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缺牙不愿进行修复的原因分析

时间:2022-10-07 05:35:42

老年人缺牙不愿进行修复的原因分析

【摘要】目的:对2004年1月―2006年4月60岁以上来我科门诊就诊的缺牙患者300例,其中女性170例,男性130例,进行调查并总结不愿进行修复的原因分析。方法:采用询问、口腔检查和表格填写的方法进行调查。结果:不进行镶牙的女性37例,占37%,男性29例,占29%。结论:对老年人应加强口腔健康教育,扩大医保范围,让老年人能及时进行缺牙的修复。

【关键词】老年人;缺牙;修复

【中图分类号】R78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061-1

为了解本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缺牙不愿修复的原因,笔者对2004年1月―2006年4月60岁以上来我科门诊就诊的缺牙患者300例,其中女性170例,男性130例,进行调查并总结不愿进行修复的原因分析。

1临床资料

1.1调查对象本组300例均为2004.1―2006.4来我科门诊就诊的60岁以上的缺牙患者,其中女性170例,男性130例,不进行缺牙修复的女性37例,占37%,男性29例,占29%。

1.2调查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口镜、探针、镊子在口腔科自然光下进行检查,用统一表格进行填写询问结果,以上患者的检查、询问、表格的填写均由笔者一人完成。

2结果

从调查结果发现,年龄越大,缺牙数越多,缺牙修复也越少。从询问结果分析老年患者不愿进行缺牙修复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2.1以前曾作缺牙修复由于基牙疼痛、龋坏、配戴不合适等各种原因而中断后不再愿意修复。

2.2经济原因很多老年人由于没有退休金及医疗保险,不愿意修复缺牙,这种情况在农村患者中占大多数。镶牙一直是自费项目,有的城镇老年人由于退休金微薄,镶牙不能报销,导致很多老年人不愿意镶牙。所以扩大医保范围,有助于老年人镶牙。

2.3认知原因很多患者错误认为自己已一把年纪,不必镶牙。特别是年龄超过70岁的患者,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好的义齿能帮助他们加强食物的消化、增加营养的吸收,有助于延年益寿,这类患者在经过笔者的耐心讲解镶牙的好处后约60%的患者会接受镶牙。

2.4疼痛、不适应义齿在初戴时一般会有不适感,尤其是全动义齿,初戴时患者往往不能适应,有的患者感觉疼痛、恶心呕吐、异物感明显,要慢慢地修复、适应,这对于耐受力较差的老年患者无疑是一大考验。

2.5使用麻烦尤其是活动义齿,由于每次进食后都要取下刷洗,很多老年患者觉得很麻烦,特别是高龄而又有疾病的患者,活动义齿令人觉得不安全。

2.6基牙疼痛很多老年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疾病、牙龈委缩,这使老年患者在镶固定义齿时,基牙受力增加,疼痛,易引起牙龈炎及根尖周炎。

2.7固位不好对于全动义齿由于其固位方式是粘膜支持式,这要求义齿基托与粘膜紧密贴合及边缘封闭产生的吸附力和大气压力固位,吸附在上下牙槽嵴上[1]。临床上多见下颌全动义齿固位不好,与其粘膜面不大有关。

3处理

3.1严格掌握镶固定义齿的适应症固定桥修复的适应年龄为20-60岁,但也应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如老年患者,全身及口腔情况良好,除个别牙基牙缺失外,余留牙健康、稳固,此时可用固定桥修复。基牙的选择应慎重,如为龋坏牙应作完善的根管治疗后才可以作为基牙[1]。

3.2高收入或扩大医保范围目前很多城镇的老年患者退休金微薄,农村的老年患者无退休退金等经济收入,子女负担重,镶牙的费用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现行的医保中,镶牙是自费项目,这对于有些有医疗保险的患者却没有报销,使他们不愿镶牙,故希望扩大医保范围。

3.3医务人员要提高认识对患者要耐心进行宣教,加强宣传和解释工作,使他们认识到镶牙的好处。

3.4保留牙槽骨是外科处理的第一原则对于病变或破坏严重以致于不能保留的牙齿,应尽早地拔除以利伤口的愈合。拔牙后为了减少牙槽骨的吸收,有利于牙槽嵴的保持,可在牙槽窝中植入羟磷灰石。对于牙槽骨上的残根或牙槽骨内的根片段,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牙槽骨上的残根,应通过牙髓治疗后予以保留;牙槽骨中的牙根片,只要没有感染,也应予以保留,因为保留了牙根组织,也保留了牙槽骨,而牙槽骨的保留对义齿修复有很重要的意义。

3.5大力开展种植牙这“人类第三副牙”[2]支持、固位和稳定功能较好,可以避免或减少固定义齿需作的基牙预备及其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和给患者带来的心理负担,还有种植义齿无基托或基托面积较小,具有良好的舒适度[2].有效减少了义齿尤是全动义齿的固位及在使用中的困难,使患者易于接受[2]。

3.6大力开展口腔卫生宣传使人们从小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龋齿、牙周病的发生,缺牙后应及时修复,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徐普.可摘局部义齿和全口义齿修复设计原理与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07.

[2] 徐君伍.口腔修复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68.

上一篇:浅析氯氮平与氯丙嗪对心肌酶的影响 下一篇: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病因及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