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简意丰?理趣并生

时间:2022-10-08 12:46:56

【技法导航】一篇散文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是“理趣”和“情趣”并呈,在散文中寓理于情,寓理于形象之中,使人读后,掩卷沉思,不觉豁然开朗,悟出一些人生的真谛,从而得到一些精神上的,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那么如何写出叙事散文的理趣和情趣呢?一、观察生活,用心思考要发掘生活的大道理,就要注意生活中的细节,并用心去思考去发现,从中找到让人怦然心动、富有深刻含义的东西。许多作家所谓的灵光一闪,也就是说的这一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方式特别适合散文创作。优秀的散文家似乎都有这种高超的能力:“他从地上拾起一块石子,他珍藏这块石子,较之任何宝石,都更小心。就是村舍门上一只铁钉,他也会因之思潮怒放,而写出一篇锦绣文章。他从最破最旧最平凡的处所,走进极乐世界。”二、善于挖掘,小中见大对于具体的已有的一个深层次的主题,需要你选择一个或几个生活小事去体现。我们的散文写作所需要的正是大家的这一思维流程。这种思维流程是化大为小,但形成文章之后又是以小见大。比如对于“天空”的话题,我们可以写成“家乡的天空”来抒写对家乡的怀念,可写成“学校的天空”来抒写校园生活,可写“父亲撑起的天空”来写深沉的父爱,可写“唐风宋韵天空的萎缩”来抒写传统文化丢失的悲哀……比如查一路《选择》:姜太公说:“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意思是说,尺蠖每次行走都要蜷曲住向前推进,龙和蛇要适时蛰伏,才能得以生存。人生路上,也是如此,有时只有先屈身于黑暗,才能见到广阔的天空。“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司马迁遭受腐刑后,忍受着身残的痛苦,心理的煎熬,世人的不耻,宗庙的污辱,发愤著史,终写就无韵之《离骚》。受辱后生与死都是一种选择,司马迁“苟活”半生,用一部《史记》维护了自己人格的高贵,成就了一生的辉煌。文段运用了“以小见大”“求因溯果”等手法,得出了屈伸有度、以屈求伸的结论,很好地解决了为什么屈,怎么屈这两个问题。分析深入浅出,体现出一定的构思,有一定的说理深度。这就是化大为小,小中见大。三、善于联想,引发哲思学会运用由此及彼、由物及人(或由人及物)的相似联想,激发哲思火花。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如果用人的精神、气质加以观照和审视,大多能引发哲思。如周敦颐赋予莲“出淤泥而不然,濯清涟而不妖”的特质,陶渊明赋予菊高洁傲霜、不随世俗的风骨,这都是用人的精神、气质观照这些客观事物的结果。同样的思维方法,白居易在散文《养竹记》中高度赞美竹子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品格和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还有人说竹“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我们由松树的生长特点,赋予它斗雪傲霜的顽强意志、不择环境的乐观态度等。总之,散文大多包含一定的情趣和理趣,而且往往情中含理、理中含情。情趣、理趣是相对的分法,许多抒情散文融合着哲理性的感悟与思考,因其哲理而显示其情感的深刻性;许多哲理散文融入了充沛的感情,因其感情而使说理更加能感染人、鼓舞人。【经典引路】父亲的菜园曹振国父亲在新翻的地里来回地走,不干不湿的新土松软得如同一层海绵。父亲步履蹒跚,我在心里笑他学走模特步。是的,父亲这时候是一个神气十足的模特儿,充满了自豪和炫耀,这脚下平整而松软的土地就是他展示的新装。这里原是一片坡地,父亲吆喝着牛,用犁和铁耖(chào)让它变得平坦。父亲扛着犁牵着牛来到这里时,心里就像一个远见卓识的服装设计师一样,在构思着如何裁剪,如何拼凑搭配。父亲用牛和犁作针线对它进行缝缝补补,又用铁耖当熨斗不断把它熨平。父亲俨然是一位巧夺天工的大师,让一片凹凸不平的坡地变成待播的园田。父亲具有点石成金的魔法,他一边把牛鞭甩得噼啪作响,一边还不断地吆喝着老牛,仿佛举着点石成金的魔棒儿在念着咒语。在旁人看来凹凸不平的荒坡,父亲在心里早就描绘成了一片菜地,那里葱蒜在很响地拔节,芫荽默默地散发着幽香……蚯蚓在新翻的土上蠕蠕地爬动,晒着太阳。父亲不忍心踩上它们,捧一土盖上它们,好让它们尽快回归到土里。我心里想,其实父亲又何尝不是一条蚯蚓呢,一条在土里耕耕耙耙的老蚯蚓。也许不知何年何月,也同这蚯蚓一样钻进土里。太阳默默地晒着这一畦地,泥土的芳香和着蚯蚓的体液和着父亲的汗水蒸腾上升,随风飘散,这是乡村特有的令我感到亲切熟稔的气息。