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S和B/S混合模式的教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时间:2022-10-08 02:33:38

基于C/S和B/S混合模式的教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基于Web的B/S模式可用于信息的浏览、查询与,适合作为领导辅助决策的支持。而C/S体系结构适用于信息管理、办公自动化等事务处理的系统。根据教务管理系统的开发要求和系统目标,将C/S和B/S这两种模式进行有机结合,用于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既节省工作量,维护数据的完整性与可靠性,又保证系统运行的高效性。系统选择C/S和B/S混合模式的系统体系结构,既可以发挥传统C/S模式成熟的技术,避免建立3层C/S模式的高昂的代价,同时又能借Intemet技术充分发挥B/S模式的优点。

[关键词]教务管理B/S模式(浏览器/服务器)C/S模式(客户端/服务器)混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210051-02

随着高等院校教务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的不断改革和调整,办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教务管理部门对各种教学信息的处理与分析工作越来越繁重和复杂,传统的人工管理方法和简单孤立的教务管理信息化水平落后,效率低,而且容易出现差错,管理过程的人为因素多,缺少客观公正性。如果仍然沿袭传统、落后的管理手段和技术,仅靠教务管理部门人员人工操作是远远不够,必须实现教务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计算机硬件基础建设的发展,使高校实施大范围的信息化管理成为可能。现在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通过硬件与

软件的结合,建立起高效、通畅、安全的网络教务管理系统,是高校教务管理发展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和原则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现代化管理已成为保障教学质量、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智能监控的必备手段,教务管理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人们的部分办公管理业务活动物化于人以外的各种现代化的网络设备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公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从而实现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和办公的无纸化。

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

1.实用性

系统采用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方式,实现全屏幕菜单操作,用户能简单、方便地采集基础数据,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换。

2.可靠性

系统在设计过程中,把可靠性作为系统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安全管理人员对计算机知识的局限性,采用了较强的容错功能,对用户的非法操作均有限制和提示,数据出错时具有相应的提示信息及处理能力,并且每个处理环节都具有高度可靠性、保密性及安全性。

3.开放性

利用Web技术,使各局域网能进行分布数据处理,各子系统能在Intemet上进行数据处理和信息查询。

4.可扩充性

一方面是硬件的扩充能力,可以方便地在网上增加设备或用户;另一方面是软件的扩充能力,在系统软件设计时,要特别考虑今后可能的功能扩充。运用新的软件设计思想,对该系统作适当的调整升级保证系统能够满足新业务、新功能的要求,而且对原来的程序没有影响或者影响很小,以及硬件或网络的改变或升级基本不影响应用软件。

二、选择系统体系结构

C/S模式即客户端Client/服务器Server模式结构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流行的一种体系结构,在C/S结构下,应用系统被分成前台(客户机)和后台(服务器)两部分,应用处理由客户端完成,数据访问和事务处理由服务器承担。C/S结构其优点体现在:有可靠的数据完整性和安全性控制;高效的联机事务处理性能;很好的开放性和易扩充性。C/S结构的应用系统易于扩展,处理效率更高。但这种模式也缺陷:客户端具有平台相关性;随着应用逻辑和程序界面占用越来越多的硬件资源,客户端变得越来越“胖”;管理复杂,维护困难。随着Intemet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基于Web的B/S模式(浏览器Browser/服务器Server)。该模型是把C/S模型的服务器端进一步深化,分解成一个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和一个或多个数据库服务器,从而形成一个类似3层C/S模型。B/S结构优点主要体现在:(1)用户界面更加友好,操作更加直观,更易满足用户的使用习惯。(2)对用户跨平台支持,可跨平台使用数据库、超文本、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信息。(3)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整体性以及可扩展性。(4)客户端只需配置操作系统和Web浏览器,降低了对客户机的软硬件要求。

教务管理系统平台采用C/S和B/S相结合的混合模式体系结构,充分发挥了两种结构各自的优点,优化地分别开发了集控台管理和Web信息管理两个子系统,具有多数据源兼容及设备接口可扩展的特点,利用多线程机制、可视化图形操作、局域网监控等技术实现了平台的强大功能。该平台改变了原有教务管理系统数据分散处理的现状,将教学相关数据从分散管理转向集中管理、从静态管理转向动态管理,提高了管理水平。该平台作为教务管理的一个网络数据中心和应用程序中心,实现了学校校园内部的教学统一管理。

