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华鑫展示中心有感

时间:2022-10-08 02:05:04

【摘要】文章对华鑫展示中心这一建筑展开介绍,并分析建筑背后的设计理念,特别就建筑界面竹林意象有所解读。

【关键词】建筑,设计理念,界面,竹林

某次假期,笔者赴上海参观日本建筑师长谷川豪设计的华鑫中心项目,却被该项目的临时售楼处吸引,驻足良久,流连忘返。

这个名叫华鑫展示中心的两层建筑位于上海市宜山路和桂林路的交汇处,临街而立,印象最深刻的是场地中的六棵大樟树与建筑的交错融合:树木环绕建筑,同时又在建筑围合的庭院中,许多枝杈甚至穿透建筑而伸向天空。

建筑底层架空,由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支撑,并以镜面不锈钢包裹,不仅将结构体遮蔽,同时由于反射带来的视觉错愕常常给人意外的趣味。

这种将主体抬升至二层的处理最大化的开放了绿地,使公共空间顺利地延伸入场地。许多建筑如深圳的万科中心即是如此处理,底层完全开放而让游人和周边居民自由出入。与传统的底层占据不同,这种做法的背后体现了当代建筑的一种价值倾向:即使是私人属性的建筑也肩负为城市塑造公共空间的责任,毕竟,对于大多数建筑而言,在属于个人之前首先是属于城市的。

建筑的二层是主要的活动场所,细心观察后可以发现,为底层架空服务的结构体被巧妙地利用以安置空调机电设备,这是结构、设备空间的综合利用。室内的陈设简约,家具也采用中式的木制家具,以温暖的色调搭配洁白的墙面。

整个二层都由特殊的建筑界面维护而成,这种界面别具匠心,即维护又通透。在二层的户外水院,青翠的掩映的树木、水中的倒影以及静谧的水面都在这种建筑界面的围合下相得益彰,令庭院空间静谧动人,而且不知为何,这种现代材料的组合搭配却令人感觉身处与饱含诗意的东方园林之中,不得不称赞建筑师的手段高明。

事后才了解到,华鑫展示中心的设计人是山水秀建筑事务所的祝晓峰建筑师,一位日渐受到关注的青年建筑师。曾就读于深圳大学,在国内设计院的短暂工作后远赴哈佛深造,随后又在著名的KPF事务所工作多年。

对于华鑫展示中心,他在设计之初即表达出对于场地树木的关注,希望在保留和养护的基础上,使得建筑与大树之间建立一种积极的关系。

在建筑的首层,这一理念通过底层架空和镜面不锈钢的处理得到良好的体现。而在二层,由于建筑已远离地面,建筑界面将建筑与树木隔离,采取何种策略才能达到同样的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融合效果?

4 建筑界面的竹林意象

于是,建筑师将设计的核心策略指向建筑的界面,而由于剪力墙结构的巧妙设计,通常作为界面的墙体已经不再需要承担承重责任,尽可以将界面做轻、做薄、做通透,而轻、薄、透带来的就是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融合。

至于如何达到这一目的,仰赖建筑师本人对于材料的理解。祝晓峰曾提到,在哈佛受到的建筑教育对他影响很大,其中就包括对于建筑材料的理解。在华鑫展示中心,祝晓峰设计了这种在由无数扭转成型的竖向金属构件构成的建筑界面,不仅轻、薄、通透,而且还具有良好的动感和韵律。这种界面的感觉似乎另有深意,总令人联想到什么传统的意象。

祝晓峰曾坦言自己对于江南气候和自然人文环境的亲睐,在更早的成名作朱家角人文艺术馆中,展现出许多对于江南本土风物的理解与追寻。华鑫展示中心的界面设计无疑更为独到,其背后的意象可能正是遍及江南的竹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竹林指向的高洁易趣和隐逸情怀历来为文人雅士所颂扬,举世闻名的竹林七贤正是流芳千古美名。在传统的园林营造中,竹也是重要的植栽树种,苏轼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种竹林意象的建筑界面为建筑带来了极为丰富的空间体验,难怪在二层的水院中能够觉察到传统园林影子。

作为一个地产项目的临时售楼中心,华鑫展示中心深具匠心,无论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倾心塑造,还是对传统意象的现代表达,都令人击节称赞,身处其中,似乎能令人忘却尘世的烦恼,而进入忘我的境地,正可谓“藩篱成障幕,村墟化城市。世上岂寂寥,俯仰昧斯旨”。

参考文献:

1刘宇扬.熟悉与不熟悉的景致[J].时代建筑,6(2005)。

2祝晓峰.与自然合作――上海华鑫展示中心设计[J].时代建筑.4(2013)。

3明星.我不能停止探索的脚步――祝晓峰访谈录[J].新建筑.6(2012)。

上一篇:市政路桥施工难点及技术要点分析 下一篇:我国省会城市城市综合体需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