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籍族”文档名词研究

时间:2022-10-08 05:54:50

中国古代“籍族”文档名词研究

摘要:“籍族”文档名词是指共同含有单音词“籍”的文档名词,包括典籍、载籍、户籍、册籍、图籍、黄籍、籍帐、法籍、籍图等,它们是中国古代文档名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籍族”文档名词中的名词数量相对较少,使用频次很低,并呈波浪式的发展规律。根据“籍族”文档名词所固有的涵义特征可将其分为通用性文档名词和专指性文档名词两大类,它们各有特点。

关键词:籍族文档名词典籍载籍图籍

Abstract:“Native place family”documental nouns refer to the documental nouns holding the one-sylla? ble word“Ji”, which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documental words,including Dianji, Zaiji, Huji,Ceji, Tuji, Huangji, Jizhang, Faji, Jitu and oth? ers. The amount of“Native place family”documental nouns is relatively small, and the frequency is relative? ly low and follows the development law in waves. Ac? cording to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 tions of every documental noun, the paper classifies them into general documental nouns and specific doc? umental nouns, they all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Nativeplacefamily;Documentalnouns;Dianji;Zaiji;Tuji

“籍族”文档名词是中国古代文档名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并且随着历史的推进,其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且其本身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一、“籍族”文档名词综述

(一)“籍族”文档名词的构成、涵义及主要特点

“籍族”文档名词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该族类名词以“籍”字为主字,组词时都以“籍”字居前或居后。“籍族”名词的组成方式均是由“籍”+“表示载体功能的汉字”构成,相关汉字为“册”“图”“帐”等。“籍”字在前表示文件、文章、记录等含义,“籍”字在后主要作为载体使用,通常是书本和小册子。

第二,根据中文构词法的规律,该族文档名词中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名词:首先,多得词是偏正结构,如“籍帐”“典籍”“户籍”“黄籍”等;其次也存在其他类型的名词,如“籍簿”“籍图”“籍册”,它们属于并列名词。

第三,“籍族”名词的含义都较为广泛,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图书簿册等最原始的涵义;二是特指某一方面,如“户籍”和“黄籍”主要就是指户口方面的登记造册;三是指其他,如文章、货币、才华等意思。从整体意义上来看,即可简单地分为文档涵义和非文档涵义,本文主要研究其文档涵义。

(二)“籍族”文档名词使用情况分析

“籍族”文档名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但以单音词“籍”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籍族”逐渐衍生出多音词,并开始具有越来越丰富的文档涵义。下文主要以其双音词文档名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籍族”文档名词随着历史的演进,其出现的名词数量基本成正相关平稳增长趋势。具体而言,先秦、秦汉到两宋,处于快速发展期,不断地产生新的名词;而两宋以后,则处于平稳发展的时期,不再有新的名词产生,到清朝名词出现数达到了高峰。但从族类名词的总名词数上看,与其他文档名词族类相比,名词数相对较少,如“文族”“书族”“典族”等的词汇数都达到了20以上。

“籍族”文档名词从产生开始,其使用次数和使用频次(统计范畴内每部文献中出现的平均次数)在大趋势相同的情况下(波浪式向上发展),又有所不同。

从使用次数来看,呈两浪式向上发展。第一浪是从先秦出现到两宋发展到第一个高峰;第二浪是从元代开始,元代跌入低谷,明代有所恢复,清代达到第二个更高的高峰。其中,两宋形成第一个高峰是因为其文化发达,文献总体数量大,“籍族”文档名词的出现次数相对较多;而清代是中华文化的总结期、烂熟期,出现了一些大型丛书等,“籍族”文档名词的出现次数自然较多。在这个方面,这两个高点与其他文档名词出现次数的高点大多相同,而元代的低点也多是如此,与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统治有关。

从使用频次上来看,“籍族”文档名词的使用频次呈三浪式发展。首先从先秦产生开始,到秦汉迅速上升到一个小高峰(第一浪);三国两晋略有下降,但到南北朝时期形成第二个高峰(第二浪);其后隋唐两宋的使用频次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较高水平,元代下降到了一个低点,明代略有恢复,最后在清朝时期使用频次达到了第三个高峰(第三浪),并且亦是达到了一个其他朝代都无法比拟的高度。使用频次的高低,往往与一个时代的语言习惯和偏好有关,南北朝时期就是如此。如南北朝墓志中就出现49次“籍族”文档名词,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魏书》《南齐书》则分别出现过56次、45次,对“籍族”文档名词的偏好很明显;清代也有类似情况,不同的是清人特别偏好“载籍”一词,使用数量很多,加上其他名词的使用数量也不少,助推了整体使用频次的上升。

