桃 2004 《宁化客家方言语法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 林立芳1996《梅县方言动词的体》,动词的体,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二辑),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出版

[6] ——1997a《梅县方言语法论稿》,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7]——1997b 梅县方言的“来”,《语文研究》第2期

[8]何耿镛 1993 《客家方言语法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9]黄婷婷 2009 《丰顺(三汤)客家方言助词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0]曾毅平1998 《石城(龙岗)客家方言语法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1]刘汉银 2006 《南康客家方言语法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刘纶鑫 2001《江西客家方言概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3]饶长溶 1996 长汀方言助词“嚟”和“咧”,《语文研究》第2期

[14]曹广顺 1995《近代汉语助词》,北京:语文出版社

[15]江蓝生 1995 吴语助词“来”、“得来”溯源,《中国语言学报》第5期

[16]梁银峰 2004a 汉语事态助词“来”的产生时代及其来源,《中国语文》第4期

[17]—— 2004b 时间方位词“来”对事态助词“来”形成的影响及相关问题,《语言研究》第6期

[18]李泉 2001《汉语语法考察与分析》,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教育困境还是范式转换 下一篇:理工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