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51单片机的酒精浓度测试仪设计

时间:2022-10-07 01:56:41

基于51单片机的酒精浓度测试仪设计

【摘要】针对驾驶员酒后驾车,量刑标准不明确的问题。本文利用MQ-3酒精浓度传感器能很好的解决该问题。MQ-3乙醇气体传感器以驾驶员呼出的气体为采集对象,输出随乙醇浓度变化的电压信号,该电压信号经ADC0832转换,送入STC89C52单片机系统,通过AT24C02与设定的醉酒阈值进行比较,并在LCD1602液晶上显示酒精浓度值,当酒精浓度超过设定值时,通过单片机驱动蜂鸣器进行报警。从而为交警检测驾驶员是否酒后驾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STC89C52;酒精浓度;阈值

引言

现代传感器技术日益成熟,传感器被应用的越来越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感器正处于传统型向新型传感器转型的发展阶段,新型传感器具有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网络化等特点,它将不仅能帮助系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还能促进新兴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本设计的酒精浓度检测仪属于气体传感器检测技术的应用,具有以下用途:在交通安全上,判断酒后驾车酒精浓度是否超标;在医学上,通过设定酒精阈值判断患者血液中的酒精浓度是否超出正常值。该检测仪系统具有硬件电路简单、成本低、易于实现的特点。

1.MQ-3酒精浓度传感器介绍

1.1 传感器主要特性

(1)具有信号输出指示功能;

(2)双路信号(模拟量及TTL电平)输出;

(3)TTL输出有效信号低电平(输出低电平时信号灯亮,可直接接单片机);

(4)模拟量0~5V电压输出,输入浓度越高输出电压越高;

(5)对乙醇蒸汽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及很高的灵敏度;

(6)可靠的稳定性、使用寿命长;

(7)响应恢复快速。

1.2 MQ-3传感器实物及灵敏度特性

MQ-3乙醇气体传感器实物及灵敏度曲线如图1-1和1-2所示,其传感原理为气敏电阻的输出阻值随乙醇气体等浓度变化而变化。

图1-1 MQ-3酒精浓度传感器

图1-2 乙醇气体传感器灵敏度曲线

2.系统总体设计框图

该酒精浓度测试仪总体设计框图如图3所示。MQ-3乙醇气体传感器输出信号经信号调理电路处理,输出随乙醇浓度变化的电压信号,该电压信号经过ADC0832模数转换后,将数字量送入STC89C52单片机处理,同时该系统具有醉酒阈值设定功能,将设定好的酒精阈值存储在AT24C02中,通过单片机编程来将驾驶员的酒精浓度值与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当超过设定的酒精阈值时蜂鸣器报警,同时利用单片机将电压转换成酒精浓度值,并实时在LCD1602上进行显示[1]。

图2 系统硬件设计框图

3.主控制器STC89C52

3.1 概述

STC89C52单片机内部集成8位CPU、8K字节ROM、128字节RAM、4个8位并行I/O口、1个全双工串行口、2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5个中断源。STC89C52单片机如图3所示。

图3 STC89C52

3.2 芯片功能

利用单片机进行控制,主要是对单片机内部I/O口的控制,同时对内部自带的定时/计数器进行操作,中断资源也是单片机内部非常宝贵的资源,STC89C52单片机内部有5个中断源,2级中断优先级[2]。本设计中采用单片机的定时器0中断,设定ADC0832的模数转换时间,每隔1秒钟进行一次模数转换。酒精阈值设定部分采用IIC协议对AT24C02进行操作,在指定的地址处存入酒精阈值,然后与测得的酒精浓度比对。LCD1602显示部分通过LCD1602液晶芯片手册,对其进行驱动。

3.3 单片机最小系统介绍

单片机最小系统由时钟电路、复位电路、电源构成,这是单片机能够进行工作必须具备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IO口的扩展,同时利用单片机P3口的第二功能,使得单片机具有了一台微型计算机的特点,从而可以利用单片机进行外部控制[3]。在工业、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单片机最小系统如图4所示。

图4 单片机最小系统

4.系统软件设计流程

该系统的软件设计流程如图5所示,软件设计中采用单片机模块化编程的思想,在主程序中对LCD1602显示子程序、AT24C02酒精阈值设定子程序、A/D转换子程序进行调用。程序开始先进行初始化,然后进行LCD1602显示,A/D转换等子程序,最终完成了酒精浓度测试仪软件部分的设计。

图5 系统软件设计流程图

5.结束语

本文主要是传感器技术应用,利用MQ-3气体传感器对酒精浓度进行采集,将采集到的模拟信号通过ADC0832进行模数转换,并利用AT24C02芯片进行酒精阈值的设定[4]。然后通过STC89C52单片机进行编程将数据进行处理并判断驾驶员是否酒驾。该设计完成了预期的目的,能够准确的判断驾驶员是否酒后驾车,同时也能够测定特定环境下的酒精含量是否超标,还可以对酒精阈值进行更改,是一款新型的便携式的产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何利民.单片机高级教程应用与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

[2]郑学坚.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M].2006.

[3]王幸之.AT89系列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

[4]华成英.童诗白.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罗清华(1981―),女,江西萍乡人,大学本科,江西萍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医疗器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上一篇:信息通信市县一体化运行监控体系实践与探讨 下一篇:关于SF6气体密度继电器现场校验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