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时间:2022-10-07 10:32:44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摘要: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受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文化 ;学习兴趣;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189-01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受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1.理论课

1.1 理论课在信息技术课时中的比例应远小于上机课。 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适合完成像基础知识、小结讨论等内容的教学,所以理论课在信息技术课时中的比例应远小于上机课。理论课也并不一定要在教室上,可以是多媒体室或就在机房上。

1.2 应给予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足够的重视。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为学生上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要结合典型事例(最好辅以相应的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应用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并从中感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明白: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课时,一方面教师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要做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另一方面,还需要他们的密切配合等等,让学生有一个必要的心理准备,为今后的学习,尤其是上机实践能充分利用好45分钟开个好头。

1.3 课前不应有检查学生对记忆性知识的提问。在目前信息技术课时不多的情况下(基本上每星期一节课),课前用于知识记忆性质的检查提问已无效益可谈。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安排一个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个思考题可以是用已学知识构思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是分析学生上机过程中某个有代表性的技术问题形成的原因,并设计排除的方法,思考题的设计要兼顾"温故"并导出本节所学、鼓励发现问题、培养综合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等几个方面的功能,要允许学生查阅资料或讨论。或者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可利用课堂的少量时间让学生自己演示给大家看,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成就感,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4 牢记课堂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主。对于新授课,只要学生能自学弄明白的问题,教师就不要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出层次分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用“自己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让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最后教师再通过课堂小结使教学内容系统、完整。但应注意小结要坚持鼓励的原则,并且注意对学生已经弄清楚的问题不要再重复。

2.上机课

教育部已拟定,上机课的课时应占信息技术总课时的70%以上。

2.1 有关操作的教学内容应安排在机房进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有关操作的教学内容应安排在机房进行。配有多媒体教学网或大屏幕投影机的现代化机房,能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对暂不具备以上条件的机房,也应常备一台投影仪,教师要精心设计制作投影片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效率教学的需要。

2.2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学掌握。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例如在学生已掌握一些windows基本操作,学会了windows中的一些小程序时,让他们试着使用一些小的工具软件,探寻它们的进一步功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再比如在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已掌握基本编辑方法时,对一些修饰性操作如字体、段落设置等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

2.3 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创造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了线性思维,而忽视了发散思维,这样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素质的人才的。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教师应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

3.课外实践

“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是二十一世纪的公民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学习中会涌现出许多学生计算机爱好者,这些学生不满足课堂所学,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尤其是电子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条件的话,学校、教师、家庭应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实践活动对这些学生的爱好给予保护、培养和正确引导,以保证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所长,避免这些学生在惟利是图者的诱导下变成电子游戏的牺牲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这些口号明确告诉我们,教育需要现代化,但更需要有现代化的头脑,这也是教育能否培养出有理想、有文化、爱国敬业、具备“两个素质”的人才的关键所在。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让我们从现在做起!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责任。

上一篇:试论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下一篇:管窥实验设计的基础理论及其在解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