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时间:2022-10-07 11:59:20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海明威与林语堂的“死亡情结”比较朱伊革,卢敏

“精神顿悟”与“重要瞬间”——试比较乔伊斯的《死者》和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蒋虹

论华兹华斯的情感范畴王洁群

简·奥斯丁的女性视点何朝阳

后殖民语境中的解构与回归——解读《藻海无边》曾莉

试论娜塔丽·萨洛特在心理描写上的新突破刘成富

让叙事者站在故事之外——论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叙事策略曹波

转喻的根隐喻及其主要类别谷化琳

冲出隐喻的囚笼──一个女权主义视角郑守疆,张学智

论“be”动词在语篇中的逻辑意义陈建生

语类结构与有计划和无计划语篇的构建白红爱,胡健

段落意识与写作教学高芳

论英语句子(短语)成分及其分类代正明

英汉平行结构对比研究邵志洪

汉英从属连词比较宋京生

音律——与宇宙同构赵彦春

文化差异现象在汉译英中的处理——兼评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高巍

现场口译技巧探索:添加、重复与简化王大伟

风格特征及其再现方法肖红

文学作品翻译中含意处理的关联观周红专

关于现行汉英词典恐短症的简报陈中绳

谈《英汉大词典补编》译名来源及定名原则——兼与诚先生商榷于海江

书评:世纪珍藏《俄英汉词典》虞淑芬

论麦金太尔启蒙观的末世论主题——兼论当代文化一般特征程志敏

英语词语与不列颠文化戴卫平,高维佳

文化中的神话积淀南振兴

我国外语教学研究现状的分析胡春萍,秦晓晴

论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王燕

教师话语与第二语言习得林琼

大学英语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唐兴正

国际汉学研究的新发展与比较文学的前景乐黛云

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及传媒的功能王宁

试论题元语义次范畴性质彭玉海

五四前后中国的日本文学翻译的现代转型王向远

当代英国翻译教学评述廖七一

初论《英汉大词典补编》的译名诚

中国古典诗歌对日本古代诗歌的影响熊笃

婚姻··女性愉悦——劳伦斯《玫瑰园中的影子》与曼斯菲尔德《幸福》比较刘须明

《印度之行》:福斯特对人类及世界的探索之旅李新博

哀伤与欢乐的对话——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夜莺与云雀意象之对比研究许德金

上帝与诗人——试论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宗教观顾晓辉

论劳伦斯的女性主义意识梁伟,李晴辉

试论《天真与经验之歌》中意象—象征的运用朱桂成

中外诗人共灵犀,天下文章一点通——从卡明斯的一首小诗谈起张保红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的双重作用杜永新