父亲要我和他一起挑沤好的火土粪肥上菜地。粪肥堆距菜地有一里之遥,我说,用独轮车推吧。父亲说,用粪筐挑。我说,用独轮车推省力气些。父亲说,人欺地,地欺人,偷懒取巧菜就不长。我拗不过他,只得随他一起用肩挑。八九十斤的担子把我细嫩的肩压得生疼,汗水顺着眼镜架淌。父亲来来去去一阵风,他的肩虽瘦得皮包骨却硬而有力。我想,不是父亲思想不开通,恐怕是他骨子里的一种对土地的膜拜和尊重。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值得褒扬的农民意识。傍晚的炊烟在落日的余辉里四处飘荡,母亲在山岭上喊我们吃饭。父亲牵着老牛,扶上犁耖,仿佛在对它们说:老伙计,辛苦你们了。(选自《散文诗》)【品读】作者的哲理眼光穿透了“朴素”的表象,认识到这是一位农民“骨子里的一种对土地的膜拜和尊重”,进而又称赞“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值得褒扬的农民意识”。正是有了这些哲理的穿透,文章才有了沉甸甸的分量和内涵,有别于一般的亲情抒怀类文章。哲理穿透,提升了情感,同时也提升了这篇文章的品位。【佳作展示】一瞬间,我读懂了唠叨湖北枝江市一中 黄香黎夕阳老去,西风渐紧。叶落了,秋就随着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瘦了。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落叶似飞倦了的蝴蝶,轻轻飘落,不着痕迹。望着窗外一片萧瑟,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息。想起刚刚发生的一切,一阵凉意渐起。看着冷清的寒风中一个瘦弱的背影,似一张皮影纸,一吹即倒,我的心中却是百感交集。一回到家,奶奶的唠叨声就未曾停过,从我进来她一直喋喋不休,我不耐烦地甩了一句:“别唠叨了行不行啊?”奶奶毫不让步地说:“我就要唠叨,你管我的啊!”我十分气愤地说:“我都这么大了,还说什么啊!再唠叨,你就回去。”我有点半开玩笑的意思,没想到奶奶却依然面不改色,朝我大声喊道:“你要我走我就走,我又不是街上的叫花子……”“好了!你回去,我再也不要你来了。”接着,是一阵尖锐的激吵,伴随着一声摔门而出……我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房间里却早已弥漫了牛奶的香气,我赌气似的不喝这杯牛奶,望着那轮冰冷的月亮,洒下一片银辉,让我寒意顿生。夜深了,五柳公园只有依稀几盏路灯,一直延伸到了尽头,湖水宛若一面大冷镜,刺得我眼睛无法正视。路上只有寥寥的行人,裹紧了身子,在寒风中微微发颤,瑟瑟发抖。我情不自禁地端上那杯暖暖的牛奶,轻抿一口。绽放在舌尖上的温暖,复苏了我的味蕾。我想起了奶奶,此时的她也许正在这秋风中蜷缩着身子行走,她的全身正在被千万道无形的鞭影打得遍体鳞伤,而她的心也早已被我捏了个粉碎。我的心微微一颤,一种内疚荡开在心中,久久无法消去。是我错了吗?我犹豫不决地拿出手机,拨通了奶奶的电话,一阵长久而又漫长的等待,似烈火中焚烧,每一秒都是那么漫长,让我感到快要窒息。终于,接通了,却是一段长久的沉默。“喂……”奶奶沙哑的嗓子混杂着哭泣。“奶奶,是我错了。”我颤颤地答道。“你有什么错?你是我孙子。”“我,我……”我一时间语无伦次,碍着面子,我却不想说出一些话来。“你等会儿睡觉时记得自己注一个热水袋,别忘了,天很冷。”说完,挂了电话。眼泪,不争气地流了出来。这时的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我伤害了奶奶,而奶奶在被伤害却不忘一句唠叨,我的良心顿时感觉到了不安,让我的胸口一阵酸疼,似万蚁咬食般痛苦。夜,凄美。一瞬间,我读懂了奶奶的唠叨,唠叨的背后却是对我无尽的关心与关怀,这唠叨会伴随着我的一生,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年少的我却读不懂奶奶,一次次伤透了她的心,而这一次,我却刻骨铭心。夕阳西去,西风暖人心。【点评】文章选取“奶奶的唠叨”作为行文的线索,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让过去的生活回忆都在这里聚焦、凝固,奶奶的唠叨引出了一段回忆,一种幸福的感动在作者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久久无法释怀。这是对奶奶的理解与尊重。文章从日常生活选材,然后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挖掘点化素材,从平凡小事中挖掘出亲情的大主题,写出了散文的理趣和情趣,抒写了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上一篇:“悬念”都去哪儿了 下一篇:太极拳的柔韧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