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重在解决“到位率”的问题

时间:2022-10-08 07:04:52

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重在解决“到位率”的问题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到位率;方法

一、“到位率”存在差异:仍然是现阶段全面实现农业标准化的难点

尽管农业标准化推进速度不断加快,成效不断增加,但在“最后一公里”阶段,农业标准化尚未全面落实到户。具体表现为:“到位率”尚有差距,个别地区部分农户不能够完全按照标准化种植生产;“到户率”不平衡,垦区高于地方,一、二积温带高于三、四积温带;“到位率”时间有差异,一般春种阶段标准落实普遍比较好,而其他阶段则相对落实不够。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

1.农业标准实施的规模化与农户分散经营相矛盾。目前,全省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370多万户,按照全省有耕地面积2亿亩计算,每个农业生产经营户拥有耕地面积仅为50亩,与全国一些地方比较,户均50亩属于较大的经营规模。但按照现代农业的标准衡量,全省耕地经营规模仍属于过小和过度分散的一类,难以大规模使用现代农业机械,更不利于农业标准化的全面实施,以及大幅度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收入水平。

2.农业标准化实施的高标准要求与部分农民素质不高相矛盾。根据抽样调查:在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占调查的35.1%,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调查的55.3%,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占调查的5.8%;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调查的1.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业生产远远多于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粮食生产者,前者足后者的13.8倍。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近些年来,在一些县(市)乡镇、村屯,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泛滥,导致大批初中生、小学生辍学,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将呈下降趋势。

3.农业标准化实施的“主业化”要求与生产者“兼业化”相矛盾。抽样调查表明:从事农业男劳力少,青壮劳力少,文化素质和经营素质较高的劳力少。农业生产兼业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空心化”越来越严重,谁来落实农业标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4.农业标准化实施的自觉性要求与部分农民缺乏主动性相矛盾。大力普及农业标准化,必须有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目前,农民对实行农业标准化的意义认识不够,实施标准还不能成为自觉行动,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往往注重短期利益,很少考虑农业环境和食品安全质量,更不考虑生态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5.农业标准化实施的灵活性要求与目前方式方法不当相矛盾。近年来,手机、电脑等现代化信息工具在农村越来越普遍,农民交流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但是,农业标准宣贯工作的方法和模式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难以适应农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二、农业标准化全面落实和推进典型模式分析

在分散经营方式下,如何才能卓有成效地破解“到位率”的难题,进而加快农业标准化实施进程?对此,各地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形成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模式:

1.模式之一:突出制度建设模式。其特点足以县(市、区)、乡镇或者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单元为单位,围绕农业标准化实施,不断建立健全标准和制度体系,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制度管理各项生产。

2.模式之二:突出经营机制创新模式。即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把分散经营变为统一经营,在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同时,也促使由监管千家万户变为监管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协会,从而使农业标准化实施正逐步由多头转向单一,由间接转向直接。

3.模式之三:突出农户的主体作用。其特点足:针对现阶段农户分散经营的实际,充分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切实调动农户参与实施农业标准化的积极性,实现由“要我实施”到“我要实施”的转变,从而把农业标准化的各项措施落实落靠。

三、全面提升农业标准化“到位率”的对策

1.要广泛借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于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产业专业性特点,成员具有产业同质性,面临的生产经营问题相同,易于形成生产规模,也更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因此,要以全面推进和落实农业标准化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分类推进的原则下,广泛借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全面推进和落实农业标准化创造机制和组织基础。重点是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独立或联合其他生产经营组织从事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在农业标准化落实中的组织带动能力。鼓励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成立家庭农场,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着力培育一批对实施和推进农业标准化带动能力强的服务组织。

2.要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康有效的耕地流转机制,是全面落实标准化,解决标准化“不全面到位”的重要基础。我省农业资源富集,人均耕地较多,耕地流转潜力较大,通过推行规模经营实施标准化的条件较好。要按照实施和落实农业标准化的需要,积极推进耕地流转,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并以此全面带动标准化的落实。鼓励农民在承包期内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强化耕地流转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开展流转供求信息、合同指导、价格协调、纠纷调解等服务,引导土地依法、自愿、平稳流转,并确保标准化稳步实施。

3.要大力培育一代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标准化的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随着我国农业向深度、广度发展,从事农业的主体身份也将随之有更高要求。而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必将成为推进农业标准化、现代农业的主体,开拓农民新视野、接受新事物、树立新观念、不断提高使用标准的能力。

4.要强化各项标准化基础建设。要针对农村标准宣贯基础薄弱的现状,大力推进农村文化中心建设,增加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站,并充分发挥其在开展培训中的作用,要通过畅通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培训阵地。要活化农业标准化宣贯的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农村工作的新途径、新思路,有的放矢地开展标准宣贯工作。深入开展宣贯标兵的评选活动,用荣誉感激励群众,用责任感约束群众,激发农民学标准、用标准,按照标准生产。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引导联合大专院校、科研部门以及绿色食品工作机构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标准和技术,研究制订一批新的农业标准,并且修订一批老标准,使标准体系更符合实际,更容易被农民所接受,从而大规模地推进和落实促农业标准化。

上一篇:浅谈工会干部在深化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下一篇:奖助学金受助学生感恩意识培育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