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例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临床抗感染治疗疗效分析

时间:2022-10-07 11:12:05

69例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临床抗感染治疗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间质性肺疾病患者抗感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9例间质性疾病患者临床抗感染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69例患者中,显效45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2%。结论间质性肺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是肺反复感染,在反复损伤和修复过程中发生纤维化,抗感染治疗是有效的。

【关键词】间质性肺疾病;抗感染治疗;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8.066

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以弥漫性肺实质、肺泡炎和间质纤维化为病理基本改变,以活动性呼吸困难、X线胸片弥漫性阴影、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功能(DLCD)降低和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不同类疾病群构成的临床-病理实体的总称。不同病种的肺间质纤维化改变都从肺泡炎开始,在发展和修复过程中导致肺纤维化的倾向有共同之处。根据间质性肺纤维化肺泡炎症和免疫细胞的比例不同分为两种类型:(1)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型,可称为中性粒细胞型肺泡炎。中性粒细胞增多,巨噬细胞减少,但仍占多数。属本型的有特发性肺纤维化、家族性肺纤维化、胶原血管性疾病伴肺间质纤维化、石棉肺和组织细胞增多症X等。(2)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型,即淋巴细胞型肺泡炎。淋巴细胞稍增多,巨噬细胞稍减少,如肺结节疾病、过敏性肺炎等。肺泡炎症和免疫细胞分泌介质,在引起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上起重要作用。肺实质细胞受某种致病因素的直接作用,或通过炎症和免疫细胞系统的间接作用而发生急性肺泡炎。间质性肺疾病可呈急性、亚急性及慢性经过。急性期以损伤或炎症病变为主,慢性期以纤维化疾病为主。其病理改变:由于肺顺应性降低,导致限制性通气障和肺容量减少,肺小血管闭塞引起弥散能力降低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低氧血症,出现弥漫性肺实质、肺泡炎和间质纤维化。间质性肺疾病可呈急性、亚急性及慢性经过。急性期以损伤或炎症病变为主,慢性期以纤维化疾病为主。临床表现:起病隐匿,进行性加重。表现为进行性气急,呼吸困难,干咳少痰或少量白色黏痰,然而在疾病的初期,呼吸困难只有在患者从事剧烈活动之后才会出现,因此很多人并不觉得自身健康存在不安全的隐患,如果再加上患者患有其他疾病,例如过度肥胖、心脏病等,则更不会想到是肺部出现了问题。多在做胸部X线或CT检查时才发现自己患上了间质性肺炎或肺纤维化。而此时已经到了病程的中晚期,疾病进行性发展,最终出现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肺纤维化晚期出现以低氧血症为主的呼吸衰竭。查体可见胸廓呼吸运动减弱,双肺可闻及细湿音或捻发音,有不同程度的紫绀和杵状指,晚期可出现右心衰竭。经临床治疗发现,间质性肺疾病多数是由于患者有反复肺部感染史,除了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配合抗炎治疗更有效。现将笔者所在医院5年来69例弥漫性肺纤维化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8月-2011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间质性肺疾病患者69例,男48例,女21例;年龄61~79岁之间,平均70岁。

1.2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及治疗措施

1.2.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轻度增高的患者27例,明显增高的42例。

1.2.2肺部影像学检查绝大多数ILD患者,X线胸片显示弥漫性浸润性阴影。间质病变可呈结节状、线(网)状浸润,界限清楚,早期可呈弥漫磨砂玻璃外观,后期可见区域性囊性病变、蜂窝肺形成,常伴肺容积减少。肺泡浸润则为界限不清的播散性结节影,极易融合,从而出现多发的斑状影,可见气柱征,且表现均匀不一或者不很均匀的斑状影,病变与肺叶、肺段分布相一致,胸部CT,尤其是高分辨薄层CT(HRCT)对肺组织和间质更能清楚显示其形态结构变化,对早期肺纤维化以及蜂窝肺的确定很有价值。有蜂窝样改变20例,有网状阴影3例,有条索状阴影7例,有毛玻璃样阴影18例。69例患者均有肺纹理增粗、紊乱的X线表现。

