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教师如何引导儿童对光的简单认识

时间:2022-10-08 06:56:21

浅谈幼儿教师如何引导儿童对光的简单认识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71-02

随着发展心理学对儿童朴素理论的研究日益深入,人们越发认识到原来儿童头脑中的竟然已有了这么多“物理知识”、“心理知识”、“生物知识”。因此,教育者在教学前有必要寻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变得真正“有意义”,避免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如今,不少幼儿园的主题活动中都有关于光的主题。于是,笔者也试图从儿童对光的认识这个角度入手,通过文献查阅、对话访谈和科学探索活动,探寻儿童对“光”的概念的理解。可是,要怎么才能了解到儿童对“光”的认识呢?

鉴于自己对光学概念的畏惧,我们尽量以简单的日常口语列举了几个访谈问题,出于方便原则在小区里选取了6名幼儿,两个小班、两个中班、两个大班。

访谈大都选择在黄昏时分进行,这时放学回来的幼儿常常在吃晚饭前聚集在院子里自由玩耍。研究者私下认为,这是幼儿一日当中最放松自如的时间,可以观察或参与幼儿的游戏,再伺机提出访谈问题,所以不是非常结构化的正式访谈,看起来更像是游戏中的闲聊。但研究者内心要记得自己的研究任务,要在顺应孩子兴趣的玩乐中努力采取适当方法吸引幼儿,使其对谈论“光”能保持较为持久的兴趣。访谈问题根据年龄段来调整难度。

一、访谈提纲

1.你觉得光是什么?

2.哪里有光?光从哪儿来的?

3.光有声音和颜色吗?光是什么样子的?

4.我们抓得住光吗?

5.光可以用来做什么?

6.光带给你什么感觉?

7.我们可以和光做什么游戏?可以怎么玩“光”?(备选游戏:踩影子、捉迷藏)

二、研究结果

1.幼儿关于光的概念大都与光源或日常视觉中的发光体相联系。

几乎所有被问及的幼儿都能很轻松地讲出各种日常经验中的发光体,尤其是太阳、电灯等。有相关文学故事经验的幼儿还能讲出萤火虫,但进一步对“这些事物为什么会发光”给出的答案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在一问三不知之后“动脑筋”想出来的,话语大都关于目的或是对现实状况的描述,“为了让我们们可以看见路”,“当然要发光,否则就全是黑的了”;第二类都是对外来间接知识的背诵,“我爸爸说的”,“我那本幼儿百科全书上写的。”

小班幼儿对日常视觉中的发光体较为敏感,但对光的折射、反射等现象还没有意识,表现在还难以分清真正的发光体(比如“太阳”)和反射物(本身不发光,但因为反射光显得有光),但能回答“是否有光(的现象)”这个问题。比如,下面的小朋友就很明显地注意到“波光”的存在:

刚听到“光是什么”这个较为突兀的问题时,3岁还有些怕生的嘉华警惕地白了我们一眼,又自顾自地去看池塘中的鱼了。刚巧,夕阳的光正投在水面上,微风泛起一阵涟漪,水面上出现了波光鳞鳞的景象。他又回头看我们一眼,手指了一下池塘,以很不以为然的语气对我们说了四个字:“这不是吗?!”

中、大班幼儿经过外界启发和自己的经验回顾,会接受类似于反射光的概念。比如当向大班的桐桐深入提问“晚上水面上有波光吗”,她的回答是:“晚上的波光跟白天的波光不一样,晚上波光是灯的颜色,白天波光是太阳的颜色。特别黑的晚上是看不见水的,走路有时候会踩着水的。”而对于这个回答,身边的中班小朋友孟然和尔夫表示同意,甚至可以复述出来。

2.对于光的特征,小班幼儿展现出直观形象的视觉化特征,也常常把光和光源的特征混淆。而中、大班幼儿有了自我批判的、多样的认识,甚至提出“光气”概念。

对于光的颜色,小班幼儿好好很率真地快速回答:“太阳公公是红色的,中午是白色的,台灯光的是黄色的,日光灯是白色的,小区里的路灯还有绿色的、蓝色的,南京路的灯光各种颜色都有。”而中、大班幼儿则表现出一种前进中的犹豫,当被问及园区中小树上的节日彩灯为什么会发出各色变幻的光时,他们很明显地注意到了灯本身和发出的光的区别,“灯都是透明的玻璃罩着的。怎么可以一会儿绿色,一会儿黄色,一会儿红色呢”,“可能电线里面出来的东西不一样”。

3.对于光与视觉的关系,幼儿几乎都认为“瞎子是看不见光的”,而对于看不见的“不可见光”,他们认为是不存在的。戴眼镜的孟然说:“除非实在是太近视了,只看得见一点点,像半个瞎子一样。”孩子们还假设.如果把眼睛闭上,“捂得太紧.是看不见光了,轻轻闭上,还是可以看见一点点的亮,只是不清楚了,如果眼皮像眼镜一样是透明的,也还是可以看见的。”在玩“捉迷藏”时,中、大班幼儿非常警觉“蒙眼人”的眼睛是否真的蒙严了,也刻意让自己藏在阴暗的角落里。当被问及原因时,他们非常肯定地说“这样他就看不见我们了”。“这里的光少一些”。这些话语似乎表明,幼儿已经意识到视觉对于感受光来说是非常关键的。而瞎子,也许只会靠着灯感觉一点“热气”,而没有“光亮”。

三、相关分析

1.幼儿对光这种物理现象的感知大多来源自己的日常经验,尤其是视觉直接经验。在探索欲非常强的幼儿期,充分扩充对物质世界的感知经验是他们无穷的生活乐趣,他们的科学概念的建构很明显受着相应直接经验的影响。所以,给予孩子接触各种物理现象的机会和操作环境,是对于孩子建构科学概念比较合理的一种方式。而教师的活动设计能力是个关键因素,否则,很可能成为无结构的无主题变奏。

2.幼儿关于“光”的认识体现出朴素特点。(关于“光气”的假想和中国古代人对光的认识很相似,当然,这也体现出中国“气文化”的影响。)尽管幼儿生活中见识过各色丰富的光,但仍会首先把光和各种光源联系起来;受着气文化的影响,又能立即把光源和光分开来考虑。

3.利用物理现象与幼儿一起做科学探索游戏的意义是多重的。“踩影子”和“捉迷藏”游戏不仅提起了他们对于光的现象的兴趣,也是和想像相关的社会性游戏。在与这6名幼儿谈话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有趣的事件,比如曾经连续3天,院子里十几个小朋友都参与了追逐夕阳下的影子的游戏;还有一个小朋友为了展示她发现的因摇晃路灯而产生的“光”的放射状和颤动感。使尽浑身解数把手脚展开,颤动地跳着、转着、抖着,活脱脱一段上乘的创意舞蹈;还有一位小朋友为了让其他同伴相信他心目中最厉害的“激光”,竟然非要让妈妈出场,给大家展示她用“激光”手术做的双眼皮。凡此乐事,举不胜举。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数学习惯的培养 下一篇: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