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土”的褒贬色彩的变化

时间:2022-10-07 11:09:36

浅析“土”的褒贬色彩的变化

摘 要: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在不断变化,语言也在时刻发生着变化,其中变化最快的当属词汇意义的变化。词汇意义的变化主要有词义范围的变化和词义感彩的变化。词义变化的原因也有多种。本文介绍了语义变化的类型及其原因,浅析了“土”的褒贬感彩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 语义变化 “土” 褒贬义 感彩

1.语义变化的类型及原因

与世界其他事物一样,语言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在语言变化中,语音和语法的变化相对较慢,而词汇意义的变化则较快。词汇意义发生变化有多种形式,也有多种原因。

1.1语义变化的类型

1.1.1词义范围发生变化

词义范围的变化包括词义扩大和词义缩小两种情况。如英语中的mouth原来仅指“嘴巴”,现在也可用来指河道等的“出口”。如meat原来泛指所有“食物”,现在词义却有了缩小,仅指动物的“肉”。

1.1.2词义的感彩发生变化

在语言使用中,有些词带上了“贬义”,有的词逐渐获得了一种“褒义”。关于褒义词和贬义词的概念和解释,传统观点大多认为,凡含有褒贬感彩的词就是褒义词、贬义词。其中未涉及词的基义或陪义中含有褒贬倾向的问题。事实上,无论是词的基义还是陪义,都有褒贬之分,褒义、贬义都可以指词的基义或陪义。有的词基义、陪义都含有褒贬倾向,有的词仅基义含有褒贬倾向,还有的词仅陪义含有褒贬色彩。

因此“褒贬词”这一术语包括两类词:一类“褒义词”或“贬义词”(与传统提法内涵不同),这类词基义、陪义中都含有褒贬倾向,比如“灵巧、肮脏”等;另一类是“带褒义色彩的词”或“带贬义色彩的词”,这类词仅陪义中含有褒贬义色彩,比如“嘴脸、小人”等。

褒贬词的感彩的演变类型包括两种。

第一,褒贬词的基义、陪义都发生了历史演变。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褒义词、贬义词的演变。有的有褒义演变为贬义,比如“吹嘘”一词,在古代是褒义词,基义中的义值这一部分表示“赞扬、夸奖”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吹嘘”的基义发生了变化,表示“自我虚夸”的意思,陪义也随之由褒义变为贬义,含有人们对这种行为的贬抑、厌恶的感彩。“吹嘘”由褒义词演变为贬义词。有的则是基义、陪义都由贬义演变为了褒义,例如“强人”一词本义为“强悍凶暴的人”,是贬义,现在则指“强有力的人,坚强能干的人”。

第二,褒贬词的基义不变,只是陪义发生了变化。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带褒贬义色彩的词的演变。比如“中庸思想”指在旧社会统治阶级提倡的不前不后、不偏不倚的处事哲学,在古代带有赞许的意味,含褒义色彩。但在新社会,其基义没变,陪义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被人们斥责为一种保守、庸俗、落后的思想,包含着鲜明的贬斥色彩,变成了带贬义色彩的词。

1.2语义变化的原因

束定芳在他编著的《现代语义学》中指出,引起语义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六种:语言学、历史、社会、心理、外国文化的影响和新事物的诞生。

1.2.1语言学原因

语言学原因有“系统自组织”的原因,也有意义传染的原因。所谓系统自组织,指的是语言意义由于新词、外来词的进入而发生各种变化,形成相对的无序状态时,人们的求秩序心理会促使语言系统进行内部的调整,使语言词汇的意义形成一种新的、有序的分工。

1.2.2历史原因

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机构、观念和科学概念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但名称依旧,意义却发生了变化。例如,100年前的car与现在的car相比,50年前的computer与现在的computer相比,其内涵已经根本无法相比。

1.2.3社会原因

社会的进一步分工,不同职业对同一词的使用和理解逐渐出现差异,如action一词,律师和士兵对此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律师多半会理解为legal action,而士兵则可能理解为military action。

1.2.4心理原因

语言禁忌和感情因素等也会引起语言词汇意义的变化。最明显的例子是委婉语的不断更迭。如英语中的toilet,W.C.等,汉语中的“厕所”、“洗手间”等,因为语言禁忌而产生了委婉语,所以其意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2.5外国文化的影响

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会影响词义的变化。如英语中的cool一词翻译成汉语中的“酷”,久而久之就有可能成为“酷”的一个新的义项。