三、开发语言及数据库的选择

开发工具及环境:C/S(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开发可以使用多种成熟度很高的系统软件,数据库选择了SQL Server 2005,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使用了ASP和及Dreamweaver等软件作为工具进行开发。在本系统中,使用了《雅奇MIS》图示化自动编程系统,它采用的“图视化语言”,实现了软件开发的“无代码图示编程”,使管理软件的开发难度降低到几乎与“打字、制表”一样简单。不仅如此,还使得管理软件的开发效率比照以往的代码编程方式提高很多倍。利用《雅奇MIS》1小时完成的开发工作量,相当于代码编程方式几个月的工作量总和。在管理软件开发中的“窗体、报表、计算、图形、图像”等的基本功能设计上,可达到“秒级”的效率,《雅奇MIS》使用的“图示化语言”,代替旧有的“代码语言”,能在短时间内开发出需要的管理软件。使用《雅奇MIS》开发应用软件的步骤和机理,与手工编程方式有极大的不同。它摒弃了繁琐的、无法被非专业人士理解的“代码、语法、类关系”等无需用户关心的理论,使管理软件编程操作变得异常简单清晰。《雅奇MIS》适合开发各行各业的数据库管理软件。

开发的工作流程:可行性探讨、需求分析、前台设计、后台设计与实施、使用者初步确认、前后台整合与调试、全面测试与修改、验收与。

四、系统功能总体设计及各模块功能概述

1.公用信息管理模块

为教务教学提供信息平台,如教学资源、教学通知、信息公告等。

2.教师业务管理模块

教师基本信息管理,业务档案记录(历年教学过程记载、教学效果、业务考核等),计划工作量与实际工作量统计结果记录。

3.人才方案管理模块

人才培养方案(含教学计划表),人才培养方案修改(保存修改人、时间、原因、审批人等),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生成各专业的学期开设课程、周课时数、教学任务单,转交课表管理模块处理;生成学期教材征订单交由教材管理模块处理。

4.课表管理模块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生成的课程教学任务进行课表管理,能实现在线修改、查询全校总课表,可以按照教学系部、专业、班级、教研组、同年级进行分类课表查询,也可以结合学校作息时间表和实习进程表,对实习场地、实验室、学生机房、体育场地等进行课表查询管理。课程的临时安排、换课、停课、调课操作等。

5.课时管理模块

在线统计每一个班级每一个教师的周课时、月课时统计、教师计划工作量、实际工作量的统计及查询,其结果与教师业务管理模块同步。

6.教材管理模块

根据人才教养方案进行教材分类统计、教材征订、入库、出库、发放、结算,教材数量统计、库存记录等。

7.成绩管理模块

按教学系部,分班级录入学生成绩,实现成绩统计,可按学期、学科、系部、班级分类管理学分成绩、生成补考名单,录入补考成绩等。

8.选课管理模块

学生登录后可以进选修课程的管理操作,查询选修课的时间、任课教师、授课内容、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教务管理部门可以进行分类统计、课务安排、教师选定等工作。

9.教学测评管理模块

教师可用来对所任教班级的学风、班风进行评价,学生也可以登录测评教师教学态度、效果进行评价,自动完成统计测评结果、输出查询,有利于教学管理部门进行质量监控和跟踪。

10.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信息设置、数据表导入、数据编辑、统计,数据库备份与恢复。

五、操作权限设置和登录方式

权限分级为三种类型,九种权限。

1.管理权限

系统管理员能对系统数据的全面维护;超级管理员能对所有信息的编辑、统计、等;操作员能对本部门的信息编辑。

2.浏览权限

校级领导可以查看系统的所有信息;部门领导可以查看本部门的所有信息;普通教师可以查看个人的所有信息;学生可以查看个人的所有信息。

3.操作权限

管理员可以操作与身份相对的操作;教师能测评任课班级学风等相关项目;学生能测评本班教师教风等相关项目。

登录方式:所有B/S和C/S用户都可以用户名和密码在系统首页登录,数据库管理员可以C/S模式进行登录,对数据库直接操作,其他一般用户以特定帐号登录。

六、结语

本系统采用基于B/S和C/S混合模式的体系结构,既发挥了C/S模式高效快速的技术特长,又能充分发挥B/S模式方便易用的优点,能够有效的实现快速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本系统在职业学校投入使用后,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通过及时给决策部门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提高了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大幅度提高了教务教学的常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淑娟,高校教务网络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年08期.

[2]王婧、石轶,以教育信息化促进高校教务管理现代化[J].教书育人,2006年11期.

[3]陈明;推动教务信息化由应用型向服务型转变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22期.

[4]刘占贵、郭爱华,综合教务系统在新建本科院校教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年24期.

作者简介:

李兵,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工程硕士,现为江苏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高级讲师,主要专业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管理及应用服务器建设。

上一篇:中小企业局域网的组建 下一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信息系统灾难恢复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