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伪问题”,增强提问有效性

时间:2022-10-07 10:27:56

避免“伪问题”,增强提问有效性

所谓“伪问题”,即与真问题相对,是教师没有联系学情及能力培养目标的提问。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伪问题”主要具有如下特征:简单而重复性的问题;无疑问价值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等提问;超出了学生能力范围导致“冷场”的问题。若想构建高效课堂,教师需要增强提问的科学性、艺术性,避免提出“伪问题”。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伪问题”

1 满堂问。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满堂问现象较为普遍。有些教师以为多提问,就可以启发学生多思考,但事实上这样做学生更会被纷繁的问题弄得晕头转向。同时,在满堂问中,往往是教师“包办”,学生只是配合回答。表面上学生纷纷答题、讨论激烈,实际上学生缺乏选择权,最后的讨论结果仍归于教师的标准答案。这不利于学生体验与感悟历史,也限制了其历史素养的提高。

2 自问自答。在课堂提问中,这是较为常见的教师自导自演教学。教师所提问题通常是依据自身对教材的理解,而后将课堂目标分解成若干问题,通过试题解答形式来开展教学。在这样的提问方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提出的系列问题和给出的结论,探究欲不高,也疲于应对,会出现思维断裂或混乱。

3 无疑而问。这样的提问,缺乏难度与思维价值,问答看似热闹,实则浪费时间。如学习《“蒸汽”的力量》,在分析工业革命开始的原因时,有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提问:为何工业革命先发生于英国?对于这一问题教材中已有明确答案,在学生已阅读课文的情况下提问,因缺乏思维性则变成了无效提问。

4 “请君入瓮”。这主要是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而是机械地按照自己的预设步骤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说出自己“满意”的问题答案。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教学目标,利用问题来诱导学生理解与把握知识,这无疑是可取的。不过,科学认知要求学生经过思想交锋去自主建立,而并非“设圈套”让学生完全进入教师的思维预设中。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伪问题”解决对策

1 把握提问的难易程度。课堂提问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若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则提问封闭性的问题较为适宜,这样可将学生的回答限定于答案之内;若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或者要唤起其情感态度,则在设计问题时可选择有多种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在不同的教学目标中,教师都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要使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促进知识与方法的迁移,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如学习《鸦片战争》时,不少教师会如此提问: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尽管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重点,却缺少启发性,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而,教师可将问题变成:鸦片战争为什么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及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一问题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学生经过对教材内容的综合分析可得出答案,会认识到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革命任务均出现了根本性变化,故而鸦片战争成了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及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 多样性提问。在课堂提问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避免单一的提问方式,避免课堂枯燥乏味。教师可从一些新的角度来提问,以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如分析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意义时,教师可如此提问: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纸的发明人蔡伦位居第7位,位于我们所熟知的爱因斯坦、哥伦布、伽利略等人之前,你们能否说说其原因?另外,教师还可联系影视、成语、历史小说、诗词、顺口溜等相关内容进行提问,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如评价拿破仑时,教师可引入雨果对拿破仑的评论:他是重建废墟的宗师巨匠,是查理大帝、路易十一、亨利四世、黎塞留、路易十四、公安委员会的继承者,他当然有污点,有疏失,甚至有罪恶,就是说,他是一个人……那么,你们是如何看待拿破仑的?

3 把握提问的指向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避免问模棱两可的问题。问题层次清晰、指向明确,学生的回答才会具有方向性,课堂才不会冷场,课堂教学才会有序而富有活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针对性,以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与主动表达。同时,提问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思考与表达。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需把握活、准、精的原则。其中,活即问题要具有创造性,而不是模式化与固定化的;准则是语言精准,不会出现理解分歧;精则要语言精练,避免重复提问。此外,在设计问题时,教师需要注意布局谋篇,知道何处该提问、清楚提问数量、知道怎样有效设置提问等。

上一篇:研读新课标,正确实施初中历史教学 下一篇:初中体育耐久跑教学经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