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发挥咨政育人作用

时间:2022-10-08 12:48:48

论文摘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握嬗变的时代特征,增强社会科学工作紧迫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力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价值取向,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按照“创新、创业、创优”的精神内涵,强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宣传者、推进者,弘扬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咨政党和政府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和谐文化;咨政育人

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关系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武装、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年学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回答和深入思考、探索的极其重要的现实和理论问题。

一、把握嬗变的时代特征,正确认识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紧迫性

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带来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下权力高度集中,到市场经济体制下权力高度分散,必然带来意识形态一元化与多元化的交织与冲突。正确处理一元与多元关系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除了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外,更重要的是开发和利用好制度资源。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法律制度,保证和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换,党的意识形态控制力受到冲击。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尤其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变迁,统治资源逐步从土地、暴力、资本、财富向知识、能力、信息、技术的转化,从有形资源到无形资源、从可控到不可控资源的转换,对党的意识形态控制力带来巨大冲击。在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区域性、国家性特征减弱,开放性、全球化特征明显增强,各种经济社会组织纷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形成无疆界市场,对国家带来威胁,国家控制力和意识形态导向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社会主义事业陷入低潮后,社会主义阵营相对一致的话语体系被打破,共产党执政国家之间的党际关系不得不转向与更多的资产阶级政党进行对话交流,彼此之间的冲突会进一步加剧。特别是我国正从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向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经济强国转变,引发了敌对势力的不安和恐惧。许多国家将我国视为现实敌人或潜在威胁,通过经济制裁和意识形态的渗透,阻挠我国的发展将会不断出现。

每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当清醒地认识面对的新情况、新特点,意识到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传承文明、咨政育人的作用。

二、坚持一元的指导思想。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渗透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关系着一个民族基本价值观的传承和维系。作为拥有l3亿人口的大国.可以没有崇拜的偶像,但不能没有崇高的信仰和正确的理论支撑。这个信仰就是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个正确理论就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这个共同的信仰追求和理论支撑,社会主义大厦就会倾覆,整个社会思想就会混乱,政局就会动荡不安,国家就会四分五裂,人民就会不知何去何从。在社会科学理论方面,我们可以有这样或那样的观点,但有一条是不能改变的,那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研究方法是多元的,但指导思想应该而且必须是一元的;研究的理论观点可以林林总总,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不能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引进不少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这是很有必要的。但由于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不够系统深入,基础不够扎实,盲目崇拜西方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一些错误认识。主要表现为:一是错误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把一些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当作马克思主义来坚持;二是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时,无视时问、地点和历史条件,把经典作家的一些具体论断当作一成不变的普遍真理。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时,不顾变化的时代和历史条件,机械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的论断;三是实用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不作完整理解、深入研究,片面地搞“活学活用”,“不重理论武装,重理论包装”,损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四足怀疑、贬低和否定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或不再管用,认为马克思主义仅仅是一个理论学派而不是指导思想。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始终坚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必须花大力气调查研究中国国情,包括现实的和历史的,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出发,借鉴现代西方理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精神的哲学社会科学,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乃至人类的文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力行“双为”的价值取向.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发挥这些作用有两个途径:一是宣传途径,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人类文明成果的讲授、宣传,使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指导实践;二是研究途径,通过对当前重大社会问题的研究,解答人们思想认识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促进社会发展。这两个途径决定了哲学社会科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价值取向。国家支持、人民期待,如果我们漫不经心,工于名利,浮躁不安,浅尝辄止,将有愧于人民,有愧于国家。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价值取向,必须采取扎实有效措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一要善于把握思想活动的特征,不断增强理论教育的渗透性。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思想意识日益活跃,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凸显。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他们,十年、二十年后的社会主义事业将后继无人。党政干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整体素质高,自主思考问题、主观取舍能力强,思想观念变化的节奏及思维能力和方式也与一般人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无论对青年学生,还是对党政领导干部,都需要我们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理论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渗透其中,使其成为思想的觉悟、行动的自觉。二要严格遵守“研究无,讲坛有纪律”的要求,不断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主旋律。每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教学中要把科学理论讲准、讲对、讲正,而不能讲偏、讲邪,杜绝把一些不正确的甚至情绪化的东西附加在科学理论上的现象发生。三要加强“七个深入研究”,不断提高理论研究的精品率。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要顺应实践发展要求,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动摇,增强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自觉性。当前,哲学社会科学要着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七个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体系;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上提出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在研究中,要按照“精品”和“管用”的要求,以人民的福祉为科研的价值目标,在竭诚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过程中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身价值。四要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不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力。首先要正确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应用对策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对策研究,使基础研究成果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对党和政府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咨询价值。其次要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通过制度建设,改革科研评估体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不断涌现。再次,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教学工作中,要以科研为支撑,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特别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科研工作中,要以应用为导向,注重原创性,注重实际价值,鼓励多出优秀成果,并尽快转化为教学内容。五要深入研究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其重要条件。紧紧围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思想舆论氛围。

四、按照“三创”的精神内涵。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科工作者队伍

目前,全社会都在大力弘扬“创新、创业、创优”的精神,全面实践“三个代表”,全力推进“两个率先”(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三创”精神同样适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建设要求。创新,就是要求社科工作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理论;创业,就是要求社科工作者把自己的学术追求融入到党的理论建设中,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恪尽职守,努力进取,攻克科研难题。创优,就是要求社科工作者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勇于创新,不断创造优秀教学和科研成果,服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建设。“三创”精神要求社科工作者必须政治合格、功底厚实、学风优良,做到坚持严谨而不保守,活跃而不轻浮,锐意创新而不哗众取宠,追求真理而不追逐名利;坚持老老实实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扎扎实实地做学问;坚持做人、做事、做学问相统一,成为对祖国和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

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切实加强学风建设,自觉抵制名利的诱惑,弘扬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两种恶劣风气:一是急功近利,学风浮躁,不经潜心研究连篇累牍地出书、发文章,甚至抄袭、剽窃。二屉自命不凡。自吹自擂,热衷炒作,或者互相吹捧,沽名钓誉。弘扬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要淡漠名利,力戒浮躁,厚积薄发,多出精品。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是先进文化的宣传者、推动者。文化代表一种精神、一种道德、一种理想,它可以成为一面集合千千万万民众的旗帜。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种种消极腐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与精神、道德、理想缺失有关。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树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政治责任感和社会正义感,高扬马克思主义理沦旗帜,保持高尚的思想道德精神风貌,为树立精神的力量、道德的力量、理想的力量而大声疾呼、躬身实践。当务之急是要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推进者,通过自身的行为和作品,培育民众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咨政党和政府和谐社会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上一篇: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博弈分析 下一篇:论地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