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改符号的心理效应

时间:2022-10-07 07:13:02

【前言】批改符号的心理效应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教学是一门艺术,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艺术,批改作业也需要艺术。“×”和“\”同样是否定答案的两个符号,带来的却是不同的心理体验,长期累积的效果会大不相同。教师要善于体察孩子的心理,呵护孩子的心灵,让人文关怀渗透到每一个环节,让孩子在成长中充满期待和向上...

批改符号的心理效应

一年级的儿子放学回家,一改往日的神采飞扬,蔫坐在书桌前,拿橡皮使劲地在擦着什么。该不是“橡皮综合症”吧?我在网上看了不少这样的报道。于是我悄悄走过去看了看,原来他是在擦一个红“×”。“这道题错了吗?”我小心地问道。“嗯,我已经改了。”他毫无表情地回答。“那就好。”“可是,我想把这个红×擦掉。”他继续擦着,直到把划“×”的地方擦成了洞,眼里噙满了泪水。

学生做错题是件很平常的事,一个红×,标志答案错误的一个符号,很少有人在乎它。可是孩子在意了,他把它称作是“怪兽的眼睛”。我没有笑出来,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竟然也觉得难受起来。一个大大的红“×”,好像是一只大大的眼睛在盯着我,而我则像是一个犯错的孩子,不敢抬头。我学过一点心理学,体验到的是一种明显的犯错心理。一个红“×”,不仅仅是对答案的否定,还代表教师对孩子的评价,也是对孩子的否定。孩子在人生刚刚起步时,就被否定了,积极性势必会受到打击。“我已经改了,可还是擦不掉”,我突然感受到了孩子内心的委屈――即使改了,阴影还是有的。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实验――“习得性无助”,1967年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梅尔用狗做的一项经典实验。实验中,心理学家把狗关在一个笼子里,只要铃声一响,就给狗以难受的电击。由于狗被关在封闭的笼子里,所以它无法逃避这种电击。多次这样的实验之后,心理学家改变了实验条件,他们在给狗以电击之前先把笼门打开。结果却发现,在铃声响起后,狗不但不会从笼门逃跑,反而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下开始和颤抖。本来已经可以轻松逃避电击的狗却在敞开的笼子中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心理学家们把这种在受到多次挫折之后产生的对应付情境的无能为力感叫做习得性无助感。习得性无助感不仅发生在动物身上,在人身上也同样会发生。经常对孩子说“不”,会导致他/她自信心严重受损,进而产生一种无助感。而且,人在一个情境中形成的习得性无助感还会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由于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喜欢经常听到老师的表扬。他们认为这是老师对自己的信任与肯定,所以有很强的表现欲望。相反,经常受到老师批评的学生,在心理上会感到自卑,从而对学习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产生对抗心理。透过“×”号,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冷漠与不近人情,容易产生失落与抵触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到这一点:教学中无小事,“×”号的负面效应要当心。

如何避免“×”号的负面效应?我们先来听一个很多人都听说过故事:相传塞浦路斯的一位王子皮格马利翁十分喜爱雕塑,在雕刻了一尊美丽的女雕像之后,竟爱上了她,并且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痴情的皮格马利翁每天都向爱神阿弗罗迪蒂(罗马名字维纳斯)祈求能跟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结婚。爱神阿弗罗迪蒂终于被他的真挚的爱情和恳切的期望所感动,就赐给雕像以生命,并给她起名为盖拉缇亚。皮格马利翁如愿以偿地和盖拉缇亚结为夫妻。这是一则“期望变为现实”的神话,但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却用心理学实验,证明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育中的重要价值:老师(父母)对孩子真诚的期望会对他们的学业表现产生令人惊喜的结果,老师的高期盼往往能换来学生在学业上(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好表现。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不妨把“×”改成“\”,让学生在“期望”中进步成长。“\”首先也是对答案的一种否定,但不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刺激,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适当地满足了学生的虚荣心,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其次,只要改正,“\”就会变成“√”。能让人赏心悦目的“√”,给孩子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使孩子更关注改过后的结果,因此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查错改错。这个过程是学生独立再思考的过程,即对所学知识再学习再理解,找出错误改正错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既能对所学知识达到完全理解,同时又获得一种成功的愉悦感,从而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艺术,批改作业也需要艺术。“×”和“\”同样是否定答案的两个符号,带来的却是不同的心理体验,长期累积的效果会大不相同。教师要善于体察孩子的心理,呵护孩子的心灵,让人文关怀渗透到每一个环节,让孩子在成长中充满期待和向上。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学院武安分院。电邮:)

终校/于 洪

上一篇:心理课堂认知过程中情感调节策略 下一篇:面对压力,她“选择”了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