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落实处,觅得高效来

时间:2022-10-07 11:53:05

几年来,新课程教学改革轰轰烈烈,可是究竟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我们组织的语文课堂的讨论是否真的有效?于是,作为教育教学前线的普通一兵,我尝试着把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落实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现在我们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积极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教师必须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切实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价值观,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刺激学生的发现欲,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

语文教学之所以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是由语文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既然如此,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积累、运用,而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扬学生所长的教育过程观、发展性为主的教育评价观、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观”,才能真正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主动进行语文的自主学习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抓住课堂提问,为学生走进文本、读出自我创造条件。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接受知识、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可见,要上好一节语文课,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积极主动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需要我们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层次、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

首先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是为了追求热闹,而是要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实践,不管是朗读、阅读还是讨论,教师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要让学生走进文本。第二是设计巧妙的问题和活动。比如在教学《曹刿论战》时,如果问:“作者为什么详写曹刿的言行,略写战争的经过?”学生可能不以为然;但如果改为“用长勺之战做课文的标题好不好”,则会大大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

三、努力营造有亲和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气氛。

首先,要求教师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梏,并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激活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其次,要积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自己的“教学目标”改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授课时,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活动空间、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

如在学习文言文《曹刿论战》一文时,我就曾组织过一场“庄公真的‘鄙’吗”的讨论会,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鲁庄公作为国君,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仅能够接见曹刿,而且还能诚恳地与之探讨战前的政治准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这说明他是开明的,这在当时封建专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还有的同学说: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作为国君虚心听从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说明鲁庄公具有明君的胸怀……最后,同学们一致公认:鲁庄公并非传统说法的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过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罢了。同时,引入文言文《马说》进行比较。

四、以写作为依托,形成自主学习的结果。

学生的自主学习重在过程,重在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他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和表达,而这种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过程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如在学完小说《故乡》之后,同学们就写出了《我说闰土》、《我眼中的杨二嫂》、《新时代的故乡》等文章。学生们深入挖掘教材,各抒己见,由表及里,全面深刻地分析了人物形象,从而带动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

实践证明,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自主性学习活动中焕发了极大的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深入挖掘教材质疑解疑,尝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他们的主体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山东省教研室 语文教研员 张伟忠 《以学为主,和谐发展》。

[2]郑浩 主编 《新课标研究及实践中的有关问题》.《语文建设》,北京。

[3]余文森 《教学是一种充满亲和力的过程》.《人民教育》。

上一篇:让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舞台 下一篇:衬衫裙穿不好处处是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