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念”都去哪儿了

时间:2022-09-29 06:51:23

【技法导航】有一篇高考满分记叙文的开头悬念叠出、形象生动,赢得专家组的一致好评。节选如下:“拍死一只蜘蛛不过是一件小事罢了,别怕,你一定可以做到的!”我紧紧地握着拳头,毫无底气地给自己打气。近了,更近了。 那只蜘蛛不停地挪动着那几只可怕的腿,慢慢地向我逼近。我似乎能想象到它的眼睛里闪烁着怎样凌利的光芒,它晃动的触脚上一根根绒毛怎样摩擦,怎样从它的嘴里吐出一根长长的蛛丝然后将我包裹,一点一点地吞噬……“蜘蛛”都去哪儿了?作者是落荒而逃还是勇往直前?欲知后事如何,你只能读下去。这就是“悬念”的吸引力。记叙文最好能有个悬念。悬念在考场作文中的魅力是其他任何一种表达技巧都无法比拟的。正所谓“做人要实诚,作文要狡猾”,唯有“狡猾”方能抓住阅卷老师疲惫的思维。悬念,说到底就是利用了人的猎奇心理与探究心理:不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决不罢休,逼着读者往下看文章。当然设置悬念也不是轻易可为,不能天马行空、不合逻辑地乱说一气。一、设置悬念的形式1. 悬疑式,紧凑情节,引人入胜《三国演义》里有个“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讲的是周瑜偷看曹军水营回来,决定要除掉蔡、张二人。此时,正好曹操的说客来访,周瑜得知后与众将附耳低言。周瑜说的什么呢,我想任何一个读者此时都想知道,但作者却并不告诉你。这就是设置悬疑。再如《祝福》中用了倒叙,祥林嫂开篇就在一连串玄而又玄的问题后死去,这不能不令读者感到纳闷:这祥林嫂为什么要向作者问那些古怪的问题呢?得看下去再说。2. 误会式,挑战读者的判断,结果往往出人意料莫泊桑《项链》的结尾是大多数读者没有预料到的,虽然作者在前面有多处伏笔。四川一名考生写过一篇《保姆与家教》的高考满分作文。一个女大学教授聘请了一个农村姑娘当保姆,同时又聘请了一个在校女大学生当孩子的家教老师。一天女教授发现自己新买的裙子上有一个小洞,显示这裙子被谁偷穿过。大多数读者看到此处,基本上在心里都认为肯定是那个做家教的女大学生偷穿的,农村小保姆哪有这胆啊。而事情的结果却在意料之外,蓄势突转,形成波澜。教授精心设计的“捉贼”也来得巧妙,“扳过对方的身子,惊了――保姆!她的脖子还多了一串项链。”戛然而止,止于适可。在这短短千字小说中,考生就给读者来了个出人意料。 二、设置悬念的三个注意点1. 张弛有度也就是说作者在构思情节时就要刻意制造出紧张的矛盾与氛围出来,但要注意行文节奏的把握。为了突出关键点的紧张,铺垫的部分可以有意识放慢节奏,就像苏州园林里有许多屏风挡住游客的视线道理一样。作者的性子一定不能急,行文时要放慢节奏,做到既风生水起,又娓娓道来。2. 在最紧要处设置悬念一篇千字左右的作文,悬念不可能多,有一二个就足矣。这个设置悬念的“点”要把握好。一般就放在情节的转折处、高潮处。就像民间说书艺人通常在听众听得正到兴头上时,来个戛然而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听得人心里痒痒的。《三国演义》是设置悬念的经典之作。几个经典战争如舌战群儒、赤壁之战、空城计等等都是悬念叠出,风云激荡。周瑜要东风,却没有东风;诸葛亮最重视街亭,街亭却失守了……看得读者的心是一会儿到嗓子眼,一会儿又掉回肚子里,大呼过瘾。3. 制造悬念要注意符合生活真实,不能荒诞不经一个悬念揭开后要让读者感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才是好的悬念。否则作用相反。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考场怪事”的记叙文,文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为了杜绝作弊现象,学校对这次考试加大了监考力度,教务处的老符、老赵两大名捕也披挂上阵了。题目对我来说并不难,30分钟就做完了。就在我搁笔想松口气的时候,忽然感觉到课桌动了一下,抬头一看,发现桌子前沿多了一个纸团。与此同时,前面的女孩轻轻侧了侧头,送出一个迷人的微笑,我确信这个微笑是送给我的。”就这个小小的悬念,不知读者作何猜测呢?最后谜底揭开,里面有三个字“2B铅笔”。只能说这是故弄玄虚,不符合考场的真实要求,而且文章没有内涵,只是流于表面形式的悬疑。

上一篇:远方,有一颗漂泊的心 下一篇:言简意丰?理趣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