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的体会

时间:2022-10-07 03:37:54

浅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的体会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的特征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内涵,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4个要求:改变思路与转变观念,精心进行项目课程设计,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提升教师内涵与素质。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 课程开发 体会

一、高职教育的特征

教高[2006]16号文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模拟真实工作过程,将教、学、做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高职教育的教学,不是教课本,而是教做事以及怎么样把事情做好,除了培养专业能力,更要培养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高职课程设计应考虑的问题是:“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如何教?什么时候教?在哪里教?”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内涵

德国劳耐尔教授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的、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借鉴了德国的双元制,行动导向与工学结合是其最本质的东西。该理论强调以学生获取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它以企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中心构建一定的教学项目,围绕工作任务的实施来展开学习,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灵活运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技能,在校期间就能到“真实的企业”中工作,大大缩短学生的职业适应期。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步骤如下:市场调研,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核心岗位群,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设计,课程体系转换,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设计,教学组织设计。这解决了为谁教,为什么教这些,(专业)教什么、何时教,(课程)教什么、程度,如何教、在哪教等问题。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要求

(一)改变思路与转变观念

我们以往的职业教育都是学科型的课程教学,尽管有实习实训和实践教学,但与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不相同,学生知道知识有用却不知如何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是“以企业调查为前提,加强专业建设;以岗位目标为基础,找准人才培养定位;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以工作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开发‘学做结合’的新课程;以技能为核心,整合对应知识;并在职业情境中把‘学会做事’的工作标准落实为‘把事做好’的教育标准”。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要求我们要改变观念,以企业需求人才为基本出发点,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企业调研,根据调研结果设计课程体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二)精心进行项目课程设计

首先,要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学习过程。用职业能力表述课程目标,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以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重点教会学生如何完成工作任务;围绕工作任务学习的需要,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组织教学。其次,课程之间要体现完整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课程与课程之间、课程内的项目与项目之间均应体现工作任务逻辑主线。再次,合理安排“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的课程。

分析企业各岗位人员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将各它们融入课程学习领域,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实现双证融通。各主题单元(学习情境)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骤展开,给学生以完整的思维过程训练。

(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职业成长体验。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完成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整个过程。教师是组织者和协调人,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制订、实施评估计划,使学生在自己“做”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学习专业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与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提升教师内涵与素质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不再把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而是把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师必须具有职业经验,最好来自企业一线,具备“双师型”资格,具有课程开发和整体设计能力,具有团队合作能力。二是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任务驱动法、引导文法等方法来进行教学,形成“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三是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案,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应根据考试科目的特点,采取如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等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但是也存在一些挑战,如教师如何适应行动导向的教学实施、如何设计有意义的情境、校本教材开发、建设具有企业生产真实性的实习基地等,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才能培养出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作者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3] 孟宪明,孔锋,董昌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高职课程的若干思考[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09(12).

上一篇:这个冬天真暖和 下一篇:职业教育课堂教学与管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