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防洪堤坝与滨水地区开发的关系处理

时间:2022-10-08 12:12:49

浅谈城市防洪堤坝与滨水地区开发的关系处理

摘要:江河在城市建设的历史中,除了承担生活水源外,曾多扮演运输通道及防洪对象的角色。随着其部分交通功能逐渐被现代化的运输方式所分担,江河更多时候成为现代城市里最具魅力的景观资源。然而,由于防洪的需要,很多江河沿岸都存在平行于河道的防洪堤或防洪墙,将城市与水道切割开来。很多“滨水建筑”反而不见水,而“窝”在堤坝后面;很多“临水而居”的市民,往往难以亲水或者需要费劲力气翻过堤坝才能到水边。

本文作者以城市设计师的角度,透过实践的项目及成功案例的解读,浅谈如何透过城市设计的处理手法,改善堤坝对于滨水地区开发的消极影响,从而提升河道对于城市的价值。

关键词:防洪堤坝,滨水地区开发,亲水空间,高差,城市设计,立体化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受堤坝阻隔的滨水地区现状问题梳理

1.1城市发展中河道防洪堤的意义

河道是避免洪水灾害的有效通道,可以在夏季汛期泄洪,有效保护流域内城市的安全。为了控制河流的洪峰水流量对河道腹地的破坏性作用,常常沿河道两侧修筑平行的防洪堤或者防洪墙,以阻隔洪水可能带来的危害,例如,洪水会引起流域内生态环境的变化,造成河道改变,水土流失和土地贫瘠等,严重者甚至冲毁,破坏河岸的植被和建筑,给人民带来巨大的威胁。因此,河道防洪措施的存在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1.2防洪堤坝对城市滨水地区开发的消极影响

虽然,我国在河流的防洪设计改造中运用了很多的新技术、新手段,诸如,

由早期的水泥护堤、石砌护堤到自然化护堤;从真木桩、仿木桩护堤到现在的生态护堤等。生态护堤的设计尊重了水岸的自然形态,采用自然原有的材料,尽量创造自然的生态河堤。但是,这些新技术及理念的运用,都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堤坝的阻隔性特征;也没有真正释放河道水面对其城市腹地开发区的景观价值。一般而言,堤顶标高会比开发地块至少高4米左右,则紧邻河堤的建筑的首层甚至第二层根本无法看到水面,而是“窝”在河堤的阴影里;同时,建筑最下面的两层又多是作为商业开发的,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滨水建筑的价值及魅力。并且,也不易形成容纳公共活动的高活力高价值滨水空间。

图(1)洛阳 洛河北岸河堤图(2)武汉 汉江南岸防洪堤

图(3)河道,河堤及滨水地区关系的示意断面

滨水地区的开发项目特征

如果我们按照使用对象来看一般城市滨水地区的建筑开发项目,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公共性”项目(诸如:商业建筑,影院,博物馆等)及“私有性”项目(诸如:住宅,私人会所等)两大类。前者其使用者是城市内的人民大众,开发者除了建造盈利或公益性的房子来满足使用功能外,还需要以更高的姿态,为城市创造高品质及活力的公共建筑及空间。这一部分的工作做好了,是体现一个城市精神风貌的标杆,也会有助于形成市民津津乐道,引以为荣的家园归属感!因此,对于这样的项目,我们应充分发挥滨水基地的景观资源及魅力,努力改善及拉近建筑与水及堤坝的关系,为城市创造珍贵的真正的亲水空间。

对于“私有性”的项目,类似住宅,则相对于“公共性”项目而言,要更加不容易控制。其市场主导性与开发成本控制,会成为该类项目关注的焦点。因此,对于类似滨水地区住宅开发的项目,我们无法强势要求其建造连续性的公共滨水空间,但是,依然应鼓励及引导这样的项目去珍视滨水区域,并尽可能创造亲水的机会。比如,可以利用容积奖励的办法,激励这样的项目对塑造公共性滨水空间的投入。

