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的浙江省城市化进程实证分析

时间:2022-10-07 11:36:55

基于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的浙江省城市化进程实证分析

摘要:随着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了浙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文章通过构建浙江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模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要素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反映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的二、三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非国有部门的就业比重等3个指标影响最大,反映政策因素的市场化分配资源比重和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影响较大。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城市化;实证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前途的两大问题,但在我国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今天,研究区域城市化问题显得更加紧迫和必要。近十几年来,广大学者对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研究不多。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依靠农民的分化,我国城市化加快的原因也是由于大规模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所致。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参与城市经济建设,带来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随着浙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大转移,带来了人口、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人们的居住地由相对分散且规模不大的村落向城市集中,人们的就业也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日益增强,从而带来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城市化规模的扩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尽管浙江省经济发达、城市化初具规模、经济发展又极具活力,但是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等关系如何健康和谐地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水平的现状

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浙江省的城市化水平比较高。从2000年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看出,浙江的城市化水平(48.6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09%),位居全国第8,在华东6省1市中仅次于上海,列第2位,而且已经超过了世界范围城市化的平均水平(47%)。2004年浙江省城市化水平更是达到54%,高出全国水平(41.8%)12.2个百分点。

浙江的城市化进程,真正意义上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以浙江省非农人口比重(非农人口数/总人口数)作为城市化指标,对浙江省改革开放以来非农人口的比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见图1),浙江省城市化建设主要开始于1985年,从1995年起,浙江省的非农人口比重大幅提升,到2007年为止已接近30%。

三、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与城市化进程关系实证模型

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村劳动力及其供养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并向城市(镇)集聚的过程。所以,城市化进程取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显然,城市化水平和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多因素综合影响的过程。一般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越多,劳动力的转移动力和转移能力越强,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越大以及转移的制度越小,就越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越有利于城市化提高。因此在影响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和城市化进程的因素中我们选取其中较为主要的8个因素,包括:

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变化快慢,反映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释放”的数量大小和速度,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的源泉,农业生产率越高,就会有越多的人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投入到第二、三产业中去。

从事农业期望收入。反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物质能力。

从事非农劳动的预期收入。期望获得更高的收益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动力,预期收入越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机越强。

二、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和非国有部门的就业比重。这3个指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的大小。这是因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空间既取决于二、三产业的经济规模,又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密切相关,在现实中,非国有部门与第三产业已越来越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政策因素。根据相关的研究成果,设定市场化分配资源比重、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作为测定政策因素的指标。

根据以上内容建立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模型:

LnY=α+LnX1+LnX2+LnX3+LnX4+

LnX5+LnX6+LnX7+LnX8+ε

式中:Y表示非农人口比重,X1表示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X2表示从事农业期望收入,X3表示从事非农劳动的预期收入,X4表示二、三产业占GDP比重,X5表示第三产业就业比重,X6表示非国有部门的就业比重,X7表示市场化分配资源比重,X8表示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

(一)数据处理

非农人口比重用非农人口数和总人口数比值表示;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用第一产业产值与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的比值表示;从事农业期望收入用农民人均纯收入代替;从事非农劳动的预期收入用城镇职工平均工资近似;二、三产业占GDP比重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总和与GDP比值表示;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用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就业人数比值表示;非国有部门的就业比重用非国有部门就业人数和就业人数比值表示;市场化分配资源比重采用GDP中由市场分配的比重近似地反映,其测算公式为:(GDP-省财政收入)/GDP;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用固定资产投资额和GDP比值表示。

根据模型需要采集各种要素1985年至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并且对所有数据根据以上要求进行处理。所有数据均来自历年的浙江省统计年鉴或根据浙江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获得。

(二)模型建立

由于8个自变量之间存在着多重共线性,所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自变量指标体系进行降维处理。利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如下:

1、8个自变量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1)

2、2个最大特征值所占比例达到了97.667%

这说明用2个主成分可以代表原来8个要素的97.667%的信息,即:

