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留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36例疗效察

时间:2022-09-28 07:10:38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针灸治疗方法。方法:以火针留针进行治疗。结果:36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有效率达97.2%,结论:火针留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效果良好。

【关键词】腰背肌筋膜炎;火针留针;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6.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411-01

腰背部筋膜炎是临床常见疾病,好发于长期伏案工作者,因现代人生活习惯的改变,本病之发病率日渐增高。本病主要表现为腰背部弥漫性钝痛,尤以两侧腰肌及髂嵴上方更为明显,患处有多个压痛点,有硬结或硬条,大多在肌止点(如大小菱形肌)及包绕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的腰背筋膜。中医理论认为本病由于腰背部长期劳损并感受风寒湿邪,导致脉络不通,气血阻滞而引起。火针刺法为近年来临床常见针灸治疗方法,火针留针是在普通火针针具加以改良后,并在常规火针刺法基础上加以变化的针刺方法。

我门诊自2008年9月至2011年12月,应用火针留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3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门诊自2008年9月至2011年12月的门诊腰背肌筋膜炎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28岁至79岁,平均年龄56.3岁,病程1个月到3年,平均4.6个月;病变部位在上背肩胛区者12例,腰骶部11例,胸椎下段及上腰部脊柱区者9例,腰、背均有病变者4例。对照组36例: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30岁至78岁;平均年龄58.1岁,病程1个月到3年,平均4.7个月,病变部位在上背肩胛区者11例,腰骶部13例,胸椎下段及上腰部脊柱区者8例,腰、背均有病变者4例.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

⑴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

⑵腰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加重。

⑶腰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竖脊肌走行方向可触及到条索状改变,背部功能活动大多正常,严重时活动轻微受限,X线检查无阳性体征[1]。

1.3纳入标准

⑴年龄18~60岁患者

⑵符合诊断标准者。

1.4排除标准

⑴患有皮肤病、心脏病、高血压病、肿瘤、脑血管病及后遗症者。

⑵孕妇。

⑶脊柱先天较重畸形者。

⑷颈胸椎疾病术后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针具选择长30mm,直径为0.3mm极细火针,嘱患者俯卧,暴露患部皮肤,以75%医用酒精常规消毒患处,然后用酒精灯或者止血钳夹持酒精棉球点燃后用外焰将火针烧红,然后快速刺入患者疼痛部位,和对应的膀胱经的腧穴,留针30分,一周3次。针刺后嘱患者保持针孔清洁干燥。

2.2 对照组

局部封闭治疗,常规消毒后,用5ml注射器吸取强的松龙混悬液25mg+2%利多卡因2ml+维生素B12针剂0.5mg,从标定点垂直进针,深达筋膜层回抽无血,注射药物,每次选3-5个点注射,5天治疗一次。

两组均治疗1个月后评定疗效。

3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功能活动良好,1年内无复发;好转:症状明显改善,1年内无复发或症状消失;无效:症状无改善。

4治疗结果

治疗组36例,痊愈28例,好转7例,无效1例,有效率97.2%。对照组:痊愈18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有效率91.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5讨论

腰背肌筋膜炎是指肌肉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当机体受到风寒侵袭、疲劳、外伤或睡眠位置不当等外界不良因素刺激时,可以诱发肌肉筋膜炎的的急性发作,肩颈腰部的肌肉、韧带、关节囊的急性或慢性的损伤、劳损等是本病的基本病因。

腰背肌筋膜炎又称“腰背肌劳损”、“腰背纤维织炎”。以前为体操、投掷、举重、摔跤、排球、篮球等运动员的常见多发病,而随现代人生活、工作习惯的改变,长时间伏案工作者的发病几率日渐增高。中医理论认为本病由于外伤、劳损后复感风、寒、湿邪痹阻经脉,致使局部气血不通所致。根据本病发病特点及病位,应将其归属于经筋病中的痹症的范畴,《素问・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关于痹证的治疗,应首选火针,《灵枢・经筋》云:“刺者,刺寒急也。”《灵枢・官针》云:“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火针疗法具扶正助阳,温通经络,开门祛邪之功[2]。本病之压痛点、条索或硬结多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上,故采用针刺膀胱经背俞穴以及局部阿是穴为主穴治疗此病。《灵枢・经筋》云:“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火针针刺背俞穴,亦可疏通太阳经气而止痛。古代医家认为:人身之气血喜温恶寒,寒则凝聚不通,温则留而通之。火针疗法,借助火力无邪则温补,有邪则胜寒。《红炉点雪》云:“盖寒病得火而散者,犹如烈日消冰,有寒随温解之意”。现代医学研究,采用火针治疗前后病变部位的皮肤温度有明显提高,以升温为主,且甲皱微循环的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血流状态明显好转[3] 。

极细火针为贺氏火针创新的火针针具,以满足临床多种病症。极细火针既可同毫针一样留针以延长针感持续时间,又同常规火针一样挟火而气盛,火针点刺具有消坚散肿,促进慢性炎症吸收的作用[4]。火针烧红后留针,直接作用于病所,温补和祛邪力量加强,对本病可起温阳散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效。从针灸治病机理来看,可能与机体的微小组织损伤有关,而导致包括肌纤维断裂,出血等超急性期局部组织反应,起到激活免疫反应的作用,火针兼有针刺和灸法之效,也可能与针的机械性刺激和灸的温热性刺激共同兴奋多觉型感受器有关,从而产生各种生理活性物质[5] 。火针的功效是由人为所造成的一种烧灼伤,是由急剧强烈的刺激、再延续为温和持续的刺激所产生的效果。对许多急性病症也可当时收效[6]。火针留针治疗疾病,效专力宏,直达病灶,温热而持久;强正气,活气血而病自除。极细火针直径较普通火针小,刺后针孔及针刺时的痛苦亦明显小于普通火针,更容易令患者接受。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贺普仁,张馨月,贺小靖,等.针灸三通法操作图解[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8;4 192

[3]盛丽,曲延华,王京喜.火针治疗子宫肌瘤5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8;18(3):172

[4]朱渝红,陈晓鸿,冯新亭.碘离子加火针治疗瘢痕疙瘩50例.辽宁中医杂志,1995;22(12):551

[5]田红侠,田冬梅.火针速刺配合艾灸治疗痹证的体会.职业与健康,1998;14(1):55

[6]周楣声,灸绳.青岛出版社,1998年8月

上一篇:静脉滴注给药常见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分析 下一篇:非良性卵巢Brenner瘤2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