1.2.6新事物的诞生

如英语中的internet,hypertext,e-mail等,汉语中的“互联网络”、“上网”、“伊妹儿”等,就是由于新事物的诞生而产生的新词语。

2.“土”的褒贬感彩的变化及其原因

2.1“土”的褒贬义的变化

《说文解字》指出:“土者,地之吐生物者也。”“土”是“吐”生物的,凡是有植物生长的地方就有土。《周礼》指出:“万物自生焉则曰土。”意思是说,有植物生长的地方就有“土”,有“土”就有植物生长。泥土是大地的代表,如果没有泥土,就没有大地所哺育的万物生灵。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其中“黄”指“黄帝”。“黄帝者,黄土高原的统治者也”。《史记・五帝本纪》有云:“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淮南子》亦言:“中央土地,其帝黄帝,其佐后土。”这些都可以看出黄帝是土地的化身,由此可见,“土”在人类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因此“土”原来应是带有褒义感彩的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开始有了“本地的,限于某一区域的”意思,如《左传・成公年九年》中有句如下:“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其中“土”即有地方的、某一区域的意思。“土”作为这一意义讲,感彩并无褒贬倾向。又如人们常用的词“土产”、“土话”、“土方法”中“土”都是此意义,但是现在社会人们用起此类词语常带有贬义的感彩倾向,即附带有“不合潮流”的意思,这里的变化应属于褒贬词感彩变化的第二种类型,即词语的基义没有发生变化,但是陪义发生了变化。的作品《可爱的中国》中有句话说:“所带的铺盖用品都是土里土气的。”此处的“土”即具有“俗气,不合新潮流”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及《汉语大字典》对“土”的释义为:本义是“泥土、土壤”,引申义为“土地、地方性的、民间生产的、不合潮流的”。

现在世人越来越多地使用“土”来贬意粗野、丑陋、落后等,而采用“洋”字来形容穿着漂亮、思想先进、语言时尚等。用曾经在人类心目中地位颇高,甚至可以说是用神圣的“土”来形容落后、不入时,粗陋的人或事物,它的基义没有发生变化,但是陪义变化了,带上了一定的贬义色彩。

第一部分中罗列了可能引起语义变化的六种原因,以下从社会原因及外国文化的影响来对“土”的褒贬感彩的变化进行浅析。

2.2土的褒贬感彩变化的原因

我认为土的褒贬感彩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分工和外国各方面的影响两个方面。

2.2.1社会分工

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共同进行生产劳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逐渐分离出来。在社会分工后,农民从事农业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然和“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生活的希望。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守望着经祖祖辈辈辛勤耕耘留下来的土地。一篇文章这样写道:“他们的头发上落着土,衣服上沾着土,指甲盖儿里嵌着土,鞋面鞋跟上蹭着土,他们刨土、平土,土地上种,土地上收,世世代代,年年月月。”土地之于农民是弥足珍贵的,土地与农民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因此“土”字被用来提及农民也不足为怪。最初此种说法可能并非贬义,但由于农村一般地处郊外甚至地处偏僻,农民与外界联系相对较少,信息闭塞,从而造成在某些方面不能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土”也逐渐被赋予落后等意义,慢慢地带有贬义色彩,如“土气”、“土包子”等。

2.2.2外国各方面的影响

随着与世界各国接触的深入,我国开始对国外的方方面面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特别是西方国家。描述外国文化、事物时采用了与“土”字对应的“洋”字。这里“土”字应为“本土”的意思,而“洋”字则是取“漂洋过海”的意思,以用来代表“国外”。这样看来“土”不携带褒贬色彩。但由于我国某些领域落后于西方国家,有些人就认为本土的东西都比不上西方的东西,长此以往,“土”便开始携带贬义色彩。例如,清末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带来了所谓的“洋枪”、“洋炮”,这些事物的威力远大于中国当时使用的本土的枪炮,即“土枪”、“土炮”,于是本意为“本土,本国”之意的“土”字产生了贬义色彩。

3.结语

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语义也同样如此,语义的变化有多种形式,变化的原因也有多种。语义变化的其中一种形式就是词语感彩的变化,而感彩的变化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基义、陪义皆发生变化;一种是基义不变,陪义发生变化。本文对“土”的褒贬感彩的变化进行了浅析,它的基义未变,陪义却发生了变化,附带最初不具有的贬义色彩。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社会分工和外国各方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刘静园.小议褒贬词的历史演变[J].阅读与写作,2005,04.

[3]李格非.汉语大字典简编本[M].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6.

[4]武冈子.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指导老师:刘韶方

上一篇:隐喻研究观点综述 下一篇:浅析《弗兰肯斯坦》主要人物的人格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