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

时间:2022-10-07 09:53:45

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重要病害之一,发展快、危害重、损失大,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会发生,根据受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其中以穗颈瘟对产量影响最大。

一、症状

1、叶瘟:秧苗及成株的叶片上均可发生,初期表现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很快扩大。一般在分蘖盛期发生,严重时,远望发病田块如火烧过似的。病斑有四种类型:

急性型:病斑不规则,由针头大小至近似绿豆大小,大的病斑两头稍尖冰渍,暗绿色,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急性型病斑的出现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

慢性型:急性型的病斑在气候干燥等情况下可转化为慢性型。病斑梭形黄色的是中毒部内部褐色的是坏死部,中心灰白色是崩坏部,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头延伸。这是稻瘟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褐点型:病斑为褐色小点局部在叶脉问。气候干燥时,多在抗病力强的稻株中下部叶片上出现。适温、高湿时,有的会变为慢性型病斑。

白点型:这种类型的病斑较少见,多在感病嫩叶上出现近圆形的小白点。气候适宜发病时,可转化为急性型病斑。

2、穗颈瘟:发生在穗颈和穗轴或小枝梗上,对产量影响最大。初期出现小的淡褐色病斑,边缘有水渍状的褪绿现象。以后病部向下,向上扩展,长的可达2-3厘米,颜色加深,最后变黑枯死或折断造成瘪谷甚至白穗。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菌丝生长温限8-37℃,最适温度26-28℃。孢子形成温度10-35℃,以25-28℃最适,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适宜温度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品种抗性因地区、季节、种植年限和生理小种不同而异。籼型品种一般优于粳型品种。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性表现也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圆秆期发病轻,同一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发病重。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偏施过施氮肥有利发病。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

目前种植的水稻品种大部分抗病性较差,由于种植的时间较长,种植的品种单一。品种退化严重。加之稻瘟病的生理小种种群已发生变化,弱势小种上升为优势小种,容易造成稻瘟病流行。

三、菌原

稻瘟病是由稻梨孢菌,有性世代侵染所致,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丛梗孢科、梨孢霉属,病原菌形态有菌丝、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附着孢。菌丝分隔,初无色,后变褐色,寄生于寄主细胞组织内。分生孢子洋梨形或倒棍棒形,顶端钝尖,基部钝圆,并有脚胞,无色或淡褐色。

四、防治技术

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做到生态控制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努力做到“公共植保、绿色植保”要求。具体技术措施如下:

1、农业措施:在水稻中后期田间管理中要特别注重水、肥管理。实行“浅一湿一千”间歇灌溉技术做到氮肥早施控制用量,增施磷肥钾肥,喷施叶面肥提倡使用磷酸二氢钾。加强水稻健身栽培’提高抗病能力。同时要割净水渠和池埂上的杂草,以增加通风透光性。清理销毁病稻草,减少田问菌源。

2、药剂防治:根据当地稻瘟病的发生和防治预报,选择具有保护及治疗作用较强的新型药剂进行预防和防治,有条件地方选用背负式弥雾机保证药效,提高防治效率。建议交替使用药剂,以免产生抗性。

1)叶瘟:

预防:对于未发病或叶瘟刚刚发病的地块,选用40%稻瘟灵乳油,亩用量70-100毫升或25%使百克乳油,每亩朋量40毫升或2%好普水剂每亩40毫升,施药方法均为,对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

治疗:应在叶瘟病斑达二级以上进行防治。选用40%稻瘟灵乳油,亩用量70~100毫升或40%富士一号乳油,每亩用量130毫升或25%使百克乳油,每亩用量60毫升,施药方法均为对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

2)穗颈瘟:

穗颈瘟必须药剂预防。在水稻孕穗末期(7月25-31号)、齐穗期(8月5-10号左右)各喷1次药。可用1000亿芽孢/毫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2克/亩或25%咪鲜胺乳油120毫升/亩。或40%稻瘟灵乳油,每亩用量100毫升,施药方法均为,对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如果水稻齐穗后气象条件仍然有利于发病,还须增喷一次预防后期可能发生的枝梗瘟和谷粒瘟。

注意:孕穗末期、齐穗期必须用药;花期不能用药,以免影响授粉;喷药时间应选在晴天上午9点之前或下午3点之后进行;为了保证防治效果,喷雾时雾滴直径要达到250~400微米,触杀型农药雾滴密度要达到50~70个,平方厘米,内吸型农药雾滴密度要达到30~40个,平方厘米。

(作者单位:152000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四方台镇农牧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

上一篇:浅谈肥料的选购\贮存与合理利用 下一篇:浅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