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课堂变奏曲 唱响质量主旋律

时间:2022-03-09 10:59:28

演绎课堂变奏曲 唱响质量主旋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2-0150-02

真正的素质教育,必须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也就是说,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上。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口念新课程理念,手执应试教育的教鞭”,让学生在“题海里挣扎,在书山上爬坡”。这样枯燥、机械的教学方法造成了学生厌学和教学质量低劣的现象。因此,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非常重要。

一、激发学习兴趣,变“枯燥”为“有趣”

学生兴趣与学习成果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低年级首要任务是识字,可是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生字时,常感觉比较枯燥,被动。为了对症下药,笔者便设计了一些儿歌、口诀让学生识记。如在教学生学“停”时,编了口诀:人来小亭边,学生很快就记住“停”了。还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自己创作。学生为自己能编儿歌,编口诀而感到自豪。如学习“孩”时,一位学生说:“子字旁,点横头,扭一扭,撇一撇,下藏一人是小孩”。笔者还经常使用一些游戏,如”开火车”、“闯迷宫”、接龙等游戏巩固识字。这样学生趣味识字,可以说是事半功倍。此外,笔者还多次带领孩子走出教室,来到室外,在校园中、在街道上寻找生字。等他们积累生字到一定的程度时,再引导孩子们走进课外阅读这个美丽的世界,经常推荐一些课外书让他们在读中识字,在识字时阅读。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良好气氛,变“沉闷”为“活跃”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生动逼真富有趣味的情境,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探求。

如在教学《两只狮子》时,笔者戴着百灵鸟的头饰,拿着纸做的话筒走进课堂大声地说:“动物王国的朋友们请注意了,我们今天将在这儿选狮子大王的继承人。”话音刚落,孩子们都纷纷戴上了自己的头饰(课前布置学生做自己喜爱的动物头饰)。在学生的凝视下出示课题《两只狮子》,“同学们,请认真看候选人录像。”(播放两只狮子的画面)。这时,同学们个个都目不转睛地细细审视着自己将来的大王,好像时刻准备着投下这神圣的一票。在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着一个疑问:“这是两只怎么样的狮子呢?”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儿童喜欢在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的情景中学习,情绪越好,脑子越灵活,求知欲也越旺盛。这时的大脑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容易吸收知识和信息,有利于激发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看完两只小狮子练功的动画,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那一双双小手举得老高。“我选认真学本领的狮子。”“我选练习滚、扑、嘶、咬的狮子。”“我选刻苦练功的狮子。”“我不喜欢偷懒的狮子,我选勤劳的狮子。”趁这股兴奋劲儿,把第一、二自然段的品词、品句、朗读感悟,一并进行,孩子们热情似火,学得津津有味,让人感到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学习习惯,变“被动”为“主动”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以学会学习,,促进人格与个性全面发展为重点。从这一理念出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保证,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势在必行。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认真读书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实践的习惯等。笔者是这样培学生预习习惯的:1.字词。采用读、划、找、写的方法自学,即读准字音后,较复杂字用手书空,再到文中找出带生字的词,最后写一写生字词。2.读文,明大意。读三遍课文,能基本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就可以了。3.标节,分段。将课文的自然节数标上,自己试写段意。4.质疑,做标记。一篇新课文读完之后,学生肯定会产生疑问,应及时在文中做个标记“?”。在课堂上老师讲到这些问题则认真听,讲不到或还不明白,一定要在适当时机向老师提问。5.试试查资料。如果遇到疑问,先自己学会解决,尽量能自己去掉文中的“?”

教师教给学生各种预习的方法,学生能善于运用预习方法,养成预习习惯,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认真预习,认真学习,语文能力也就会提高了。

四、巧用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具体”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所以我们在课上应该触及学生的心灵,应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住。教师通过多媒体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的形象,使静态的文字变为动态的画面,学生就能更加直观地理解课文。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没去过桂林,不曾荡舟漓江。通过读课文,知道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并不难,难的是体会漓江的水怎么个静、清、绿。针对学生的实际,笔者便从网络里下载了桂林山水的视频,用清晰流动的画面展示出漓江的美。这时,学生对漓江水的特点,不再局限于字面的理解,而是有了真切地感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了一层。在教学桂林的山时,很多同学对描写桂林的山的词不太理解,如“危峰兀立”、“拔地而起”等,这时,播放桂林的山的视频,边播放边进行讲解,同时,启发学生想象老人、骆驼、巨象在干什么,使学生浮想联翩,帮助学生理解桂林山的“奇”。又如,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秀美的山,并做出一折一折的手势,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屏障”这个词,又使学生对桂林的山的“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播放又高又陡、怪石重叠的山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增加了学生对桂林山“险”的实感。借助多媒体帮助理解词语,即在词语和客观事物之间架起了桥梁,体现了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的结合,无论对学生理解词句还是提高认识,都大有裨益。

五、优化作业设计,变“机械”为“趣味”

作业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寻求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必然要对语文作业的优化进行探索。我们应有意识地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引进”学生课外获取的信息。而设计的语文作业,只有由语文延伸的想象训练作业,才会加深学生对课文固有知识的透彻了解,学生才会以极大兴致去完成。如学完《小小的船》后设计了如下的作业(1)我会背:向爸爸妈妈美美地背《小小的船》,并让他们评分。 (2)我会说:弯弯的月儿像( ),蓝蓝的天空像( ),清清的河水像( ),( )像( )。(3)我会画:描绘一张夜空图,并向爸爸妈妈说一说自己的画。看谁画得最好,下节课展贴在墙上。这样分层次、趣味性的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适合不同知识层面的学生。把学生在课堂上诱发出来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去,延续到新的学习中去,达到课后巩固发展的目的。

六、尊重个性差异,变自卑为自信

当孩子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学校,如同山间的小溪欢快地汇聚到我们这个班级时,我们不仅看到形貌各异的男女学生,更应该认识到他们是有着种种差异的、发展中的学生。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做法,在课堂上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对优秀生,以“放”为主,多给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放中有扶”,“扶”在引导深化理解和深化研究。对中等生,实施半“扶”半“放”的策略,在适当地点拨之后,放手让他们主动学习。“一只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最差、最短的那块桶板。”因此,对于学困生则以“扶”为主。首先耐心细致是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树立信心。其次,对学困生实现“三优先” :发言优先,提问优先,面批优先。在课上、课下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学困生,先把简单的问题交给他们,给他们一次成功体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再帮助他们主动找“先进生”帮助学习,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对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地进行鼓励,让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树立起奋发向上的动力。最后一名差生进步了,整体质量就自然水涨船高了。

上一篇:高中英语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下一篇:疗“伤” 沟通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