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权漠视历史

时间:2022-10-07 10:42:35

我们无权漠视历史

我有一位曾在央视策划机构做事的朋友,不常见面,予我的印象却极深刻。因为他和我一见面就会说:“最近,我在自己的梦中又一次被自己的伟大策划吓醒。”差不多两年前,当吴晓波告诉我他准备撰写1978-2008年中国企业史时,说实话,我真的被他吓着了。

纵观跌宕蹉跎之中国历史,从来都是由政治人物所主宰――用意识形态语言表述,即所谓“帝王将相”。大概只有在1978年后,“不入流、不上品”的企业及企业经营者们才有机会第一次真正成为中国历史演进的重要主角,其兴衰荣辱被深深刻入这一时期的年轮。

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书稿上卷中,极清晰地大跨度梳理了“1978-2008”前15年间企业作为中国独立的新生财富力量孕育生长的全部档案。大抵又分作以下若干板块:政治与政策生态衍变――国有企业进退――民营经济沉浮――外资势力渗透――全球政经生物圈冷暖,以及彼此的冲撞互动。虽然才刚刚走过至多数十年,其间大量令人唏嘘、弥足珍贵的人与事却似乎已经渐渐在尘埃中湮没。其实,我们对此是完全没有理由淡忘的。

当下,企业管理、公司故事类书籍铺天盖地,但我却每每滋生身陷“伪财经”的惶恐,举国追逐财富的亢奋与骚动间,这种惶恐的产生几乎难以避免。在我的阅读半径中,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很可能是最全面记录1978-2008年中国企业发展史的唯一版本,其很大程度上的唯一性使自身的价值水落石出。在书稿的字里行间,我们随处可以触摸到作者搜索每一点滴历史碎片的艰辛,以及对每一点滴历史碎片的反复推敲与细致求证。包括企业界在内,今日中国社会浮躁之气仍大雾弥漫,我们真的需要理性光芒的孤灯,必须学会掩卷长思。

在构成中国当代企业生长的诸多要件中,民营企业无疑是不容忽视的新兴商业力量。从很大意义上,它们的崛起既是中国30年改革所催生的最为重要的产儿,亦是中国30年改革生生不息顽强演进的活力基因。同样的原因,民营企业成为了《激荡三十年》贯穿始终的第一主角。它们绝大部分来自乡间,带有强烈的草根特质。它们的神速崛起更像是一波浩大的“农民起义”,呼啸山林,势不可挡。

前段时间引起广泛关注的《大国崛起》给我们提供了有趣的对比:17世纪初,荷兰在全世界首先诞生了信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交易所等商品社会的基本制度构架;17-18世纪,英国人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亚当・斯密书写了划时代的《国富论》,为工业革命培植了丰厚的经济学理论与技术进步的土壤。然后才有了这些国家伟大公司的勃兴以及长达几个世纪的全球霸业。反观中国,民营企业的崛起几乎没有充足的理论、制度与技术进步的前提性准备,其制胜法宝仅仅是无知无畏的勇气。这决定了它们首先是以破坏性力量的灰色姿态开局,正如吴晓波在书稿序言中所精确概括的:“一切的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的”。

谁都无法否认,在世界企业发展史册上,1978-2008年的中国企业史注定将镌刻下自己独特而经典的篇章。同时无需讳言,其中的有些片段、章节呈现出的是灰色甚至是混乱,令人“不堪回首”。也许正是这种情结的潜意识滋扰,使我们面对那一段往事的心理变得尴尬而暧昧;也许由于中国企业前行的脚步太过匆忙,以至于我们无暇回望。但无论如何,有意或无意的躲闪及回避肯定不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漠视历史的权力。

30岁的中国当代企业已开始步入加速成长的壮年,曾经打破一切的张狂与喧嚣必然在岁月的沉淀中让位于理性的成熟。我们不能总是“摸着石头过河”,否则我们就不可能走得更快更远。从这层意义上说,《激荡三十年》愈发凸显出其价值的厚重。

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独辟蹊径以感性的人与人的故事为主要梳理载体。这固然是与他长期的媒体职业秉性与优势有关。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我和晓波一起奔走采访于一家家知名或不知名企业时的情景,每一点滴的发现与积累都曾让我们欣喜若狂。不追逐刻意的雕凿、不炫耀抽象的深奥,力求无限接近事实的原生态,是晓波一向坚持的著述风格。这对于可能成为《激荡三十年》读者的人来说应该是一种值得欣慰的福气。因为我们都知道,对可以称之为历史的东西,中国人一贯太喜好随意粉饰甚至是扭曲。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编著者吴晓波,中信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定价35.00元,作者为《东方早报》浙江分社社长)

上一篇:官以粮食为天 下一篇:我们给了跨国公司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