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时间:2022-10-07 09:39:48

职业院校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摘要: 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和谐化,这其中也包含着学校的和谐教育。而师生关系的和谐对于建立和谐的校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同样如此。职业院校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 职业院校和谐师生关系

何为和谐?孔子曰:“和而不同。”“和谐”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共存。和谐美是美的最高境界。丝竹和鸣,黄钟大吕,这是音乐的和谐。桃红柳绿,莺歌燕舞,这是自然的和谐。团结友爱、平等互助、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这是社会的和谐。教学相长,爱生敬师,这是教学的和谐。

一、职业院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分析

1.学生现状分析。

目前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与十年前的生源质量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他们或是来自社会弱势群体的家庭,据调查,父母为农民、工人、个体户或无业者的占96.5%,或是精英教育(高考模式)的失败者。因此,他们来到学校时,内心或多或少都带有些挫败感、自卑感,同时他们身上也程度不同地带有很多不好的习气。另外,目前在校学生绝大多数均是独生子女,个性较强,这些都是造成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因素。

2.老师现状分析。

近年来,学校扩招,学生生源增多。各院校每年不得不引进大量的青年教师,另外由于教师存在大量缺口,许多学校还返聘一部分退休教师,部分学科和专业不得不向外校聘任一部分教师。年轻教师虽然和学生年龄较接近,但处事易冲动,和学生易产生对立情绪,老教师和学生在沟通上或多或少存在一定“代沟”。外聘教师和学生只是在上课时候有所接触,平时上完课便离开学校,与学生关系相当“陌生”。

3.师生关系现状分析。

目前职业院校师生关系不容乐观,师生矛盾有所加剧。师生关系呈“冷漠型”状态。(1)学校的扩招,学校不得不大班授课,教师一个学期下来不认识几个学生,这样学生如果在校园遇见老师也装作不认识。(2)由于生源参差不齐,差生增多,许多学生不及格,造成学生对学校对任课教师的憎恨。(3)由于课程增多,每个学科课时减少,师生负荷增加,班主任不能及时疏导学生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4)社会压力、就业压力的增大,学生对所学的学科,特别是对与本专业相关不大的学科及教师“感冒”。(5)职业院校很多学生身上保留一些不好习气,追求个性,叛逆心理增强,容易和老师发生冲突。

二、职业院校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它包含十分丰富的社会、伦理、教育和心理内容。师生之间关系如何,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和谐校园建立的保证。师生关系的和谐对学生、教师、学校的作用都是非常巨大的。

1.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师生关系本身就营造了一种学习氛围,而课堂气氛必然要影响到学习,若师生关系不良,便易导致课堂气氛紧张、死板,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恐不安;若师生关系良好,课堂气氛便温馨和谐,学生便轻松愉快、思维活跃。这种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健全的人格首先表现其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职业教育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间保持着亲密和谐的关系,学生就会自尊自信,心情轻松愉快,心理也能得到健康发展;相反,学生(特别是差生)在教学中总是受到老师的训斥、批评和冷遇,师生关系极度紧张,学生就会产生自卑、恐惧、屈辱、焦虑等不适心理,容易导致患上不良的心理疾病。可见,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很大影响,不良的师生关系是导致在校青少年心理疾病的重要诱因。

3.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教学相长。

从教师角度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尊敬、依赖并且喜爱教师,这对教师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教师为了继续在学生心目中保持自己的形象和地位,对教育教学就会更加负责,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教好,每节课都精益求精,并针对学生实际组织和增补内容,择其最适宜的手段和方法,合理安排时间,尽量使教学最优化、最有效。从学生角度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把老师看作最信赖和仰慕的人,他们喜欢上这种精彩的课,把它当成一种享受,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他们懂得尊重教师就是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所以他们总是积极配合,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努力学习,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信息尽量吸收,无形中又提高学的效果。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良性循环,它会促使教与学向着最完美的状态发展。

4.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创建和谐校园有力的保障。

学生是学校的根,“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构建和谐校园就必须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这一关系也就是《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中强调的:“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建立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尤其是在职业院校师生关系的和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校园的和谐。

三、职业院校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尊师爱生、相互配合的关系,是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关系,是合作共享、共同成长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赖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在职业院校这样的环境下,更是如此。

1.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

“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个别教师中仍然存在,他们放不下架子,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同时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拉大师生间的距离,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长此以往,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无从建立。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要建立民主和谐、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并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和研究学生。

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要在职业学校和学生建立和谐关系,必须了解职业学校学生的情况并仔细研究,包括了解学生个体和集体两个方面。教师需要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体的思想品质、学业成绩、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特征、成长经历以及家庭情况、社会环境等。教师只有对学生个体进行综合了解全面分析,才能够了解学生集体。我刚到职业学校教书的一段时间,因为和学生的关系让我很苦恼,那时带的是06油品班级的学生,我每天都是很认真备课,上课,但是学生却反映一般甚至反感。有时我真想摔书走人,为什么我努力这么多却事与愿违?后来班长把他们班级的一些基本情况告诉我,他们有理想有追求,但不务实,吃苦耐劳的精神欠缺;他们渴望成才,但目标不明确、不稳定;他们思想活跃,但“是非”易混,哥们儿义气浓;他们有批判意识,但思维方法简单;他们要求自立,但择友标准欠明;有平等竞争意识,但集体和劳动观念淡薄;兴趣广泛,但良莠不分;爱玩好玩,但控制力差等,我才发现我犯了不了解他们的错误,我把他们还看作是和我以前教的高中生一样,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在班长的配合下,我了解了班级同学的情况,并研究了一番,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了一些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生为本,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此促进学生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巨大的潜力的,教师要善于诱导和启发。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和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流。

良好的师生之间会经常进行心灵的沟通。每一次的心与心的沟通都是情感的交融,它是建立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亲密无间关系的纽带,对学生的自主发展起着推动力作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地增强,寻求自我的心理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渴望平等民主,渴望建立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和师生关系。所以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流。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感染学生,征服学生。

2.学生要尊师律己,加强沟通。

即做到:一是尊重和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二是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律、自尊、自爱、自强,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三是主动与教师沟通和交流,努力与教师保持和谐的关系。

3.学校要提供权威的制度和优秀的后勤服务。

就生源来说,职业院校的学生在理论功底、学习的自觉性、文明行为习惯养成、自我管理能力方面都比普通高校的学生略逊一筹。因此,职业院校的学生当中有更多的冲击、挑战制度权威性的举动,学校在制度管理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保证制度的警示性,保证制度作用发挥的一致性与时效性,保证制度的公平性。同时,学校还要提供优质化的后勤服务。

教育最本源的意义就是引导,教师在本真的意义上就是一个引导者。职业院校可能是许多职业学生走向社会前的最后的校园。他们不仅需要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信息,还要学习如何做事,如何生活,如何思考和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热爱这个世界。师生关系的和谐化对学生今后的修身、处世、审美、创业具有深远的影响,只有在和谐的校园里以现代的教育理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真正的职业教育目的。只要教师、学生、学校共同努力,职业院校的和谐师生关系会更融洽,和谐校园会更美丽。

参考文献:

[1]杨金士.谈职业教育的大众性[J].职教论坛,2004,(1).

[2]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5.

[3]李铮,姚本宪.心理学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4]王守恒,查晓虎.教育学教程[M].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7.

上一篇:浅析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民办本科高校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