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

时间:2022-10-08 04:59:59

浅析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

摘 要:文言文诵读对于文言文的理解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诵读节奏的快慢、停D的不同都会影响文言文内容的解读。从文言文诵读方法和背诵方法两方面入手,结合教学经验,浅析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文言文;诵读;背诵

文言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一方面,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文的学习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文言文行文简练、语句凝练,无不体现着中国古汉语之美。然而也正因此,再加之其年代久远、历久不变,与阅读现代文相比生涩难懂。

纵观当下的文言文诵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文言文怎么读?文言文怎样才能更快背诵?这些对于老师、学生来说都是迫在眉睫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想更好地诵读、背诵文言文,需要注重以下两方面。

一、熟读成诵,尊重个性差异

熟读成诵是第一层面的要求。看似简单,要完全做到也并非易事。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文言文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开发诵读的多种形式,并且对诵读要点进行指导。

首先,诵读须明确到位。就基本的要求而言,可用朱熹先生在《朱子童蒙须知》的训言,即“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另外的具体要求,可以根据学生的诵读水平有层次地制定。

其次,诵读次数须因人而异。何伦在《何氏家训》指出:“读书以百遍为度,务要反复熟嚼,方始出味”,他倡导的是读书百遍为基。而后又有丰子恺老先生倡导的“二十二遍读书法”,丰子恺先生称这二十二遍读书法是个笨办法,但对他来讲效果颇佳。由此可见,不同的人对于诵读次数有不同的观点,究竟诵读几次需要依据个人情况再做调整。做不到百遍为基,至少要做到有感于文、烂熟于心。

最后,诵读形式须丰富多彩。除了全班齐读和个人诵读两种基本形式之外,还可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增加诵读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笔者认为可采取“比赛竞读”的方式,在“男女赛读”时,男女学生共读同一部分,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之后教师分别就其诵读进行评价,提出建议,指导之后继续诵读。在“小组赛读”时,将全班同学分为诵读水平相当的若干小组,选出每组的组长,诵读时采取评分的方式,以激励小组成员为取得更好的成绩而不断练习诵读。

二、歌诀记忆,加强背诵指导

对学生进行读法指导首先要明确诵读要点。这对于学生的诵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诵读要点包括读准字音、读对停顿、读出重音、把握节奏,缺一不可。

要做到的第一步是读准字音,这也是文言文诵读的基础。字的读音不同,意思也会千差万别,因此唯有读准字音才能更好地品读、理解文章。以“兴”的读法为例,很多人认为“赋笔兴”当中的“兴”应该读第一声,其实不然。古人对于赋比兴的“兴”,其解释是:“兴者,托事于物,则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意为看某事某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所谓“寄兴”,就是寄托诗人的兴致。理解这层意思,不难判断“赋笔兴”当中的“兴”应为第四声。除了读准字音,读对停顿、读出重音、把握节奏也要渗透在文言文诵读教学当中。《三字经》中有言:“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明句读是读书的重要环节。读对停顿建立于对全文的理解之上,因而更应该提倡通读全文以了解大意、抓住关键、把握中心、理清脉络,由此才能读对停顿之处。读出重音则体现学生对关键字词的把握,若学生能将关键词重点读出,那么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也就八九不离十了。把握节奏要立足于全文,在诵读的过程中应读出不同段落所蕴含的不同情感色彩,读出作者谋篇布局的差异性。以《爱莲说》为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部分相较于整体而言行文活泼,对莲的样态描写生动,因而读的时候要加快节奏,读出喜爱之情。

熟读之后要强化学生的记忆,这时用“歌诀体”再好不过。所谓“歌诀体”其实是古人快读的一种方式,现吟诵专家陈琴老师将其称为“歌诀体”。歌诀体有它的奥秘。第一,打着拍子,增强节奏。允许学生在诵读时打节拍、比动作,通过身体的动觉来增强对文言文的记忆。第二,节奏快速,势如劈竹。快速诵读,把握好节奏,通过快读增强反应能力和对文言文的整体把握能力。第三,读出重音,明确句读。将人名、关键词、疑问词读出重音并稍加拖长,明确停顿。第四,镂空记忆,自然熟记。教师通过镂空一部分内容让学生回想所读,如,在教《虽有佳肴》时就可镂空文章内容让学生记忆。教师可在PPT上出示“虽有……弗……不知……虽有……不知……是故……教……”,通过出示关键词调动学生的思维和联想,自然能更快地记住内容。

比起现代文阅读“读通、读懂、能悟”的要求,文言文则应该追求“必须读通,不求全懂,但愿今后能悟”,此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的道理当下懂了却不知如何表达,有的道理现在不懂但是到了一定年纪有了一定阅历会幡然醒悟。所以在这样的要求下,更应当注重文言文的诵读。既要重视诵读方法的指导,也要重视情感的表达和个性的展现。

参考文献:

南怀瑾.南怀瑾讲演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俞锦迩,女,浙江金华人,就职于浙江金华武义县王宅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上一篇:国际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下一篇:光动力治疗前列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