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课更贴近学生,更能走进历史

时间:2022-10-08 09:13:26

让历史课更贴近学生,更能走进历史

【摘要】历史课文内容多样、具有选择性,鼓励学生从多种途径解决历史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历史教学也必将为中国基础教育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素质教育也必将成为灿烂春天里的一朵奇葩。让我们的历史课更贴近学生,更能走进历史!

【关键词】历史课 素质教育 创新学习

素质教育是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 面向全体学生。在老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通过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 动手实践、质疑探究、合作交流、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历史课文内容多样、 具有选择性、 鼓励学生从多种途径解决历史问题。新教材对知识点不作过多、过细的要求,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组织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创新学习上,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1.在交流对话中唤起学生的主动性

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内容,学生大都能看得懂。如果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自然也就提不起兴趣。因而,教师需要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在交流对话中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探求性。

1.1 教师在课前设计问题时要精心准备。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在教学中把人置于历史进程的核心,考察特定历史情境中人的存在,关心他们的思想、感受,追逐他们创造的行止,应该成为中学历史教育的基本内容。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再造了历史上这个发现的过程。教师要使学生时刻面临问题,但也不能为问而问,问题过于平淡,让学生感觉无趣。当然问题也不能过难,没有学生能回答也是毫无意义的。教师在课前设计问题时要精心准备,使之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和价值,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知识的金矿,体验发现的快乐。让学生的思考――做到从优秀到卓越的质变。

1.2 让善于提出问题。对学生来说,在教师引导下探求知识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当学生随着教师穿越时空,进入过去时代时,他们也就进入了生活。在这里,过去时代的人们面对生活在思考、在选择,学生也在思考、在选择。因此,他们不仅会同教师一道对历史作出判断,而且能默默地发展出自己的生活观念。这既是历史主义的,也是现实主义的;既是学习,也是创造。

1.3 激发学习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上,有很多时候老师不放心,讲得多,不放手。但事实上,由于每个学生智力与基础知识、生活经验与环境的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有差别的。教师的讲解与细问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学生学习的兴趣会被扼杀,学习的潜能也从中受到了抑制,更谈不上什么学习自主性。因此,要本着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愿学习的原则,设问题时必须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有个思维,才会有思维活动,才会有自主学习。

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发表见解,提出疑问,保护他们探求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快乐。

2.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教学中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式创造性学习起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片面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把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简单化,甚至机械化。当今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时代呼唤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学生通过活动在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同时,深刻体会到在探求中获得知识的快乐,也实现了自我教育,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共同合作的重要,体验到挫折与成功的经验。这无疑会增强学生的个人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重视每节课的“活动建议”。布鲁纳曾说过:“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设计有利于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对每节课的思考,都认真对待,根据现实条件及学生状况或直接利用,或稍做变通,去培养学生的行为能力。在实践中,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由衷地感到一种创造的快乐,每个人都兴趣盎然。对每一次活动我都及时反馈、讲评,以巩固活动的成果,巩固学生在活动中建立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此外,学生的课本知识是有限的,而历史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影响着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水平。现在的学生课外阅读量普遍较少。在教学中我注意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多读书,读好书”上。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过探求思考,实现自我教育,培养自身能力。

中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他们些许的社会经验,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有尚待养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重要的是,他们渴望了解社会,走向生活,渴望发现自我和实现自我。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把课外阅读的知识运用到课堂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学生读书的基础上,发表个人见解,使学生在探究中读,在读书中思,在思考后写,形成历史学习的良性循环。

2.丰富教材内容,使之“活化”、“升华”

教学中不仅能丰富教材内容,使之“活化”、“升华”,而且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把了解过去与认识现实乃至预见未来联系起来,使历史教学更贴近时代,以显现历史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当前,改革开放向深层次发展,时代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在学习“商鞅变法”时,学生了解变法背景以及变法使秦强大,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触及旧贵族的利益,在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而死的情况,从而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艰巨性。改革是向旧时代、旧制度的挑战,必然会遇到阻力;认识到改革的进步性,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改革的过程。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事业。在探求中加深了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学生需要在不断地学习,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相信自己不是最好的,但是可以做到成长进步最快的。这在教学实践中具有某种社会实践的意义,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形成一个启发式、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局面,引导学生探索现实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历史教学也必将为中国基础教育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素质教育必将成为灿烂春天里的一朵奇葩,让我们的历史课更贴近学生,更能走进历史!

上一篇:谈在幼儿教育中如何提高工作成效 下一篇:高职英语教学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