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防治护理

时间:2022-10-07 01:17:05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防治护理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7-1069-02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我们总结2002年4月~2006年10月共410例患者护理的经验认为:早期的观察与护理、及时治疗是防治骨筋膜综合征的关键。

1临床资料

本组共410例,男310例,女100例。年龄12~90岁,平均38岁。发病部位:上臂97例,下肢313例。病因:移位骨折或经手术治疗者350例,单纯软组织损伤未经手术治疗者60例。经临床观察有407例(占99.3%)未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3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其中2例入院后即给予切开减压。3例患者通过临床观察,及时切开减压,1例治愈,2例好转(转入康复医院治疗),均未被截肢,无出现严重并发症。

2观察与护理

2.1患者局部情况:(1)疼痛转为无痛;(2)苍白或紫绀、大理石花纹等;(3)感觉异常;(4)肌肉瘫痪;(5)无脉。一旦这些症状都出现时,肌肉已坏死,即使减压亦产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神经肌肉坏死警戒点:运动减弱,肌肉收缩疼痛和神经支配区感觉障碍,因此我们应早期观察,及时处理。

2.1.1早期的临床表现:骨筋膜综合征的早期多以疼痛、局部明显肿胀、运动和感觉障碍为早期临床表现。疼痛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主要表现,其与创伤疼痛的区别为: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重,尤其当指(趾)呈屈曲状态,被动牵拉指(趾)时,可引起不可忍受的疼痛[2]。一般疼痛是最早或惟一的主诉,应予重视。局部组织压增高,可作为切开减压的手术指征。至晚期神经功能丧失后,感觉消失不再疼痛,并非缓解所致。只有在确诊后方可用镇痛剂,缓解疼痛后,迅速充分作好切开减压的术前准备。

2.1.2密切观察肢端循环:对骨折患者在护理时应注意石膏和绷带的松紧度及观察肢体的肿胀、血液运行等。如肿胀受压,应解除受压物或用消肿药物治疗并观察皮温的改变,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皮肤略红,温度稍高,当室内压持续增高致血液循环严重障碍时,患肢皮温较健侧低,甚至冰凉。患肢脉搏的改变:当骨筋膜室压力增高,使供给肌肉血液循环的小动脉关闭,还不足以影响患肢主要动脉血流,因此,远侧动脉搏动的存在并非安全标志。色泽的改变:动脉血供受阻,肢端为贫血性缺血,肢端呈苍白色;静脉回流受阻,肢端为淤血性缺血,肢端皮肤呈青紫色。当血液循环严重障碍时,患肢可呈苍白色、紫绀、大理石花纹等[3]。此时须切开减压,必要时截肢。

2.2进行相关医学知识宣教:该病为一种发展性疾患,刚发生时,症状不明显,遇到可疑情况,需提高警惕,及时向患者宣教,使其自觉认识和预防疾病,知道骨筋膜室综合征危害性及预防的重要性,告诉患者掌握治疗时机是治愈的关键。如:高度肿胀、持续性疼痛且进行性加重,被动牵拉指(趾)时可引起不可忍受的疼痛等应引起警惕。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不麻痹大意,对战胜疾病充满信心。

3讨论

骨筋膜室综合征一旦发生就会遗留严重肢体功能障碍,重者导致肢体残疾或截肢,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防治过程中,对患者局部情况,疼痛及肢端循环等情况的观察与护理,给患者进行相关医学宣教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应牢固掌握相关知识,持认真负责、关心爱护的态度,以鼓励患者正视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对410例患者进行护理观察,其中350例进行了手术,单纯软组织损伤未经手术治愈者60例,而仅有3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经过及时发现与护理,并配合医生进行切开减压,其中1例治愈,2例好转(转入康复医院),未发生截肢及其它严重并发症。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13例鼻腔填塞后晕厥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下一篇: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