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虚词备考应注意哪些方面?

时间:2022-10-08 02:50:05

文言实词、虚词备考应注意哪些方面?

文言实词:

一是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也有很多词义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大大小小一切河流。(2)词义缩小。如“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嫂,现在则一般不含内亲。(3)词义转移。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的“烈士”,古代指有抱负、有操守的男子,现在专指为正义事业献身的人。(4)感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见识浅,现在则成了贬义词,指品质恶劣。

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靠积累。同时还可以和含有古代词义的成语相互参证。如:“走”的古义是小步快跑,引申为跑,如“不胫而走”“走马观花”;“偷”是苟且、得过且过的意思,如“苟且偷生”等。

二是一词多义。

这种现象在文言中极为普遍,我们应通过不断地积累来落实这一知识点。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一般说来,诸多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词义则是这个词义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

三是文字通假。

通假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这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别字。我们在理解时,一定得找出其本字。如“甚矣,汝之不惠”的“惠”,本义为仁爱,在这里是通假,通“慧”。

四是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但意义却偏于其中的一个语素,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如《出师表》中“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全句是说,不管是“宫中”(指皇宫)的人员,还是“府中”(指丞相府)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在提升、惩处、表彰、批评方面,不应该有所不同。即句中体现的是“不宜异”,那么“异同”一词中,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作陪衬了。

文言虚词:

一是掌握基本用法。

如“之”字有三种词性:一是作动词,如“辍耕之垄上”中的“之”,是“到、往”的意思。二是作代词,如“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中的“之”,是“这(位)”的意思。三是作助词,主要用法有四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的“之”,可译为“的”;“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久之”“顷之”的“之”是补足音节;“何陋之有”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在大致掌握这种种用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某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便不难理解其用法。

二是注意兼词。

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词性的词。常见的有“诸”“焉”等。作为兼词的“诸”,用在句中,一般相当于“之于”,如“投诸渤海之尾”的“诸”;用在句末,相当于“之乎”,如“不识有诸”的“诸”。作为兼词的“焉”,一般相当于“于此”,如“永之人争奔走焉”的“焉”。

三是要有全句意识。

许多虚词,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功能或加强语气的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地理解它。如: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应谐录》)

文段中,第一个“则”字处于“获”与“烹”的动作之间,明显表承接,译为“就”;第二个“则”字,根据后面“凌空远”的“远”字的意思,可知这里是强调兄弟俩争论时间之长,应译为“原来已经”。

上一篇:一波三折写心理 下一篇:谈谈高明老板御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