总之,尽管籍帐的用法比较多,但是基本都是作为登记簿册而讲的,不管是赋税、田地还是户口,都是作为一种有资可考的凭证而存在的,已经初具现代文档的查考备用作用。

(四)法籍

“法籍”一词总计出现了35次:先秦(2)、秦汉(8)、南北朝(1)、隋唐五代(1)、两宋(10)、元(1)、明(2)、清(10)。其基本义项有两个:一是载有法令制度的典籍;二是指佛教经书。据查阅的资料显示,法籍一词最先出现于春秋时期,并且盛行于汉、元、清时期。法籍一词在籍族文档名词中属于低频词汇,总共出现了35次。

法籍,在古代也称之为法典。《淮南子》有言:“故先王之法籍,非所作也,其所因也。其禁诛,非所为也,其所守也……今欲学其道,不得其清明玄圣,而守其法籍宪令,不能为治亦明矣。”[18]可见古代法籍作为统治者所定,需要因循事物律,并且要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随时调整,使其保证国家的繁荣稳定。

法籍在古代有着十分重要的规范和约束作用,是一个国家得以秩序井然运行的保障,不过从其本质上来说,还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自身的利益而实现阶级统治的一种工具。“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19]

因此,虽然“法籍”一词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是却在国家发展、政权稳固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籍族文档名词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地位。

(五)籍图

“籍图”一词总计出现了7次:两宋(4)、元(2)、清(1),主要用来指代文籍图书。在籍族文档名词中属于专指性词汇,且只出现了七次。最早见于宋朝,并在此朝代达到了使用巅峰。从元朝开始使用次数逐渐下降,直到清朝仅出现一次。

其用法如《分宁县云峰院记》:“云峰院在县极西界,无籍图,不知自何时立。”[20]这里的“无籍图”指的是簿册、图籍上无记载,所以,籍图作为一种档案记录,具有十分重要的查考作用和利用价值。

总之,籍图一词的使用次数有限,使用朝代也不多,基本作为地图、图画来进行使用,具有很强的专指性,因此其真实参考性作用是十分珍贵的。

综上所述,“籍族”文档名词在所有的文档名词族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世俗社会的逐渐成形,语言的世俗化发展倾向也在加速,“文书”“案牍”等传统文档名词已并非是表达档案概念的全部词汇,个别词汇随着历史的演进甚至丧失了表达档案概念的功能,而与此同时,表达广泛意义上的类似于“籍族”档案概念的文档名词在增加,为“档案”这一专门文档名词的出现做了充分铺垫。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文档名词发展演变史”(项目编号:14BTQ071)的课题研究成果。

注释及参考文献:

[1]许慎撰;徐铉校定;王宏源新勘.说文解字(现代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42.

[2]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 1989:114.

[3]本时期新出现的名词用不同的字体标出以示区别。

[4]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笔者对“国学宝典数据库”和“四库全书数据库”所包含的书籍进行检阅、统计、分析和计算,古代文献总数为2578部。其中先秦73部,秦汉66部,三国13部,两晋59部,南北朝83部,隋唐五代412部,宋朝615部,元朝272部,明朝452部,清朝(古代部分)533部。

[5]丁海斌,宋少云.中国古代“册族”文档名词研究[M].北京档案: 2017 (3): 7-11.

[6]丁海斌,宋少云.中国古代“典族”文档名词研究[M].档案学研究: 2016(2): 8-13.

[7]魏收.魏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495.

[8]魏征.隋书・卷三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3: 798.

[9]丁海斌,宋少云.中国古代“图族”文档名词研究[J].北京档案,2016(12):6-9.

[10]纪昀.四库全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292.

[11]耿相新,康华.标点本二十五史・卷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12.

[12]郑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户籍制度[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1) :38.

[13]董诰等编.全唐文[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2:6177.

[14]丘F.大学衍义补・上[M].北京:京华出版社, 1999:281.

[15]刘d.旧唐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895.

[16]宋濂.元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1315.

[17]《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246.

[18][19]刘安.淮南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0:169,136.

[19]郭超主编.四库全书精华・集部[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239.

上一篇:建筑暖通施工管理技术关键初探 下一篇:浅谈现代计量在核电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