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视角谈文化适宜性问题

时间:2022-10-08 06:19:42

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视角谈文化适宜性问题

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回顾和反思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问题”。

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脱节,关乎文化的适宜性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全面实施改革,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国家行政主导和推行的教育改革,包括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同样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学前教育实践中各种问题的产生,人们也开始审视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例如,有人认为,课程改革“以西方各种先进理论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但是缺乏自己的理论基础,致使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的现象”(李敏谊,2006);有人认为,“虽然从客观上已经确立了……一切以儿童发展为本的主流教育思想,但在教学实践上还未能做得到,形成了具中国特色的‘理念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Liu &Feng, 2005)。

笔者认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其实只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表面问题,其根本性的问题关乎课程的文化、社会和政治适宜性以及价值取向等。

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是在我国经济、政治等领域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是为解决上世纪80年代以前幼儿园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而发动的,对解决当时的问题起到过重要作用。在这三十多年中,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内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政策都在进行着不断的调整和修正,而作为与这些领域改革密切关联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如若不顾及宏观生态环境的变迁,不作适当的改变,那么就有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

笔者认为,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是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是与欧美浪漫主义教育思潮紧密关联的。持浪漫主义思想的人推崇人性的自由舒展,自我情感的尽情抒发,个体生命价值的充分实现。

上世纪80年代初起始的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强调儿童自我发展,强调幼儿自主、主动的活动,强调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注重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注重幼儿园课程的自主和多元。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和改革导向是与早年欧美教育改革浪潮的思路一致的,是与西方浪漫主义早期教育的思潮,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对早期教育的影响密切相关的。许多年以来,这样的课程理念和改革导向虽然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其自身的文化不适宜性,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甚至被异化。

当今,对浪漫主义取向的课程理念和改革指导思想进行反思,是改革过程中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在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出现了重引入、轻传承,重权利、轻责任,重质量、轻公平等倾向,在当今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背景下,这些引领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课程理念和改革指导思想存在着一些与中国国情不相适应的问题。

在对幼儿园课程改革进行反思时涉及的基本问题

笔者认为,在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进行反思时应思考以下一些基本问题。

1.价值无涉vs.价值有涉

幼儿园课程改革不可对社会和文化缺乏敏感性,因为任何变革都是与变革者的价值取向相一致的。

迄今为止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其主旨是从强调教育结果转化为强调教育过程,从强调教师的教学转化为强调儿童的发展;在课程管理上,从注重课程的标准化和统一性转化为注重课程的多元化和自主性等。“以儿童发展为本”成了这场改革的纲领和行动指南。

事实上,在国际上,以儿童发展理论为主要依据的课程已经受到广泛的质疑和批评。一些学者认为,课程应该超越儿童发展,因为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决定了什么才是儿童应该知道的和教师应该教的;也有不少学者则指出,过分强调儿童发展,而对社会和文化缺乏敏感性,会鼓励人们去发展一种以标准化为基础、充斥着评价的、价值无涉的幼儿教育实践。

而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话题,这是人们对以“科学主义”为基础的、普适性的、价值无涉的幼儿园课程进行反思的结果。

2.宏大理论vs.地域性知识

在西方学前教育思潮影响下,我国的一些理论工作者持续地接受着现代欧美话语系统的影响。不过,在引进这些理论时,大多没有关注来自不同文化、种族和语言背景的儿童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的差异。其实,这并不是理论本身的问题,而是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幼儿园课程而产生的问题。将这些主要来源于以西方白人中产阶层儿童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结论加之于不同背景的儿童身上,一定会产生与教育实践不相适合的问题。

从构建宏大理论到地域性知识,为的是在实现教育理想的同时,也能充分考虑到教育的实际状况;为的是在走向全球化、信息化的同时,也能保持文化和知识的多元性和地域性。

3.教育质量vs.教育公平

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优先考虑教育质量还是教育公平,往往会成为顾此失彼的两难选择。

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关于学前教育质量的主流话语,其讨论的常常是如何评估学前教育质量以及如何保证质量等问题。以“技术理性”为基础的对学前教育质量的思考和做法,在西方学术界常常占有统治地位,往往会采用高度实证性的、去背景化的以及普遍性的方式为质量研究提供成果。

借鉴西方国家关于学前教育质量的想法和做法,有可能使我们丢失自己的文化价值取向,使我们不顾国情,盲目追求高标准等。例如,为了推行高质量学前教育,有限的教育资源会被投入“优质”教育机构和课程中,并希冀通过这些机构向全社会推广,以此带动幼儿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这样做必然会带来一系列因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而产生的问题。

4.学术研究vs.实践研究

学术研究关注的是理论,学术研究者会有自己相信和偏好的理论,并加以传播和倡导,这无可非议。但是,如若认定这些东西就是先进的,在实践中是必须去遵循和实施的,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结 语

基于以上的一些反思,笔者的结论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在吸取外来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的同时,应更多关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问题。换言之,占主流的应是中华优秀文化以及能反映其根本价值的东西。这是因为,幼儿园课程改革在价值取向上的定位,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社会文化不仅决定个体发展的方向,也决定教养人的教育机构的发展方向。课程以及构成课程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等在每个社会中都是由社会文化衍生而来的。教育必须完成把儿童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使其继承所在国家的传统文化这样一个基本目标。

笔者阐述如此观点,其意不在批评这场幼儿园课程改革,而在于希望给后来者提供信息和启示,与时俱进地调整思路,从而发展和实施更符合我国国情的幼儿园课程。

所有国家不同时期的课程改革经验都告诉我们,改革是一把双刃剑,改革解决了存在的弊端,也往往带来新的问题。改革的真谛就在于把握好一个度,而不是只是盲目地去追求和推行所谓理想中的东西。

幼儿园课程改革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某些理论或理念出发;应该在纵观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和经验,横观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幼儿教育的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把握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趋势和发展方向,以免发生脱离我国文化、国情和教师实际的状况。

上一篇:3~6岁儿童社会认知培养的教育建议 下一篇: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