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第三方评价的工程造价专业岗位课程开发

时间:2022-10-08 12:12:25

基于第三方评价的工程造价专业岗位课程开发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工程造价专业岗位课程校企合作并实施基于第三方评价的课程开发,已成为了工程造价专业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路径。文章以职业导向、校企联合开发课程、建构主义和知识转移为理论基础,探索基于第三方评价的课程开发机制,重构评价体系,革新教学载体,构建保障体系,全面推动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

[关键词]第三方评价 工程造价 课程开发 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吴俊(1985- ),女,江西赣州人,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江西 赣州 341000)吕亨龙(1980- ),男,四川宜宾人,江西财经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江西 九江 33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体系时间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L135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38-02

随着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实务培训和考核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成为校企关注的焦点,如何让学生“所考即所能”,免去重复培训,独立于学校之外的、以建筑行业企业为平台基于第三方评价的工程造价专业岗位课程开发成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

一、研究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院校更加明确了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但在当前职业教育整体投入较低、双师型教师较少的情况下,引入企业元素的多主体课程开发对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显得尤其重要。而当前研究和实践较多注重课程开发,对配套的质量考核评价研究或实践较少,特别是独立的第三方的配套评价体系没有建立。因此,本文拟将工程造价专业校企合作的岗位课程开发与过程考核评价体系结合,构建基于第三方评价的课程开发机制体制,以职业为导向构建工程造价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体系,从建筑企业需求出发,编写应用能力培养所需教材,按照建筑行业要求进行授课,以建筑行业企业规定的专业技能水平为标准,校企联合设计考核评价系统,学生通过考核获得相应认证证书,同时实质性地获得了企业认同的相应技能,实现零距离就业。

二、研究价值

以企业用人标准为考核标准,注重实操性质的技能考核,对企业来说,可以节省培训和培养费用;对学生来讲,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向企业证明自己的能力、体现竞争优势,由过去拥有单纯的岗位证书向技能操作证书转变,技能学习贴近最新实践技能及应用标准,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对体系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效果:第一,“引企入校”,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各自的优势,建立一种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发岗位课程的模式与质量保证体系,从根本上改善高职学生适应岗位能力薄弱的局面。第二,形成校企联合开发岗位课程的机制,以工作任务为依据设计岗位课程结构和内容,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机制,将课程学习与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紧密联系起来。第三,基于职业导向,校企联合实施项目课程,将企业岗位能力训练与理论教学、职业素养训练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理实一体教学。第四,构建校企联合认证的质量平台,将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与课程开发对接,找到企业岗位能力标准,设计能力考核评价模型和应用型考核体系,学生通过考核即获得相应的岗位能力。第五,探索校企合作在课程开发中的有效合作路径,实现双方资源的有效整合,解决学校所教和企业所需相脱节的问题,实现利用社会资源办职业教育的目的。

三、理论依据

1.职业导向。职业导向教育是以“准职业人”培养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课程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前提,课程开发以职业需要为依据,教学内容以职业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为主体,教学方式强调实习导向,教学环境强调真实性。职业导向教育以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为本,其目标是透过应用和实践学习,让学生领悟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共通能力。

2.校企联合开发岗位课程。校企联合开发的课程中,岗位课程主要为项目课程,即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校企联合开发特指针对高职院校所开展的校企合作项目课程开发,即采取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专家联合参与课程开发的方式,发挥双方优势,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计划。

3.建构主义。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其相关理论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4.知识转移。理论知识转移是知识从某个人的头脑中转移到另一个人头脑中,或从某个组织转移应用到另一个组织的过程。知识转移包括知识共享和知识吸收两个阶段。知识的转移首先是进行知识共享,可以通过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来进行,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文件文档、查看知识库、调阅科技文献等方式进行。知识的吸收表现为将别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或是将别的组织的知识成功应用到自己的组织中。

四、基于第三方评价的课程开发机制

1.校企联合开发岗位技能课程。以工程造价职业为例,联合有代表的建筑企业开发岗位课程,构建校企合作开发平台,主要包括:吸收有代表性的大型建筑企业,在工程造价专业岗位与职业能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市场专业人才需求标准;通过横向对比,制定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标准。据此,有针对性地编写教材、改革授课模式,组织进行课程改革等,有效推动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的零距离就业。

2.实施基于岗位应用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技能认证考核评价是职业教育应用技能质量的有效保障手段,考试内容实务化,以真实工作项目为内容;考试形式多样化,按照真实企业工作情景,以实操为主;考试内容涵盖内容广、综合性强,将职业素养等内容纳入考核范围。尝试在专业内实施弹性学制,引入“学分银行”,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将传统的卷面考核改革为虚拟企业对外的营业项目,通过小组打分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应,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有积极作用。

3.革新岗位技能课程教学载体及表现形式。系统设计课程教学项目,并按照教学能力考核目标设计相应的教材,用多种形式表现所涉及的工作技能,主要包括:常规课程资料、建筑虚拟仿真软件、精品视频、半成品施工模型等,以适应课程模式的变化,将课程目标扩展到针对整个工程造价职业生涯、能力内涵转为整合能力观、由单一的满足上岗要求转向适应社会发展等。

4.实施岗位技能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基于职业导向,从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构建岗位技能课程教学质量标准,主要从专业办学理念、职业特色、授课“讲师”、教材及表现形式、实习与实训设施与效果等进行系统考虑,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形成质量保证体系,保证岗位技能课程的实施质量。

五、结束语

工程造价专业基于第三方评价的岗位课程开发,实现的是课程与市场的双向对接,也实现了课程考核与工程造价技能考核的统一,笔者将在实践中继续探索有效的实施办法。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汤美安,杜泽超,韩涛.高职教育中的职业导向教育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5).

[3]田恩舜.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4]肖化移.审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许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国际比较[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许杰.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体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5).

上一篇:地方高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及可行性对策 下一篇:三本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