幻灭后的索觅──评菲利浦·拉金诗歌的主题特征吕爱晶

卡佛笔下的美国——解读卡佛的《大教堂》邱小轻

现实主义的内涵,自然主义的手法——评岛崎藤村的小说《家》丁旻

谈新词“pop”的构词及其相关的大众文化赵静云

多媒体技术——跨文化交际的革命何高大

中美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夏洪进

酒神精神延伸在人类历史的两极——普罗米修斯与索科洛夫比较杨晓莲

论自然言语的信息压缩性郎天万

思维模式差异及其对语篇的影响王扬

科技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杨慧玲

评述“科学理论新发现与语言学新思维”李力

西方“新修辞学”及其主要特点邓志勇

论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语言学根源张良林

调查报告:英语本族人对非本族人讲英语的感受与态度沈素琴

后殖民主义在我国翻译学上的投影曹山柯

强化文化平等交流意识,改革外语教学和教材内容张哲

高校外语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技术于江,吴玲英

大学英语课堂的双语运用马文丽

中国的“全球化”理论——王韬的“地球合一”说王一川

灵知人马克安显灵刘小枫

华兹华斯及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1900—1949)葛桂录

恶中之美——试比较《恶之花》与《雨巷》兼论戴望舒对波德莱尔的继承黄芳

“互文性”作为结构原则——彼得·汉特克的小说《为了长久告别的短信》与传统文本的互文关系研究冯亚琳

存在的轮廓林克

论彼得·汉特克早期作品中的语言主题丰卫平

艾菲的婚姻悲剧——试析冯塔纳的社会批判小说《艾菲·布里斯特》胡嘉荔

母亲(Mother)/他者(Other):《女斗士》中的“对抗叙事策略”陆薇

徘徊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弗罗斯特诗作主题分析李杨,张志鸿

论哈代悲剧小说的现代主题颜学军

蒙太奇式结构——论品特剧作《背叛》和《山地语言》的后现代艺术特征杨静

对莎诗中“summer’sday”译义的辨析梁志坚

白色和红色——苔丝的象征色谢劲秋

索绪尔语言学对西方现代思想的影响综论陈本益

语言本质“道器”论高玉

从隐喻与反语的比较透视反语的认知性陆如钢

英语句子成分与谓语结构新探王天明

会话含意理论在中国相声中的运用高玉兰

英语话语中的间接照应刘礼进

恭维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段成钢

英汉轭式搭配的结构比较韦琴红

西方当代译学研究:文化整合范式的早期探索傅勇林,曾江霞

语境·语感·逻辑——从译者的主观因素看译文的失真和走样许建平,张荣曦

动态的读者反应论对翻译的指导意义陈志杰

英汉亲属称谓词国俗差异研究黎昌抱

美国英语与美国文化戴卫平,高维佳

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高宝虹

外籍教师在中国的英语教学透视闫建华,刘建刚

认知法及其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赵万长

从初级汉语教学看对比分析方法在两种规则教育中的作用叶蓉

冗余现象与外语教学唐建军

加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读解张法

程序的发现和发现的程序——“研海一楫”之二徐盛桓

论视角交汇规则王阳

诗性哲学与哲学的诗性张伟

黑色幽默与约瑟夫·海勒郭继德

孤独、绝望的现代人——论奥尼尔《毛猿》的主题熊沐清

永无止境的灵魂之旅李昊

威塞克斯的女人——论托马斯·哈下的女性形象张群

对《小城畸人》的女性阅读何征

爱情·死亡·永恒——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解读杨甸虹

男权中心社会的牺牲品——评丹尼尔·笛福之《摩尔·弗兰德斯》陈明明

《麦琪的礼物》新探——数字、《圣经》典故和作品主题韦荣臣

戏剧文体学的话轮转换量化分析方法李华东,俞东明

论理性的非理性化倾向何天云

论传统文化的建构性——兼论经院哲学的历史功绩程志敏

西方文学的人文精神杨政

语言哲学中“人”(讲话者)的地位问题概览姜胜

中西体态语差异的文化透析王军

语境热中话词义林克难

译可译,非常译——谈几种“不可译”语言形式的变通翻译杨全红

口译语体试析芮敏

语言理论批评的体系标准韩景泉

中介语可变性研究综述阮周林

从语境的二元互动看语面信息填补白世俊

英汉情感隐喻共性分析周红

意大利语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演变赵秀英

试析广告英语行文准确的文体风格曾立

外语测试:历史、现状与展望李清华

浅谈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谭红

阅读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施晓燕

错误分析和英语口语教学王正,胡庭山

外语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研究郭忠才

后现代与当代中国思想的内在紧张王岳川

论罗曼·英伽登的现象学美学陈登

《源氏物语》悲剧意识论──兼论《桐壶》卷的悲剧意识导向姚继中

颠覆与抑制——试析《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形象王玉括

从零余人到重生英雄——劳伦斯小说中的男性形象程琰

普鲁斯特:新时间观引发的小说革命——兼谈科学、哲学与文学的关系陈茜芸

《所罗门之歌》:“追寻”的故事张颖

试论奥康纳的“怪诞风格”石云龙

月亮是谁?——从月亮一词解析肯明斯的诗风徐芳

评《J·艾尔弗莱德·普鲁弗洛克情歌》的美人鱼意象傅利平

双性同体的新女性——简·爱形象新析郭笑梅

从家庭矛盾走入人物内心——从《母亲大人》看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的心理小说曹娅

困惑的人生——辛格作品《第三者》的主题探析汝红兵

言语民俗学及其当代影响戴俊霞

走向文化政治学——詹明信后现论评价张新军

从20世纪的英语流行语看英美社会文化的变迁任龙波

周作人——我国日本文学译介史上的先驱刘全福

从哲学解释学理论看优势竞赛论董务刚

“文化竞赛论”之管窥尹伯安

英语词汇中汉语借词的来源汪榕培,常骏跃

源流·理据·功用——“语言模糊性”解读鲁苓

图式理论与外语词汇习得李明远

韩礼德语气隐喻理论:分析桑提亚哥与曼诺林之间的关系李国庆

试论交际语言测试的理论模式及主要特征陈纪梁

论海明威《雨中猫》的语言特色曾传芳

浅议英语中的cohesion和coherence卞正东

试论必具性附加状语的特征仇伟

也论英语虚拟语气动词的形式及其分类——与孙鸿仁先生商榷朱苏

试论成事性效应在小说中的连贯作用邓欢

我国模糊语言学的奠基著作——评伍铁平先生新著《模糊语言学》王化鹏

论文化思想差异与英语教学王守仁

浅析教师在外语教学改革中的职责王文惠

论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地位与作用王晚霞

上一篇:外语界 下一篇:俄罗斯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