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翻译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10-07 09:04:5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翻译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教学的改革问题,采用了翻译工作坊为主的翻译教学新模式,并尝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过程中,引发了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环节的变革,激发了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学习翻译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 翻译教学 教学模式 翻译工作坊 信息技术

Model of workshop integrate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ranslation teaching among

non-English major undergraduates in BUPT

Wang Baol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 China

Abstract: Intending to initiate a new approach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teacher-centered and text-based translation teaching model, this paper seeks to integra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the model of workshop for translation teaching. Aimed at non-English major undergraduates in BUPT, this model advocates students be the center of the classroom to participate in translation workshop collaboratively under teachers’ guidance as well as listen to teachers’ instruction and do some tasks with the suppor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ccordingly, the evaluation criterion has experienced some changes, with the learning process considered. It is proved this model can arouse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help develop their overall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s well as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Key words: non-English major undergraduates; translation teaching; teaching model; translation workshop;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目前很多学校正在进行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探究,如刘卫东在《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的探究》一文中提出要转变四个观点;王金波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调查了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教学的需求;张威总结了基于JITT模式的英语翻译教学;李清俊等实验了网络环境下翻译教学中的协作学习模式;岑秀文等认为“工作坊式应用翻译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校本培训方式”。正是受这些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影响和启发,结合我校信息化资源优势和学生要求,本课题研究者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翻译教学新模式的探究与尝试。

1 教学模式的定义

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存在分歧。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从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将教学模式定义为“教学实践中基于形式和方法的系统结合而产生的综合形式”。美国学者保罗从教学过程的实施策略层面将教学模式定义为“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具有规定性的教学策略,因其明确规定了教师在计划、实施和评价等阶段的职责”;萧好章等综合中外学者的定义,将教学模式解释为:教学理念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中形成的教与学各要素有机结合并形成稳定的关系及在教学过程中被验证的样板形式;陈坚林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相关教学理论与实践框架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它是将相关教学理论转化为具体教学活动结构和操作程序的中介,是将相关教学理论与实践框架同具体教学情景相结合的结果。纵观各个定义,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

为了适应时代需要,达到教育部提出的“各高等学校应……探索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听说教学模式……,读写译课程的教学既可在课堂进行,也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教学要求,同时结合本学科特点和本校学生需求,采用了翻译工作坊为主的翻译教学新模式,并尝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能很好地适应我校翻译教学的需要,它不仅有助于学习者翻译兴趣的激发,也能很好地培养其翻译技能,同时,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极有帮助。

2 翻译工作坊为主的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2.1 翻译工作坊引入前的课堂教学

开学初,翻译教学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控制,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被不少人所诟病。但是学期初的学生问卷调查表明:有97%的学生“希望掌握、使用基本的翻译技巧”,只有15%的学生“已经独立地读完至少一本英汉(汉英)翻译教材”。所以刚开始的翻译教学安排每节课讲授一个常用的翻译技巧,同时配合课堂练习和课后书面翻译作业,引导学生课后阅读课堂上没有讲解的翻译技巧。但是采用传统教学三周后,76%的学生希望“课堂氛围应当更加轻松活跃,师生互动能够更多一些……”。在大学教学中,有3种策略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1)在任务上增加时间,主要是指在课外任务上增加学生学习时间;(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学生以团队形式一起工作来解决问题,并且可以互相教对方;(3)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教师搜集学生思考和情感资料,以便能够调整课程和作业来不断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了达到“生生交互”和“师生交互”的效果,受翻译专业硕士(MTI)教学的启发,在后面的教学中引入了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

