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堂认知过程中情感调节策略

时间:2022-10-02 02:19:10

心理课堂认知过程中情感调节策略

〔摘要〕心理课堂认知过程中的情感调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心理课堂认知过程教学中,教育者应正确把握教学双方心理情感调节的策略,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缩短双方心理上的距离,促进双方的情感交流。变学生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这就要求教师正确运用情感的调节策略,以提高心育效果。

〔关键词〕心理课堂;认知过程;情感调节;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8)08-0022-020

心理课堂认知过程中的情感调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以现代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依据学生的心理运动规律进行的教学辅导方法。心理课堂认知过程中的情感调节的策略如何,直接影响到心理课堂的心育效果。在心理课堂认知过程教学中,教育者应正确把握双方心理情感调节的策略,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缩短教学双方心理上的距离,促进双方的情感交流。实践和情感的两极性启示我们,在心理课堂认知过程教学中教师需正确运用情感的调节策略,变学生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以提高心育效果。那么,在心理课堂认知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调节,提高心育效果呢?经过笔者多年的心理课堂教改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知情交融策略

教师在心理课堂认知过程教学中运用情感调节的策略,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融情感于知识传授中。即情感手段的运用、情感氛围的营造,都要有利于教学过程的进行,有利于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亦即在心理课堂认知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将情感信息交流回路和知识信息交流回路交织在一起,使它们彼此依存,形成相互影响的统一体。教师首先应将教材变活,形成新的情感体验,然后通过一定的教学艺术手段和技巧,将自己情感体验后的心理知识技能授予学生,同时紧扣教材内容,达到“情在情不散”的境地。例如:笔者在上初一心理课《感受青春》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了一个小品――《青春的烦恼》,通过小品中的角色扮演,使学生既进入了角色的情境中,与角色一起感受青春的困惑,又使学生在小品结束后的讨论中,懂得应怎样正确对待青春的烦恼,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

二、最佳情绪调控策略

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时,可提高智力操作水平,而在痛苦、恐惧或愤怒时,则会降低智力操作的水平。研究还发现,憎感程度对智力活动亦有影响,一般来说中等程度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而过高和过低的情绪都不利于智力操作活动。因此,教师在心理教学中要善于控制、调节学生的情感,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心情愉悦,注意力集中,师生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和情感交流。否则即使教师教学水平很高,讲得很深入,教学效果也会甚微。实践证明,学生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学习,效果也迥然不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良好的“情感潮”,并力求使之控制在中等愉快程度,从而充分发挥情感在心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进入最佳情境。

三、以情育情策略

教师在心育教学中要以心换心,以情育情,用自己的积极情感去感染学生,引起共鸣,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亲切和蔼,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尊重理解学生,多与学生交流与沟通,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应注意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对他们的各种反应给予更多的认可和赞赏。例如,笔者在上“化解爱的冲突”和“师生情谊”这两节课时,都设计了小品,让学生通过扮演老师和家长的角色,尝试解决冲突,从而达到以心换心、以情育情的目的。

四、“希望”激励策略

作为调节教学的重点环节,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互评、交流、应用和小结等形式,化所学知识为能力。在这环节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问题,如何解决呢?我们的策略是既要顾及全体学生,注意全面的调节,又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点调节,即面上顾及中等生,点上顾及优、差生。前苏联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希望,才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多让差生表演,口头讲述,完成好的就及时表扬,并鼓励他们解决下一问题。点面结合、循序渐进、层层推进的训练策略,能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进,提高学生运用心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表情传递策略

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转录一位科普作家的话指出:“知识的情感色彩加深着人们对它的理解,使这种理解变得生动活泼,使人们感觉到知识同自己的关系,因而产生答辩的反应。没有情感色彩的知识是僵死的。”可见,情感具有信号功能,即情感通过表情外显可以传递信息。情感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表情,是区别于其他心理现象的重要特点,使情感获得社会交往的功能。例如,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向某位学生会心地一瞥,便发出了某种信息,这位学生便能藉以了解教师当时的内心情感,乃至思想愿望,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同时,表情还能更好地帮助言语表达思想感情。因而,正确运用情感的这一功能于教学活动中,就能起到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理解的作用。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在讲课时,运用恰当的表情,能使讲课内容生动、形象,学生学时感兴趣,并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心理课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运用恰当的表情,能更好地传神入微,使学生心领神会,做到“于无声中”鼓励学生积极行为,制止学生不良倾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表情,使之与课堂教学中传递信息的另一渠道――口头语言交相辉映,不断提高信息传递艺术。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只有学会用十二种乃至二十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够做二十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教师才能变成真正有技巧的人。”

六、需要激励策略

情感的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在心理课堂中能正确运用这一功能于心理教学活动中,就能起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情感的强化功能是指情感具有巩固或改变个体行为的功能。同时,能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作用。人的一切活动,追根溯源,其动力来自需要,需要是人的情感产生的内在基础,正确的需要会使情感具有正确的导向性,不正确的需要则会把情感引入歧途。因此,教师在心理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发展学生的正确需要,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学习是自己第一需要的意识,因为学生只有把学习视为自己的第一需要,才会热爱学习,燃起求知的热情。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知识重要性的教育,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把学习心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第一需要,产生积极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另外,教师还要通过谈心、调查、家访等手段,了解学生的需要。对于正确合理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艺术地满足,从而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对于不正确、不合理的需要,教师应注意予以否定或调整为合理的需要,使学生能正确辨别。

七、爱屋及乌策略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总是趋向模仿爱他和他所爱的人,这正是“爱屋及乌”的投射反映。因为爱的需要以及由爱产生的价值,并不仅仅朝着一个方向流动。在教学中,教师挚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反应,继而又把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功课上。这就是《学记》中所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表现。爱的情感所带来的情境,是学生学习环境中积极的基调。可见,情感的迁移功能会使个体对他人的情感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所以,正确运用这一功能于心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就能起到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体验使人对事物产生亲近感,有欣赏和接近的倾向,这种状态使人易于对事物产生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热爱学生的情感、愉快的心境、和蔼的表情、亲切的动作、温和的语调、激情的语言,必然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艺术海洋”里畅游,其学习效果一定是高效的。因此,教师要有效地运用情感的迁移功能,诱导学生热爱所学科目,一方面要重视“情感资本”的积累,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真挚的感情,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爱,并发展为师生互爱,从而使学生亲近教师,愉快地接受教育;另一方面,要使学生真正喜爱心理课,努力构筑与自己教学追求相适应的能力结构。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发挥特长,表现特色,创造良好的晕轮效应。从而使情感迁移功能在教学中起到改善学生对所学心理课的倾向性的效能。

总之,在心理课堂认知过程中,情感功能运用得当,课堂气氛良好,师生感情相通,教师教得欢,学生学得乐,促进了心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了学生的情感得到健康发展。

(本文为2008年5月23日在湖南张家界举行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组织的第六期交流论文。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第三中学。电邮:)

终校/于 洪

上一篇:改变从关系开始 下一篇:批改符号的心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