F1=0.128stdLnX1+0.155stdLnX2+

0.261stdLnX3+0.152stdLnX4+

0.203stdLnX5+0.168stdLnX6-

0.0412stdLnX7+0.252stdLnX8

F2=0.047stdLnX1-0.003stdLnX2-

0.210stdLnX3+0.002stdLnX4-

0.100stdLnX5-0.028stdLnX6+

0.649stdLnX7-0.209stdLnX8

3、以F1和F2为自变量,以LnY为应变量,利用SPSS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以下回归方程。

LnY+2.998+0.205F1+0.016F2

其中:

R2=0.981,F=522.532,P=0.000,

D.W=1.073

回归方程拟合较好,并且各个自变量均在显著水平为0.05下通过检验。将变换为原来的解释变量,得到回归方程:

LnY=-0.779+0.040LnX1+0.037LnX2+

0.046LnX3+0.332LnX4+0.135LnX5

+0.030LnX6+0.055LnX7+0.161LnX8

(三)模型解释

从回归方程和表2,我们能够发现影响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因素按照影响系数大小排序依次如下: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市场化分配资源比重、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和非国有部门就业比重。其中,反映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的3个指标中有两个的弹性系数较大,二、三产业产值占GDP 的比重系数为0.332、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系数为0.135,这2个指标的影响系数总和达到0.467,说明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容量对城市化水平促进影响最大。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和市场化分配资源比重这两个影响系数也较大,两项之和达到了0.216,说明政策制度也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弹性系数比较小,只有0.040,这说明农业劳动生产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所起的作用不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影响系数相对较小。

但是由于各因素的年均增长率不同,各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水平的实际贡献率也有所差异。各因素按影响贡献率大小排序依次为:非国有部门就业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和市场化分配资源比重。可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水平影响最大的因素仍然是转移空间(3个要素的贡献之和达到了58.48%),另外政策因素贡献率为17.03%,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和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等3个因素贡献率较低。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浙江省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浙江民营经济的不断壮大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给浙江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巨大的就业机会,使得更多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到了第二、三产业等非农领域中去,极大地促进了浙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政策因素的影响,相对国内其他省份而言,浙江省的市场化水平较高,劳动力转移相对自由。

四、结论与建议

尽管与国内其他地区比较,浙江的城市化水平较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80%以上的城市化水平相比,城市化水平差距明显,相差20多个百分点,浙江城市化进程还有待加快。

(一)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

民营经济多半是中小企业,其劳动密集程度高,就业渠道多样,就业方式灵活,对低文化技术水平劳动力的就业限制比较少,进入门槛较低,可以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民营经济大多起点较低,投资需要较少,易于创办,能够创造大量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又能为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服务业的发展创造广阔空间。从浙江情况看,民营经济发展快,但就业比重低,所以在促进就业方面具有相当大的空间。因此,政府应当及时制定非公有制经济长期发展规划,以相应的优惠政策扶持、鼓励民营经济广泛吸收社会上不同层次的劳动力;要为民营经济参与平等竞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投资规模、银行贷款、税收征管、审计监督等方面,创造有利于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加快出售部分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盘活资产,增强吸纳就业能力。

(二)加速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就业容量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基本标志,同时它还具有行业多、门类广、服务要求强、劳动密集等特点,对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有着任何别的产业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劳动力需求的实际情况看,其中的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已经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现代世界城市化的趋势之一是城市人口中第三产业人口比重的极大提高,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人口占城市人口的比重都在一半以上,而目前浙江省的第三产业比重与之相比较低,只有33.15%,说明浙江省第三产业仍有很大发展和吸收劳动力就业的空间,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为吸纳劳动力就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蒋红奇.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的动态分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2、袁海.包含制度因素的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实证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2).

3、孙京娟.浙江省城市化的模式选择[J].经济师,2006(6).

4、章丽君,邓娜,钱玉莹.浙江城市化与人力资本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统计,2003(2).

5、彭荣胜.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城市化进程实证――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7(1).

6、黄玉梅,孙宁华.浙江省开放度和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宁波党校学报,2007(2).

7、杜澎涛.浙江省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7(12).

8、来雅萍.浙江省区域城市化水平的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07(5).

*本文为浙江省政府第二次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社会招标立项课题《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对我省城市化进程影响研究》(浙农普办[2008]15号文)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其中,方飞虎为副主任、副教授)

上一篇:发展中国家人口与劳动力的基本理论问题 下一篇: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的障碍及突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