2.2 翻译工作坊

根据学生反馈意见,本课题研究者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尝试将翻译工作坊引入翻译教学。李明教授将翻译工作坊定义为:“一群从事翻译活动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并就某项具体翻译任务如何进行翻译进行见仁见智、广泛而热烈的讨论,通过不断协商而最终议定出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可的译文的一种活动。”翻译工作坊的教学目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翻译过程为导向,通过实战演练,提高学生在翻译工作中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习得翻译知识和翻译技能。具体说来,我们将翻译工作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教师课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上课大约占用一节课时间,目的是对无太多翻译基础的学生普及翻译知识,针对不同的翻译文体、翻译专题做讲解,向学生展示翻译素材、翻译理论知识和技巧,以便让学生对要翻译的文本特点有所了解,同时学习可能用到的翻译技巧与技能,为后面完成翻译任务做好准备。第二阶段是课堂管理与实战阶段,安排约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当堂分组做翻译练习。这一阶段的安排大致如下:每次讲解完某个翻译理论技巧或专题后,教师将句子或段落笔译作业布置给学生,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全部作业,接下来两人或三人一组互提修改意见,将修改好的译文提交给授课教师,如不能当堂完成,学生要在课外及时完成。通过工作坊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在操练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学习翻译”“在讨论中学习翻译”的方式领悟、把握翻译的真谛。工作坊的教学组织方式相对灵活。第三阶段是总结评估阶段,授课教师在课外仔细批阅译文作业后,将各个译文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记录下来。下次上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对每个小组所翻译的作品进行讨论,通过对比、赏析与批评,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教师对学生中的典型译文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点评,以启发式和研讨式对在翻译中所涉及的语言问题、语篇问题、翻译理念问题等组织全面讨论。讨论完毕后,教师对本次翻译的总体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提供参考译文。在工作坊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探讨协作被重视和鼓励,工作坊教学模式尤其重视其创造性思维和翻译技能的提高。

除这种性质的课堂作业之外,每学期还布置2~3次篇章翻译供学生课外练习。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每次的翻译任务,在每学期的最后5周,教师每次还布置6名学生将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碰到的某个具体问题、解决过程及感悟以PPT展示的方式与大家分享,讨论自己的翻译心得与体会。在布置翻译练习或翻译材料时,注意做到:第一,所使用材料的体裁和题材要广泛,考虑理工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应用性、实用性材料为主。第二,注意选择材料难度的循序渐进和所涉及翻译技巧的循序渐进。第三,使用材料须具有时代感和真实性。翻译练习选材从最近发生的热门事件或话题入手,有时还创设翻译真实情景。第一学期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预期效果。有位学生这样写道:“通过这学期的翻译课,我获益匪浅。它……让我们去感悟,去思考如何将一段或一句原汁原味的英文领悟、消化、咀嚼直至呈现出富有魅力的中文……经过PPT制作和展示这两个环节后,我深深地认识到:只有自己真正理解并学会分析,才能学以致用,这个部分非常好。翻译工作坊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真实的翻译工作,对我今后的工作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期末结束时问卷中82%的学生认为“同学互相讨论、评价译文更有利于提高翻译的质量”,91%的学生认为本学期的翻译课(很)有收获。这样的反馈结果,大大增加了研究者教好翻译课的信心。同时也希望在第二学期的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与新理念,将翻译工作坊更广泛地延伸至课堂之外。

2.3 信息技术的融入

信息技术在翻译教学中多个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种作用是翻译教学的工具,另一种作用是拓展翻译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接轨,如利用E-mail,QQ群,微信圈子等提交作业,进行问题讨论,甚至是信息,进行询问等。利用信息技术的原则是:在教学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资源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包括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审美判断和表达能力,双向转换和逻辑分析能力;在教学理念上突破传统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相互平等。多媒体网络资源也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使他们可以更方便地根据自己的爱好学习教师补充的内容。利用新的信息技术辅助翻译教学可以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能弥补师生见面少,联系不便等缺陷,使师生之间沟通及时快捷。信息技术融入后,在第二学期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网上平台提交作业和自评互评表,有问题也能通过E-mail,QQ群和微信圈子等讨论,教师也是这个群体的一员。这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拉近了,同时也拓展了师生交往的途径。但遗憾的是,最后几周时间因为网络教室改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家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尽管如此,期末的问卷调查显示,75%的学生愿意使用“基于网络的翻译自主学习”。

