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子,还历史一个清白

时间:2022-10-08 10:41:25

浅析老子,还历史一个清白

初读《寂静圣哲》,首先看到的是作者对先秦圣哲们的立体感知,是一种不失满腔热情,却如白描画细细勾勒的细腻感。但当我细细读过之后,我总觉得文章触动我的,不是圣人的寂寞,而是作者对于他们的过于极端的评价,掺杂着作者强烈的个人情感的评价。今天我拿老子的一篇为例。

文中对于老子的一些点评有他合理并值得称赞的地方。但作者说看到老子对文化与文明的恐惧,说“文化、文明的进步,往往是以传统的崩溃至少是痛苦变革为代价的。老子无法心平气和地面对这些,所以,他在他的理想国中扬弃了文化与文明。”我对此不免有些愤慨,替老子感到委屈。老子的“无为而治”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主张顺应自然、遵循规律。艺术大师范曾在《老庄新解》中称之为“阴柔的进取”,颇为准确。老子的“小国寡民”也不是要倒退、回归远古时代,而是要表达一种人生境界,也是对大国争霸、战乱频仍时代的矫枉过正。作者对此的评价不免过激了一些。

文中还有一句相当经典,大体意思是:老子是一个阴谋家,他心怀陷阱诡计,老子是一个心怀诡计又纯洁质朴的人。这是对老子人格的蔑视,老子提倡的是“上善若水”,又怎会心怀诡计。美德如水,水能使万物获益而无所争,它可以安处人们厌恶的卑下之地,所以最接近于道。处事要能安于卑下,言谈要能坦率真诚,精神要能保持沉静,交友要有爱心真情,办事不刻意作为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从政并不逞能而能把天下治理得太太平平,行动能顺应客观时势。正因为能做到像水一样与世无争无夺,所以,没有差失没有过错。当代更是对水情有独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舒”。他用“水”劝喻更显豁达情怀:“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盛过富春江。”水性滋养的是人们的善性与美德。在老子看来,水的特性最能体现自然无为的哲理。它圆融通达,遇方则方,遇圆则圆,随物赋形,与物无争。众人好高远而恶卑下,而水独处之;众人好洁雅而恶污浊,而水独居之。因为水具有这些品德,所以能“几于道”;而具有崇高美德的人,一样“几于道”。这才是历史上的老子,一个像水一样具有崇高美德的老子。

文中还说,“为了人性的纯洁,他已经什么都不顾惜了”,“老子的很多话,不过是发泄愤慨不满的激愤之辞罢了”,甚至说“有专制,必有老子思想。正如有专制,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的扭曲与变态。”这岂不是对老子的深刻控诉。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老子的哲学不是板着面孔说教,而是设喻做譬,给人丰富的联想和自然的启迪。如果法家严酷似冰雪、儒家厚重似高山、墨家亲切如大地,那么道家老子就像浩瀚江海让人豁然放达。作者显然是抹杀了老子真正的人格,赋予他的是当时社会黑暗。可这黑暗终究是属于社会,过错并非在于老子。

老子背负着看透历史的痛。“在我走进血红的夕阳之前,我留下这五千言的凌乱缄言,在世纪的废墟中如散落的子弹,愿你们仔细收捡。当一切都已堕落,一切都已不可为,你们就去玩子弹。”老子是哲学家,是在预言着人性倒退的路上前进。在这颠倒的世界与哲学里,孤独的他负担的是历史的痛楚。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圣哲们是寂寞的,这种寂寞在当今时代已经无法被我们完全参透。他们依旧值得继续去探索、去领悟。

(指导老师:张杜鹃 评奖:位长安)

上一篇:品读曹操,品味人生 下一篇:十六岁的天空,也许不再斑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