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时间:2022-10-08 11:10:02

浅谈化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11-002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化学课堂的动态生成及生成标志

1.1 化学课堂的动态生成

所谓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课堂,在以前的生活经历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如在探究NaHCO3化学性质时,我结合生活中蒸制馒头、面包的实例,让学生思考NaHCO3固体和酸性物质(如酒石酸)混合制成的发酵粉,加水或加热时为什么能使馒头、面包等疏松多孔?并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思考馒头、面包的小孔里可能是什么气体,讨论其分析依据并用实验加以验证。不少同学都带着好奇的心理积极地进行实验探究,同时还引发不少新的思考,如蒸制馒头时为什么会出现不暄,为什么馒头有时会发黄,蒸制馒头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交流与讨论,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主动的获得了新的知识。

学生是生命体,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育。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

1.2 动态生成的标志

从教师的角度,首要的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其次是教师在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调整教学目标,灵活地采取教学策略、巧妙地重组教学资源、合理地调整教学进度,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体现在教师的引导激励、在生生的相互启发撞击下,产生新问题、新思想、新情感、新方法。在学习内容上,表现为向同题、同类、相关的知识拓展,向生活中的相关实际问题延伸。动态生成的最终标志,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充满智慧与挑战的课堂流程中,情感得以丰富、思想得到提升,生命和生活的境界得以升华。

2 化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原则

2.1 目标原则

课堂教学首先应考虑的是达成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应当是生成的,但生成的过程不能完全偏离目标。由于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生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即随着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师可以把目标适当地删除、升降,但不能完全扔掉原有的预设目标,否则就会导至目标迷失、文本失落、课堂失控。

2.2 价值原则

动态的课堂可以生成很多的资源,但不都是有用的。具有创新价值、智力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有效的生成资源,可以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但无用的生成资源,会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转移学生的学习视线,干扰正常的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关键时刻引导学生在对所学知识多元理解和独特感悟的同时,做到让学生个性飞扬而不随心所欲,思想驰骋而不胡思乱想,思考有价值的问题,生成有价值的信息。

2.3 民主原则

民主原则就是要把民主理念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创建平等协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主要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合作的,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张扬,创造性才能得以解放,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才能引发,使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新特点。

3 建设化学课堂动态生成的环境

3.1 课堂设计必须要有弹性预设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在课前必须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课堂前的教学设计是必要的,这种教学设计必须是留有空间、富有弹性的预设。教师要从教材中寻找学生心灵的思维活动空间,充分考虑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合理预设并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要给学生多一点自学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提问的机会,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

3.2 营造和谐、平等的对话氛围。

互动的课堂,乐于平等的对话。营造对话氛围,必要创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情境。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师生都是课堂的主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友好的氛围中,师生才能敞开心扉、交流体会、切磋论辨,共同提升思想,共享课堂精神之旅。作为教师,应在师生的对话中,巧用生成性资源,不要总是想办法把学生纳入自己的教学方案,要抓住契机,因势利导,用好生成性资源。例如,在学习《原子结构》内容时,引导学生讨论:“在多电子原子里,核外电子的高速运动如果杂乱无章,会产什么后果?”带着问题和想象,学生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和辩论,有的同学认为电子将发生碰撞,一部分电子消失;有的同学认为电子碰撞,将会释放出很大的能量,原子将会破裂;而还有的同学认为电子不可能发生碰撞,它们会在不同区域有规律的运动。此时的课堂,学生神采飞扬,充满生机,学生对问题也越辨越明。正如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3.3 积极探索教材,从教材中寻求生成点

传统教学观念“以本为本”,把学科教学活动简单理解为“教教材”。而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我们要“用教材去教”,就是用教材去教知识、教方法。要探究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材之间的逻辑体系,发现教材中有哪些与知识、方法、能力、素质有关的教育因子,对教材的简易之处要有完整的认识,教材的精妙之处要做到深刻理解,教材的不足之处要能变通处理。要从教材中寻求生成点,这就是要为学生搭建舞台,让学生畅谈对教材理解,袒露真实的心灵世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从教材的争议处设质疑点;从教材精彩处设比较揣摩点;从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的关联处设情感价值升华点;从教材的抽象、空白处寻找想象的训练点等。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让学生思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含量约为0.03%,那么二氧化碳的存在对人类有什么作用,如果二氧化碳过多或过少会对人类生存有何影响?”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从多个层面讨论二氧化碳的利与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从教材和生活两个方面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

3.4 积极应对“非预期性信息”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课堂随机生成的内容是学生真实水平的反映,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不是教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到的,即使教师预设再充分,由于学生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及其它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因此教师决不能机械僵化、一成不变地按照预设的方案教学,让教学设计成为牵制教师、学生无形的绳子,而是要解放思想,关注学生所发现的问题,充分发挥教师“信息重组者”、“学习指导者”等作用,充当活动信息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催化剂”,使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例如,在进行化学分组实验时,由于学生对实验操作要求掌握不够好,实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仪器损坏、现象不明或差错等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要以此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而明确正确的实验操作,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从问题中获得新的生成性资源。

参考文献:

[1]王祖浩.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袁孝风.给教师的建议[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戚业国.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陈光辉.化学课堂教学系统动态分析[J]化学教学,2005,(3).

上一篇:有序思维规律与高三化学教学 下一篇:在等待中提升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