3 评价过程

效果评价应体现多向度、嵌入式、重过程、点面结合、形式多样的特点。为了更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将他们的学习过程纳入评估体系,将评价过程看成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平时自主学习各项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综合评估。学生的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80%。成绩的具体构成见表1。

表1

研究者在开展教学评价过程中,除了考查课堂表现、课后网络自主学习情况和工作坊等内容,开始尝试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教师点评的评价方式,即引入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作出的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这种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试图通过改进学习过程来提高学习效果。形成性评价既是一种评价手段,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在完成翻译工作坊任务或课堂翻译练习后,本课题教师要求学生填写句子翻译自评/互评表或文本翻译自评/互评表,在表中含有学习态度、翻译质量(根据内容,教师每次会给出不同的自评/互评表模板)、是否认真、学习建议等内容。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依据量表进行评估,以发现自己和同伴的强项和弱项。教师依据学生和学习小组的情况,对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给予点评。这些自评/互评表也是学生学习记录的一部分。

4 实践总结与反思

4.1 翻译工作坊深受大多数学生欢迎

教学反馈反映出翻译工作坊能很好地适应我校翻译教学的需要,工作坊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习者翻译兴趣的激发,也能很好地培养其翻译技能。问卷调查中学生对工作坊的教学模式表示满意。有学生这样写道:“翻译工作坊(让我)亲身体验翻译的趣味性。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感觉,同时也深谙翻译工作者的辛劳,用词的细致,真的还是蛮难的。不过自己翻译的时候也可以了解其他一些学科的相关知识,有的还蛮有趣味性的,也要掂量自己的用词,挺好玩的吧。”

4.2 教师工作量增加

在教学实践中,本课题研究者发现这种教学模式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及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拓展了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需要收集大量的学习资源;这种资源收集的过程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时间。在课余时间,教师需要回答学生提问,参与讨论,查看网上自评/互评结果。因为缺乏有效的翻译练习评价软件,有很多网上提交的作业也需要人工评阅,这极大地加重了教师负担。

4.3 不适合所有学生

这种大部分时间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对学习动机不强以及对英汉两种语言规范掌握程度较差的学生来说无法满足需要,同时对于翻译中那些特殊的、困难的个案也无法提供具体的解决办法。每次作业都是语言基础薄弱或计算机使用不熟练的极少部分学生花费的时间最多,也显得更为吃力,他们更需要进一步适应这种教学模式。

5 结束语

翻译工作坊为主的翻译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整合,对如何培养学生有效掌握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最终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翻译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也深受大部分学生欢迎。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翻译教学实践成为师生合作,共同探讨翻译本质、体验翻译过程、成就最佳译文的过程,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探索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 张威.基于JITT模式的英语翻译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2(3):112-115.

[2] 屈平.翻译教学模式探论[J].现代教育科学,2012(2):158-162.

[3] 王晓农,安广民.翻译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整合模式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7-60.

[4] 贾国栋.基于课堂与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9(6):82-85.

[5] 张慧琴.多媒体辅助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实践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2):38-41.

[6] 刘卫东.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的探究[J].教学研究,2007(6):518-520.

[7] 王金波.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教学需求调查[J].外语界,2009(5):72-82.

[8] 李清俊,李利娜.网络环境下翻译教学中的协作学习模式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23):186-188.

[9] 岑秀文,张尚莲.对工作坊式应用翻译教学模式的几点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65-66.

[10] 萧好章,王莉梅.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2):26-29.

[11] 张善军.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12] 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教学整合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13] 李明.翻译工作坊(汉译英)[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1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上一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角色扮演在大学英语听说课中... 下一篇:大学英语口语实验教学实践及成效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