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矿山复绿”切片:桃矿治理

时间:2022-10-08 06:33:24

湖南“矿山复绿”切片:桃矿治理

桃林,如果仅仅从其字面意义来理解,很难与铅锌矿藏联系起来。可当这二者真实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桃林铅锌矿(以下简称“桃矿”)时,让人不得不感叹上天造物的神奇;而桃矿在经历了时间的磨砺而封井破产后,又让人不得不感叹上天待人的残酷。

岳阳临湘市没有戈壁,却有一片大漠。

这片“江南大漠”并非天然而成,而是建设的历史烙印,是由临湘市桃林铅锌矿(简称“桃矿”)半个多世纪开发留下的矿砂堆积而成。

如今,通过治理,这片“江南大漠”已经变成了绿洲。

7月初,来到尾矿库之中,映入眼帘的是满眼的绿色:一片片的松树已经成林,新开垦土地上的玉米和黄豆已是绿油油的一片。

临湘桃矿的复绿只是有着“有色金属之乡”和“非有色金属之乡”之称的湖南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的一个个案。

以“桃矿复绿”为样本,湖南全省范围内的“矿山复绿”行动已经拉开序幕。7月16日,全省“矿山复绿”行动动员部署会在岳阳临湘召开。会上透露,湖南将全面启动“矿山复绿”行动,将对全省413家矿山进行复绿。

贡 献

从临湘市区往东南约12公里,车辆沿着盘山公路七弯八拐后,眼前豁然开朗:沿街门面众多,菜市场里小贩的吆喝声不绝于耳,仿佛置身另一座县城。

而两侧带有鲜明前苏联建筑风格的老厂房告诉人们:这里就是桃矿。

资料显示,1959年至1998年,桃矿号称“亚太地区最大”的矿区,年产量100万吨。由于第三产业发达,这个远离城市的山区形成一个面积超过15平方公里的经济活动区,市场、自来水厂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现代化”程度远超过当时的临湘。

但是,从1992年开始,桃矿陷入了亏损的泥潭。这个泥潭不是人为制造的,而是时间斧凿而出。时间越长,资源的消耗越多。此后,经过8年的挣扎,桃矿不得不提交破产申请,正式进入了政策性破产程序。

2002年12月5日,桃矿完成了她所有的历史使命,正式宣布破产。

事实上,湖南矿业如同桃矿一样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贡献。一方面,矿业促进了湖南的工业化。湖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现有矿山企业从业人员33万人,年产固体矿石2.57亿吨,采掘业及其延伸加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5%左右,培育了煤炭、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多个支柱产业,其中钢铁、有色、石化产业已发展成为千亿产业。

另一方面,矿业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城镇化。由于一大批大型矿产地的成功发现和有效开发,冷水江、耒阳、桃林、黄沙坪等数十座新兴矿业城镇拔地而起,郴州、娄底、衡阳、湘西自治州等依托矿业发展起来的市州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然而,桃矿乃至湖南矿业的辉煌,只是历史的一面;而在另一面,却是伴随而至的尾矿库及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遗 患

镇汀家畈,开采铅锌矿石。每日百吨的尾砂,经洗矿管道输送到山丘间的渔潭尾矿库。年复一年,山丘沟壑不断被尾砂填埋起来,人们一层一层地加高尾矿库大坝,就这样,形成了几十米深的砂堆。矿砂充满山丘沟壑之中,绵延数公里,成为迄今为止最大的人工沙漠,素有“江南大漠”之称。

桃矿在上个世纪8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那时桃矿资源充足,开采难度和成本较小,经济效益很好。但随着矿区矿石品位下降,开采难度增加,经济效益也在下降。2000年后,矿区的生产活动实际上已经停滞。

渔潭尾矿库和桃矿的命运一样,从1958年投入使用到2000年停止使用。在这40多个春秋中,堆存的尾矿达到4450万立方米,成为全省库容最大、堆积尾矿最多、厚度最高、超储问题最严重、防洪压力最大的尾矿库。

选矿活动一中止,尾砂库的环境问题就凸显出来:没有新尾砂的补充,尾砂库表面湿度逐年降低直到干枯,一到秋冬无雨季节,每遇大风天气就会形成扬尘,严重影响了周围百姓的生产生活。

桃矿的尾矿库只不过是湖南矿山地质环境的一个缩影。“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多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高峰时期,全省各类矿山近2万处,部分矿业权人重经济效益,轻环境保护的现象严重,滥采滥挖,采厚弃薄,不仅浪费宝贵的矿产资源,而且引发了大量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计划经济时期许多国有大中型矿山已经倒闭或者面临倒闭,但大量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尚未进行治理,沉重的历史欠账为今后的治理带来很大压力。”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处长刘五一对记者表示。

复 绿

“整治之前,坝体就是用土堆砌起来,安全隐患很大。尾矿库周围也是一片荒凉,群众怨声载道。”临湘市国土资源局局长葛建介绍,为了防止尾砂造成山体滑坡,改造工程重点对坝体进行了加固。坝体分上中下三层进行了加固。下层先用卵石铺平,然后盖上土工布,再堆上卵石,再堆大石块,达上10米厚。中层和下层采用同样的加固方法,但是中层承受压力小,石块厚度会略薄一些。下层承受的压力最小,所以采用先堆土,再种草皮的加固方法。

同时,在桃矿治理过程中贯彻了资源化开发的理念,即在治理中根据尾砂库已被人称为“银沙滩”的现实,在沙漠四周绿化恢复植被,保留中间沙漠进行旅游开发。

临湘市国土资源局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耕地复垦的试验。他们在尾砂上先垫60厘米左右厚的沙砾质隔离层,再铺60厘米左右厚的土壤作耕作层,在耕作层上种植辣椒、豇豆等浅根系蔬菜。

“如果种出的蔬菜没有重金属污染,我们再将这一办法推广到其他尾矿库的治理恢复中。”临湘市国土资源局局长葛建如是说。

葛建告诉记者,这个治理仍只是浅层次的开发。目前,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把这块尾砂资源保护起来,待今后提炼、选冶技术进步后,还可以把它当成资源进行深度开发。

7月16日在临湘召开 的湖南省“矿山复绿”行动部署会后,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特意安排了与会者参观了桃矿的尾砂库,希望能够引发市州国土资源部门地质环境工作人员的思考。

上一篇:宅基地抵押流转具体操作的系统设计 下一篇:湘西酉水河流域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