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伤” 沟通 发展

时间:2022-10-07 09:15:07

疗“伤” 沟通 发展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失范、失效及其顽强的疏远性一直是现代德育的顽疾,也是困扰学校德育的一个难题,尽管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低下依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低下的原因,有论者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但从根本上分析,并没有涉及到本质性的问题。德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能够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和自律的过程,德育的实效性不能简单地要求立竿见影,也不应该把学生在严加管束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简单地理解为德育实效。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中职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道德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中职学生道德素质、行为习惯等方面表现较差从某种意义上看,把责任全部归结为学生有失偏颇。事实上,进入中职校学习的不少学生在其以往的学校生活中不同程度地受到过心灵的伤害,对教师、家长已经产生了一种“天然”的敌意,这是导致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实效性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认为:疗“伤”、沟通、发展是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三部曲,是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深入学生心灵,发现其思想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谓之以疗“伤”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要塑造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必须注意学生的态度定势与心理准备,同时要进行抗诱惑及道德意志的培养,德育工作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加强德育与心理教育的联系,使德育与心理教育融为一体,是现代德育的发展方向,也是衡量一所学校德育工作是否有现代意识的标志之一。因此,德育工作首先要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学校的德育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人的思想品德,要想通过这一过程实现教育目的,就必须要尊重和认识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充分利用学生心理内部的有关矛盾,因为外部的德育因素只有通过学生心理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挥影响作用。因而在德育实践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根据德育目标的总体要求,及时引导,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找到德育不同的侧重点,体现出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性和分阶段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在政治上,引导他们把个人成才同祖国前途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帮助他们树立自己也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的信心;在思想上,引导他们积极适应环境,学会生活,学会选择,直面现实,帮助他们树立我也能成才的信心,初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感;在学习上,帮助他们了解专业,热爱专业,培养他们努力学习专业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生活上,培养他们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注重塑造个人行为,遵守社会公德、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意识。中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主要时期,他们渴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了解人生、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有一定的责任感,成才、成年的愿望非常强烈;但又不完全具备成人的思维特点和行为能力,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幻想。这一年龄是心理上的“断乳期”,是非判断能力差、自我约束能力弱,做事易冲动。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容易误入歧途。

二、努力改善师生交往状态,建立积极态度定势,减少德育阻力,可以谓之以沟通

教师要把社会道德规范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师的教诲和要求,主要取决于他们对教师的态度和已形成的态度定势。所谓态度定势是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历而对面临的人或事具有某种说不出多大理由而较执著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心倾向,如好感或厌恶、赞同或反对、趋向或回避等心理准备状态。德育工作能否有效关键是学生要有积极的态度定势。中职学生入学后一般都有学习专业技能的强烈愿望,而缺乏接受品德教育的心理准备,对德育工作存在消极的态度定势;但大都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这是有利因素。因此,教师应该首先从思想上把学生看作是有灵性有思想的人,而不是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其次要处理好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从地位上把学生当作平等的合作关系,用心倾听学生的观点、见解,而不是唯我独尊的师道尊严。要尊重学生,蹲下来倾听,与学生对话,与学生一起研讨学习,让学生自由表达观点,畅谈体验,展示个性。同时,由于现在的学生独立性较强,有自己的思想、情感,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解和尊重出发帮助学生,设身处地、客观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感受,从学生的处境观察其思想和行为动向;在学生出现问题时,不是首先去批评,教育他怎样去做,而是探求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宽容、理解的心态去分析,与学生寻求情感上的共鸣、心灵上的沟通,让学生自己主动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样的德育教育,学生容易接受,德育目的就更容易达到,因为学生真正“亲其师”了,自然而然也就“信其道”了。

三、及时引导,磨炼道德意志,培养在实践中的自我修养能力,可以谓之以发展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归根到底由他的行为所体现出来的,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要真正体现实效性,必须回归到学生的道德行为上。只有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自动的行为,学校德育才是真正的有实效。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自我修养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学校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分清什么是符合道德的行为,什么是不符合道德的行为,明白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培养学生用良好的道德动机和愿望去指导道德行为,把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行为,当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之后,即使在没有外界的强制、约束下,也会自觉地按照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标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评价他人的行为。

上一篇:演绎课堂变奏曲 唱响质量主旋律 下一篇:制造业大国离不开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