1.2.3肺的功能测定肺功能表现为进行性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量减少。通气功能以限制性通气障碍为主,肺活量和肺总量降低,残气量随病情进展而减少。气体交换功能往往在ILD的早期可出现弥散功能(DLCO)明显下降,伴单位肺泡气体弥散量下降(DLCO/Va)。ILD的中晚期均可见低氧血症,而气道阻力改变不大,常因呼吸频率加快及过度通气而出现低碳酸血症。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41例,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21例,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7例。

1.3鉴别诊断

1.3.1与肺癌鉴别患者年龄常在40岁以上,特别是有多年吸烟史,发生刺激性咳嗽,常有反复发生和持续的痰血,或者慢性而性质发生改变。X线检查可发现有块状阴影或结节状影或阻塞性肺炎,经抗生素治疗,未能完全消散,应考虑肺癌的可能。查痰脱落细胞及经纤支镜活检一般可明确诊断。

1.3.2与支气管哮喘鉴别哮喘常于幼年或青年突然起病,一般无慢性咳嗽、咳痰史,以发作性哮喘为特征。发作时两肺布满哮鸣音,缓解后可无症状。常有个人或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实验室检查:支气管激发实验或运动实验阳性;支气管舒张实验阳性;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大于20%即定为哮喘。

1.3.3与支气管扩张鉴别具有咳嗽、咳痰反复发作特点,合并感染时有大量脓痰,或有反复和多少不等的咳血史。肺部以湿音为主,多位于一侧且固定在下肺,可有杵状指(趾)。X线检查常见下肺纹理粗乱呈卷发状,支气管造影或CT可以鉴别。

1.3.4与肺结核鉴别肺结核患者多有结核中毒症状或局部症状,如发热、乏力、盗汗、消、咯血等。经X线检查和痰结核菌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1.4治疗措施(1)糖皮质激素。慢性型发病者:泼尼松40~60 mg/d,分3~4次服用。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急性型发病者可用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如甲泼尼龙500~1000 mg/d静滴,持续3~5 d,病情稳定后改口服。(2)控制感染。应用抗菌素治疗,罗红霉素150 mg,2次/d,口服。轻者口服,较重者用肌注或静脉滴注抗菌药物。视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和严重程度或根据病原菌药物敏感实验选用抗菌素。(3)吸氧、解痉、平喘、强心、利尿等对症治疗。

1.4疗效判断标准(1)显效: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症状消失,查体:双肺无干湿性音。X线正常。(2)有效:咳嗽咳痰减轻,呼吸困难减轻。查体:双肺可闻及少许干湿性音。X线:双肺病理影像较前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1]。

2 结果

间质性肺疾病患者69例,经过抗炎治疗后,显效45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2%。

3讨论

间质性肺疾病是以弥漫性肺实质、肺泡炎和间质纤维化为基本病理改变,以活动性呼吸困难、X线胸片弥漫阴影、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不同类型疾病群构成的临床-病理实体的总称。在病理上的改变[2]:肺泡腔和肺泡壁的炎症,肺间质纤维化过程和瘢痕的形成过程。间质性肺疾病急性期以炎症病变和损伤为主,若肺组织损伤严重,炎症波及范围广,肺泡壁中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聚集,肺泡壁增厚,胶原组织紊乱增生、修复并沉淀,纤维化和瘢痕形成。反复炎症刺激,最终导致肺大面积纤维化,形成间质性肺疾病。总之,抗炎治疗是有效的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段报喜,黄润月,储永良,等.细胞因子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10):45.

[2] 冯瑞娥,施举红,肖雨,等.慢性过敏性肺炎引起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病理特征[J].中华病理学,2009,35(2):5.

(收稿日期:2012-01-11)(本文编辑:李)

上一篇:拔除病变第一磨牙正畸治疗临床病例分析 下一篇:高龄患者急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