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材中“思考与讨论”的应用

时间:2022-10-07 01:21:04

高中生物教材中“思考与讨论”的应用

在目前新课改的环境下,高中生物教学逐渐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人教版的高中生物教材中几乎每一节课都有“思考与讨论”,仅在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就有13处之多,有的在一节课中就有两个思考与讨论,这部分设置不仅为教师提供了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的素材,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和拓展对基础知识理解与应用。对于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题,我们需要不断地摸索,巧妙地结合上课所教的知识,针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发挥好这个部分的重要作用。以下是我对思考与讨论应用的几点见解。

一、用“思考与讨论”,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教材中的很多“思考和讨论”是在学完一个新的知识点后进行加强巩固和拓展的,比如在第一章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中,教材正文在以龟为例子讲解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之后,引出思考与讨论,其实也是学生在学习完这个知识点之后有可能引发的疑问,而教材中正好给出了这些疑问让学生去思考。比如:(1)如果把龟换成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会不会发生变化呢?如果换成一棵松树,一只草履虫,又将怎样?(2)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中,能完整地表现各种生命活动的最微小的层次是哪一个?说明你的理由。(3)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也是一个系统吗?如果是,它们是不是生命系统?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其实这些问题也是学生在学习完生命系统结果层次之后,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考查点,容易理解错误。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能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非常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其实,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再比如在必修一《能力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这一节中,有一个“思考与讨论”是在学习了整个光合作用过程之后提出的:(1)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在所需条件、进行场所、发生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等方面有什么区别?(2)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得联系是怎样的呢?学生在学习了光反应和暗反应之后,需要对这两个过程进行总结和比较,教师可以顺势让学生自己分组讨论总结这两个过程的区别和联系,然后分组汇报,教师再进行补充说明。这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总结归纳的能力。这一类的“思考与讨论”还有很多,充分利用好“思考和讨论”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用“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课本中的一些“思考与讨论”,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讨论,总结出相应的知识点,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一节中的两个“思考和讨论”,一个可以让学生观察这四个氨基酸的结构,总结出这些氨基酸结构具有的共同特点,从而得出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现在考试中经常会考到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但是总是有很多考生写错。如果采用这种让学生自己总结的方式,肯定会加深学生的印象。要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者老师自己总结出来,那对学生来说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本节课中还有一处“思考和讨论”,里面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氨基酸到蛋白质大致有哪些结构层次?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图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第二个问题是:我们人体食物中的蛋白质如何转变成氨基酸,氨基酸又如何才能变成蛋白质,它们的相互转化是怎样的?通过这些讨论和思考,来加深对此过程的理解。第三个问题是:使用20个不同的字母分别代表20种氨基酸,可以组成多少条不同的长链?引出了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这个“思考和讨论”涵盖了多个知识点。又比如在《细胞中的无机物》中的思考和讨论,通过观察一种叶绿素分子和血红蛋白分子局部结构简图,总结出无机盐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三、用“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探究,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新课程改变了课程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教学中,将知识简单、直接地传授给学生,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等活动,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新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思考与讨论”,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必修一模块中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要求学生讨论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怎样的作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是如何得到体现的。这两个问题是学习生物科学需要知道的基本常识,但是让学生自己描述出具体是怎么体现的,这就要求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科学探究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锻炼出来的,所以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需要不断地渗透,让学生在摸索中慢慢进步。学习完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之后“思考与讨论”提到:从人类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来看,生物学的发展与物理学和化学有什么联系?与技术手段的进步有什么关系?你还有哪些感悟?这些问题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让他们认识到科学进步的道路是各方面综合发展的结果,需要多方面的技术进行配合,了解到科学与技术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遗传与进化》模块第1章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二)》中关于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设计了“思考与讨论”,学生必须通过思考与讨论后才能知道其原因,需要在总结这一章的关于孟德尔的两个豌豆杂交试验的过程中逐步总结出来。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可体会科学家严密的逻辑推理、严谨的科学态度。还有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节中,学习了整个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可以让学生对这些科学家的实验进行讨论和思考,从他们所使用的实验材料的优点,实验方法的不足或优势,以及他们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等方面,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四、对于“思考与讨论”,需要有所取舍地使用。

对课本中的“思考和讨论”,需要根据每个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所选择地使用。针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我们可以多挑选一些巩固基础知识的“思考与讨论”;对于能力和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有助于提高能力的“思考与讨论”,提高他们对生物的兴趣,对增强教学效果也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设计合理的教学资源,当中既有总结分析所学知识的,又有引导学生自学的,还有激发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好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相信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当然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设计“思考与讨论”的问题,还可以用其他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总之,教无定法,只要我们本着培养学生能力,增强教学效果的原则,就会更加灵活合理地利用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

上一篇:浅谈动漫衍生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下一篇: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合到拓展训练项目的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