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灸法对虚证的治疗

时间:2022-10-08 01:31:52

浅析灸法对虚证的治疗

【摘要】 目的 探讨灸法对虚证的治疗作用。方法 根据灸法的理论基础,结合临床中的实际操作进行探讨。结果 灸法有补气助阳、扶正祛邪的作用,在对虚证的治疗过程中,要辩证求因,审因取穴。结论 灸法治疗虚证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虚证;灸法;扶正;辩证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67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63-02

虚证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虚弱,而邪气不著,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临床一般以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故《难经・四十八难》有“出者为虚”、“缓者为虚”的说法,《类经・疾病类》亦说:“内出之病多不足,如七情伤气、劳倦伤精之类也。”[1]

对虚证的治疗法则为“补法”,即“扶正”,加强正气,才有助于抗御病邪,《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对于扶正的方法很多,而灸法就是常用的方法之一,《扁鹊心书》记载:“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名之法,灼艾第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温之。”所有这些论述,都指出灸法对虚证治疗的显著效果,这是因为灸法具有补气助阳、扶正祛邪的作用[2]。现代医学也从多方面证实灸法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循环系统功能,促进与调整内分泌、呼吸、消化、生殖等系统功能的作用。

在临床中,常用灸法治疗虚证耳鸣,取穴脾俞、肾俞、足三里。中医认为虚证耳鸣多由气血不足、肾精亏耗,精血不能上承,耳窍失养所致,艾炷灸脾俞能补脾益气生血、濡养耳窍,灸肾俞能补肾填精、上荣耳窍,足三里为强壮要穴,灸足三里能补益气血,诸穴合用,对虚证耳鸣的疗效显著[3]。

现代医学也常用隔药灸法来改善“亚健康”状态,所谓的“亚健康”状态其实就是元气虚弱的表现。隔药灸在操作中要根据不同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辩证取穴、配药施灸,选药:气虚、阳虚者用丁香、肉桂、黄芪、防风、当归、仙茅;血虚、阴虚者用黄芪、当归、补骨脂、生地黄、女贞子、菟丝子、山萸肉。阳虚者选命门、大椎、百会、关元;阴虚者选肾俞、血海、三阴交;气虚者选关元、脾俞、足三里、中脘;血虚者选太冲、膻中、中脘、血海。隔药灸法既可以避免灸伤皮肤,还可以借间隔物之药力和艾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取得更大的治疗效果。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隔药灸能提高人体NK细胞的活性。NK细胞也称作“自然杀伤细胞”,是从骨髓细胞分化出来的多能异质细胞,它是一种能直接杀伤靶细胞效应的特殊的淋巴细胞系,是获得性细胞免疫的核心调节细胞,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血液中的NK细胞的活性越强,它识别和消灭外来细胞或变异细胞的能力就越强,从中医的角度看,就是抵御病邪的能力越强[4]。

《灵枢・经脉》有云:“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而灸之。”“陷下而灸之”属于“虚则补之”范畴。临床对于因脏腑、经络之气虚弱,中气不足,对气血和内脏失其固摄能力而出现的一系列气虚病症,如旧泄、久痢、遗尿、崩漏、脱肛、子宫脱垂及其内脏下垂等,常灸百会、神阙、气海、关元、中脘、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对于失血过多、大汗不止、四肢厥冷、阳气暴脱、血压下降、脉微欲绝等虚脱危象,重灸上述腧穴,可以升阳固脱、回阳救逆。

在实际临床操作过程中,灸法的操作要领至关重要,《针灸大成・艾灸补泻》曰:“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丹溪心法》也记载:“若补火,火至内。”所以针对虚证用灸法时,应不吹火,待其燃尽去之,而后以手按其孔穴,这样火力能温和持久,徐进缓出,透达深远,从而达到温补的作用。

灸法治疗后的调养也很重要,灸后要避风寒湿、节饮食、慎起居、戒恼怒,清淡气和以养正祛邪。

综上所述,灸法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用灸法治疗虚证疗效可靠,而且灸法操作较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文峰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60-161

[2]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2

[3] 杨春光,廖明霞,罗霁电针配合艾炷灸治疗虚证耳鸣65例[J]中国针灸,2010,30(8):641

[4] 刘延英隔药灸结合健康指导改善人体亚健康状态[J]中国针灸,2007,27,(8):575-577

上一篇: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对诊断的价... 下一篇:准医生临床实习困境与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