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自主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思考

时间:2022-10-07 08:20:43

谈自主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仅凭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飞速发展需求的。只靠学校的教育显得单一、苍白无力,最可靠的是一个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学无止境”。学生通过自学、探索、发现来获得科学知识,自己“悟”出来的才真正是自己的,但“悟”得时间过长,则得不偿失,所以解决这一矛盾应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入手,以下是本人的几点想法。

首先,应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为了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坚定的自信心,必须给其自由的环境。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科学面前师生平等。教师应重视每一个学生的观点和问题,使课堂上洋溢着宽松和谐、探索进取的气氛。应及时对好的方面予以肯定和表扬,更不要忘记对出错者予以耐心指导和鼓励。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得到了重视,自信心自然越来越充分。

其次,应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创造过程是一种探索过程,成功与失败共存于整个过程中。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百折不挠的、敢想敢干的精神,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化学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化学领域中诸如科学家献身科学的感人事迹,激励学生增强创造意志。如卤族元素的发现,尤其是氟的发现,好几位试图制取单质氟的科学家都经受到氢氟酸中毒的痛苦,有的甚至严重中毒而死亡,而众多科学家们凭顽强的意志力,最终花费近百年时间终于制取了单质氟。还可以帮助学生设计能够长期坚持的化学实验,如水质监测,如一年里城区中白色污染程度的变化情况;如河水PH测定。

再次,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人皆有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教师经常无意识地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制取新物质的一门自然科学。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提出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这时教师应该给予重视和鼓励,不要阻止学生的“好问”,不要讽刺和贬低学生的“怪问”;教师要培养和表扬学生的勤于提问,不要限制和压抑学生的“多问”。这样从根本上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习兴趣。

第四,还应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扎实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是学生创造思维、创造实践的根本保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途径。

在这方面以下几点应特别注意:

1.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端正观察态度,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2.注重课堂演示实验,同时注重开阔学生视野。

3.要注重验证性实验。

4.要精心设计探索性实验,甚至可以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

最后,应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化学学科具有“半文半理”的特点,知识多且杂,相似、相近、相关的概念相互交织,使得大脑对知识信息的摄入、理解、记忆、加工是随机的、动态的和非完全连续的,如果不整理,则不利于记忆,相近的知识概念还很容易混淆,不利于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不能融会贯通。因此应该学会知识总结的一般方法。

1.相关归纳,一般可通过字、词、意的相似或相关而建立联系,从而归纳总结

如学习一部分元素知识之后,可根据元素与原子间的联系把“原子与元素”、“原子与分子”“原子与离子”“原子与原子团”归纳小结,区别比较,提炼其异同点。

2.推导归纳,即根据已经获得的个别结论,去总结推导获得全面、完整的知识

如初中在学习三大强酸之后,总结归纳出酸的通性及各自的特性。如学习每一“族”后,可用代表性元素及化合物所具有的性质依据“族”的递变性去学习其他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3.概括归纳,即对化学知识进行整理,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化学思维

如对于元素与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总是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用途、鉴别、贮存等方面去研究;对于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则总是从其结构入手,推断其性质及用途,从而总结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性质决定用途”这一化学基本特点。只有通过自己对知识整体性、综合性的总结,才能达到学习的更高层次,使知识在头脑中清晰化、网络化,形成知识体系。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培养出新时代下的学生,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离开学校后更能学习,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够解开未来社会这个未知数,而这些才是我们老师应该思考的。

上一篇:让化学实验探究与故事塑造片片精彩 下一篇:打造初中思品快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