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攻略

时间:2022-09-07 04:22:17

高考文言文翻译攻略

文言文翻译题是高考的必考题型,在全国新课标卷中占分值10分,是区分学生文言文综合能力的重点题型。备受师生的重视。怎样把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好,保证该题得高考呢?基本方法有两种:直译、意译。现总结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如下:

一、直译

就是对文言文的句子做到逐字逐句的一一对应的翻译。在高考考查题型中绝大部分的画线要求翻译的句子重点考的是直译。直译可以做到字字落实,不遗漏给分点。直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留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词,一般是做主语和宾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书名、官名、年号、季节、事物名称等。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翻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是年号,“四年”是数量词,“春”是季节名称,“滕子京”是人名,“巴陵”是地名。因为古今同义保留下来就可以。

2.换

有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古代这个词这么解释,到今天是另外的解释,在翻译时应该按照古义来翻译,那么就需要替换成今天的合适的词语。主要体现在古今异义和古代礼俗用词上。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卑鄙”是古今异义词,今天翻译为“地位低,见识浅”文言中还有一些特殊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3.省

文言文中有的虚词在句子里的意义是只有语法意义,不能翻译出来或者无法将其翻译出来。这时译文中就省去了。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之”字在这里的作用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翻译时就要省去。

4.补

补主要针对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来说的。文言文的省略情况特别多,翻译时如果不补出来,按照今天的语法来讲就不通顺或者变成了病句。因此补充出必要的省略部分是必须的。

如: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

翻译:(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就说:“那个人与某个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

这里“则曰”前面,省略了主语,翻译时需要补充出来。

5.调

文言文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有很多不同之处,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进行调整。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这是个宾语前置的句子,按现代语序应该是“主+谓+宾”的顺序,该句省略了主语,只有谓语和宾语,但是用“之”字将宾语提前了,成了“宾语+谓语”的形式,翻译时调成“谓语+宾语”的形式。翻译为: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其他的倒装句也是一样,只要确定了倒装句的类型,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规范做出调整就行了。问题是能不能发现考查的句子是倒装句,是哪一种倒装句,这种倒装句在现代汉语中是这样的排列顺序。要发现倒装句在于平时积累,培养对倒装句的迅速反应能力。现代汉语中一个句子一般是“主+谓+宾”的基本形式,定语状语则一般用于修饰,定语常常修饰主语和宾语,状语常常修饰整个句子或谓语。积累了这些知识调整语序就不难了。

二、意译

意译是指对于一些不能直译的句子,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落实,而要做到符合原文意思。意译的句子往往是那些使用了修辞手法(如互文、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的句子,如果直译难以说过去,就得意译。

1.互文

互文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看似说两个人(主人和客人),两件事(下马和在船),其实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马来到船上。这样句子通顺了,意思就完整了。直译是不行的,只能意译。

2.比喻

使用了比喻修辞的句子有时候要把比喻义译出,就得注意意译的问题。

如: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埋没在污秽的监狱中却在所不辞。“粪土之中”指肮脏的地方,不能直译,应译为它的比喻义“污秽的监狱中”。

3.借代

用了借代手法的句子翻译时应该译出借代的本体。

如: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为: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句中“布衣”是借代手法,原是平民百姓穿的粗布衣服,代指平民百姓。

又如: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

翻译为:整年都听不到弹琴的声音。

句中“丝竹”是借代手法,原指丝线和竹子,是制作弦乐器和管乐器的材料,在这里指代乐器。

4.婉曲

婉曲就是不直截了当的表达本意,只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含蓄闪烁的言辞,流露或暗示想要表达的本意的修辞手法。翻译时要译出本意。

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李密《陈情表》)

译:我六个月大的时候,父亲去世了。长到四岁,母亲改嫁了。

“见背”在这里是父亲死了的避讳的说法,“舅夺母志”在这里是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翻译时就得翻译成本意。

5.用典

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典故来表情达意,叙事说理。翻译时直译不过去的就要把典故所表达的意思意译过去。

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译:元嘉年间,宋文帝草率出兵,想象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结果只落得自己仓皇逃跑,向北回顾追兵。

“封狼居胥”是一个典故,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打败匈奴,追到狼居胥上,封山记功而还,翻译时要理解典故,按照典故的意思来意译为“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

文言文翻译题有它自己的做题技巧和规律,只要精心准备一定能写出满意的译文。

上一篇:古诗词鉴赏题答题简明模式 下一篇:引领学生进入文言文的殿堂方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