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探究教学中的形 成性评测

时间:2022-10-08 10:24:25

物理探究教学中的形 成性评测

摘要:形成性评价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更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它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估。它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充分发掘、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以《浮力》教学为例,谈一谈在物理教学中嵌入形成性评价的策略及改进措施。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探究;教学目标

教学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传统教学注重最终结果,通常体现为会不会解题。而所谓形成性评估,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估,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估。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也是要基于教学目标的。下面笔者以《浮力》这节课为例,谈谈如何具体实施“嵌入形成性评测的探究教学”。

设定探究问题

根据课程标准,本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认识浮力;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体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到目前学生对于“浮力”的各种初始概念。其中比较突出的错误概念就是学生认为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因此,在本节课引入部分,设计为演示实验:分别抓住乒乓球和铁块浸没在水中,乒乓球上浮,铁块下沉。据此设计两个前概念的评测问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选A,错误选B:①乒乓球受到浮力,所以浮起;②铁块不受浮力,所以不会浮起。

学生独立思考,不讨论,通过实时应答系统提交答案。教师通过系统实时获得全班同学的答案选择分布,以此了解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发展水平。第一个问题中,选A的有30位同学,选B的有8位同学,这说明大部分同学认为乒乓球是受到浮力的;第二个问题中,选A的有16位,选B的有22位,这说明有部分同学认为铁块是不受浮力的。这个信息反映了同学们对于铁块是否受浮力是有疑问的,或者说一部分的同学的认识是错误的。因此,我们决定围绕铁块是否受浮力提出探究问题,并围绕这个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形成结论。

组织探究活动

完成前概念测试后,教师先不对铁块是否受浮力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而是先帮助同学建立“什么是浮力”。

活动一:感受浮力,建立浮力概念 教师说:“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意见统一的是水中的乒乓球受到了浮力。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把球往水里压,感受一下浮力。”请同学演示,引导讨论:“乒乓球逐渐浸没入水中直至整个浸没入水中之后继续往下按的整个过程,手上有什么感觉?这感觉大小怎么变化的?方向怎样?”引导出:“整个过程浮力是变化的。”给出浮力定义:“液体或气体对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接着问:“那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你们的依据是什么,请同学来说说看?”接下来,教师借助于重垂线比较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然后再问:“你们能列举出生活中一些物体受浮力作用的例子吗?(特别要举出死海的例子,为浮力与液体密度有关做铺垫)那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浮力作用?就是刚才第二个问题,铁块是否受浮力呢?刚才选A或B的同学,请你说说理由。如果认为受浮力作用,那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由教师加以引导:将铁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用手向上托住铁块,测力计示数会减小。各组学生讨论,回答:“如果浸在水中,测力计示数减小,说明受到浮力。”设计实验步骤以及要记录哪些数据开展实验,并分析数据。总结出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称重法)。结论:浸没在水中未浮起的铁块仍然受到浮力。(解决了前测问题②)

活动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设计实验、完成实验的探究过程) 教师引导说:“请一位同学来把一个气球压入到水中去,再讲讲感受。”学生操作后,教师接着说:“很难压,为什么呢?越往下,球受的浮力越大,那在水中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猜想:“物体浸在水中的体积、浸入水中的深度。”按照猜想设计实验步骤,并将数据填入表(如图所示)。引导学生分析数据,使学生发现,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浸没深度无关。

活动三:了解阿基米德原理 基于课标对于阿基米德原理的要求,在该原理的教学过程中,直接向学生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重点在于如何理解该原理的适用范围,以及如何运用它解决一些浮力大小的问题。最后,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并对形成性评测问题②再次测试。结果选为A的为0个,选B的为38。应该来说对下沉的物体是不是受浮力,大家通过探究活动有了一致的正确认识,教师也及时了解了本次探究活动的有效程度。

改进探究过程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分成三人一组,教师对学生表现出的探究能力在各环节进行了形成性测评。

在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时,由于教师做了适当的引导,用手向上托铁块,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学生都能从刚学习的浮力是“向上托的力”,联想到受到浮力,示数将减小。但是在各小组具体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交流,发现不同的小组设计实验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全班12个小组中,7个小组都能以此为依据,在学案上设计完整的实验步骤,并考虑到每个步骤要记录的数据。其余5组有的未能完成或不完善。这7个小组实验设计能力应该认为是优秀的,应加以肯定。其余5组设计实验方案方面的能力还需要教师加以指导。

在探究活动开始以后,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通过观察、提问等方式评测学生实验操作、现象观察、数据记录的能力。发现在实验的步骤明确、充分了解完整过程的情况下,各组都能按已有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在探究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实验数据的分析很关键,影响到结论的归纳。有些小组因为观察到铁块在浸入水中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在减小,就得到了浸入深度越深,浮力越大的结论。但是,他们又观察到浸没后,深度增加,浮力大小又不发生改变。所以,他们就不知道应该如何来归纳浮力大小与深度的关系,并未能归纳到都是同一个原因――排开液体的体积所引起的。这在教师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是普遍现象,说明学生在分析数据时,停留在表面的数学解释,未能形成其中的相互联系。通过形成性测评,教师发现学生在把数据归纳成科学规律的思维能力还是有非常大的欠缺的。但这又是科学探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当然本节课中,教师最后加以提问引导,来促使学生思考。

本次探究活动中,各组同学的实验操作能力都呈现优秀,探究的猜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一般,实验数据的分析、解释能力在初级水平。这也为教师的后续教学指明了方向。

结束语

《浮力》的嵌入形成性评测的探究教学是学校开展的系列探究课程之一。探究活动中的形成性测评,不仅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而且也重视对学生情感及行为能力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的机会,有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艳梅.高耶琴.嵌入形成性评测的教学实例[J].中国科技教育.2014(1):14-17.

[2]黎竹娟.基于数据挖掘的形成性评价模型分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3(1).

上一篇:基于企业调研的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 下一篇:面对职教新体系的教学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