以城市设计手法,削弱堤坝对滨水地区开发的阻隔作用,提升滨水地块的开发价值

3.1伦敦金丝雀码头(Canary Wharf)的城市设计之道

金丝雀码头位于伦敦多克兰地区西印度码头的中心,其用地四周均被水环绕,城市设计保留总体的水系,并整合了多元的城市要素(建筑,交通,水岸,步道等),创造了整体的滨水环境和高质量的城市空间,成为了重塑城市空间,带动城市复兴的代表作。

大量沿水边布置的建筑,促成了带状的滨水用地形态,这并不太利于积极的滨水空间的塑造,通过城市设计整合性的手法,将建筑,公共设施,绿化以及滨水河岸有效联系在一起,成功的拓展并延伸了滨水空间。在具体的措施上,其沿水布置的建筑底层,均设置了宽敞的骑楼,有效拓宽了滨水步道;同时,适度打开滨水空间,创造了开敞的广场,这些广场有的以建筑围合,有的以水景为主题。无论沿岸的步道还是广场均种植绿化,并同休闲商业结合,成为适合停留和活动的场所。

其滨水空间不仅是宜人舒适的,更提供了连续而完整的步行经验,并通过与各种公共步行系统的整合连接,如,与步行桥,地铁站口,码头相连,充分发挥了公共可达性,使最多的人流可以直接的感受到水的存在,容易亲水。同时,也使用了大台阶,坡道,使滨水广场成为不同标高的滨水空间与开放空间的过渡。在这样一个大尺度的城市开发项目中,金丝雀码头提供了一种立体化的滨水城市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最大的特点是透过城市设计将基地内的不同开发要素及不同标高的基面有机整合连接在一起,提供了人们一种完整的亲水体验。

3.2河南省漯河新区起步区滨水地块的开发设计实践

图(4)河南省漯河新区起步区

沙河西岸滨水开发地块城市设计

图(5)沙河西岸滨水空间设计断面

图(6)沙河西岸滨水空间设计透视图

首先,这里滨水地区的开发,是公共性商业项目。滨水是基地最大的魅力,在该设计过程中我们着力改变堤坝对河道水面与城市的阻隔情况。在建筑处理上利用双首层的方法,将临水的建筑基面抬高到堤坝的高程,使建筑可以直接临水。同时,为了减少填土的量,并沿河创造更加丰富的空间,我们也并没有以堤坝的高程在建筑和堤坝间全部填土,而是保留了一部分空间为原来的高程,形成了一个个类似下沉小庭院的空间,这些空间由建筑以及河堤围合,同时与建筑发生紧密的关系,成为可以停留,容纳活动的积极空间。这样,沿河的基地就不再是躲在堤坝后面,看不见水的情况;而是直接临水,或者从建筑出来经由小庭院,再到水边。我们的设计,使原来消极的堤坝,转化为了临水的步道系统的一部分,并与建筑,小庭院,步行桥有机联系在一起。

3.3武汉市汉江南岸地区开发设计实践

武汉汉江南岸项目是滨水的居住开发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我们运用了不同的策略。没有通过抬高滨水地块的整体高程,来使建筑临水,而是,以合适的间距在居住建筑间创造了一系列跨堤通河的绿坡,这些绿坡以和缓的坡度,巧妙地将基地的高程与河堤的高程连接起来,以居住区内部绿园的形态,引导居民到达水边。这些绿坡以生态工法覆土,做绿化植栽,下方局部可以穿路过车。通过建立绿坡,不仅丰富了居住区内的绿化形态,并且大大提高了居民亲水的机会。

图(7)武汉汉江南岸滨水地区城市设计透视图

图(8)跨堤通河的绿坡道设计断面

图(9)绿坡设计透视图

上一篇:港口工程施工中对高强度混凝土的使用研究 下一篇:园林害虫检查与识别的目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