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运河对阳谷县域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时间:2022-10-07 07:18:49

明清时期运河对阳谷县域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摘要:明清时期阳谷运河的畅通,对这一区域的社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城镇的繁荣、工商业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方面进行阐释,揭示运河文明对县域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影响,以期为制定科学决策和推动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明清时期运河;经济和文化;影响

古运河纵贯阳谷全境,造就了阳谷悠久的文明史。这座因水因运河而兴起的城市,明清时期被誉为“挽漕之襟喉,天府之肘腋”。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运河水,滋养着这片土地,繁衍了生命,孕育着文明。运河作为维系中国大一统局面的经济文化纽带,增强了民族向心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及工商业、城镇的兴盛,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为阳谷带来了数百年的繁荣。

一、城镇的繁荣

明永乐二十一年,明成祖“择天下形胜,建都北平”,“百官六军之食,咸仰给东南,漕运者,盖国之大计也”《漕运新渠》。为此,特设12部,下属143卫,漕军12万(宣德增至16万),漕船11000多只,经大运河北运漕粮达400多万石,最高年份达580万石。阳谷县流动人口大增,漕船携带各地的手工业品、土特产进行贩卖,亦可载客,南北交流频繁,运河沿岸商贾云集,人声鼎沸,屋瓦鳞次,店铺林立,形成了繁华的商业中心,主要经济活动在此进行,大大促进了运河城市的发展繁荣。阳谷县的张秋镇、阿城镇、七级镇迅速发展,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重要商埠,使得阳谷县的县域经济地位得到整体提升。

张秋镇据传本名涨秋,因秋季易涨水成灾而得名。后因当地居民忌见“水”字,故又将“涨”字“水”旁省去,称为张秋。张秋一名,始见于五代。宋称景德镇,明代一度改名为安平镇,清复故名,沿称至今。明清之际,张秋为鲁西重要航运码头和商业中心,附近州县漕粮贡物均由此装船启运,客商来此经商者极多。“河上官商船只云集,樯桅如林;市肆楼房栉比,百货云屯;商民往来,肩摩毂击,俗有小苏州之称”。其繁华景象,可见一斑。镇内较著名的手工工场及商号有天增帽店,刘振升、源茂永、鲁兴聚画店,王太恒、泰盛隆、保医堂、常兴全、常兴和商店等60多家,所产毡制品、木版年画、白酵酒等远近闻名,行销全国各地。

明清时期,阿城镇扼南北水运之咽喉,处东西陆路交通之要津,“阿城为水陆通衢”“士民辐辏,商贾云集”市面及其繁荣。当时的阿城,吸引了众多的商人来此经商,涉及范围广泛,西起山西省东至淄博周村。经营行业中,尤以盐、当号称首富。原来,盐商的地位很高,列为官商。盐的买卖和转运均由盐运使署租办,管理运盐的机构为盐运司,设有盐巡,以保障其顺利。据说,阿城有13家盐园子,有专门用于运盐的石道也即盐道,素有“银阿城”之称(阿城是盐码头)。镇内运司会馆、山西会馆、於陵会馆等,既是商业中心,又是外地商界同仁聚会之所。阿城为名贵中药阿胶的原产地,所产的阿胶通过运河入贡京师,素有“贡胶”“真胶”之美誉,1915年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头等奖。

七级镇据传本名“毛镇”,因运河古渡口建有石阶七级,遂取此名。明清时期,镇区有6门、4关、6纵、8横、14条街,势如棋盘。街市铺面相连,生意颇盛,阳谷、东阿、莘县等县均在此设仓转漕。15J七级古渡为阳谷八景之一,“冠盖风云集,楼船日夜通”是其繁荣状况的真实写照。七级镇在民间有“金七级”之称(七级是粮码头),其历史地位相当高,作用非常大。

二、工商业的兴盛

(一)张秋木版年画

自元代运河开通后,张秋镇一跃成为鲁西重镇,至清末约有两千多户人家,有9门9关厢,72条街巷,82个胡同,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张秋)”之美誉,是一个极尽繁华的城镇,仅山西、陕西两省商贾在此开店铺的就达三十余家。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木版年画由山西晋南传人张秋镇,明清两代得到长足发展,画店多,样式丰富,且影响力空前。

张秋木版年画人物造型丰满古朴,表情安详含蓄,线条简洁、流畅有力,刻工印工较为认真,虽然只有草版,但从不偷工减色。张秋年画一般要印6-8遍,色彩有亮青、大红、二红(水红)、大绿(黄绿)、绛绿、丹红(杏黄)、黄、蓝八色。体裁与题材多样,体裁有魁头、门神、单座、娃娃画、扇面画、画对子、月饼签、轿车围子、纸扎画等,因袭传统画样,题材多以神像为主,仅门神一项就达130多种,加上其它年画题材,品种多达三百多种。

清代,张秋镇的年画店共三家,有源茂永、鲁兴聚、刘振升画店,均为山西人开设。后来刘振升画店迁往东昌府,从而促进了东昌府年画的兴旺、发展。1918年间,张秋源茂永画店就有25盘印画案子,一年最多印画用48件纸(达1440令),鲁兴聚画店的规模与其相当。鲁兴聚门头五间,技工、查、发货人员达80余人,年印画数十万张。两家画店加在一起即张秋镇印制年画一年约2 880令纸,数量相当可观。

张秋木版年画历来只坐庄卖画,从不零售,春天印扇面画,供给做扇子的手工业者,阴历八月底开始印制年画,十一月就挂牌出售。除了销往本省的西南部县市和济南、潍坊、泰安、临沂、德州等地外,还销往省外的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各地商贩由运河来此贩运年画的络绎不绝,影响了大半个中国。因利润丰厚,带动了周边县市的木版年画的制作和销售,如:寿张、堂邑、莘县、东昌府等。由此,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

(二)商品经济

明清时期运河纵贯南北,连接五大水系,大大促进了全国物资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闽广地区的水果,山东地区的鱼盐,山陕地区的毳皮革,江浙地区的纺织品,在阳谷都有销售。流人阳谷的商品以杂货、绫罗绸缎为大宗,来源于秦晋、闽广、吴越等地区;由此地输出的商品主要有烟草、果木、棉布、枣梨、棉花等。阳谷的商品通过张秋、阿城、七三镇进行分销和集散,把鲁西南与鲁西北的市场联结起来了,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贸易区,覆盖了整个鲁西平原,造就了阳谷区域社会经济的大繁荣。

随着商业的发展,张秋出现了大量的买卖中介一牙人,有近300人,分布在二三十个行业当中,且都持证上岗经营,政府每年征收的牙税有二百余两,作为政府的财政收入归人国库。

(三)蓝印花布

因运河开通,阳谷县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山西陕西商人来此经商,经济技术交往频繁。阳谷人前往山西学艺,将蓝印花布技术带回,传授给子孙后代,流传至今。因运河畅通,棉花的广泛种植,促进了花布制作的发展。尤其在广大农村,家家纺车转,户户机杼声。

据记载,清道光十七年,查各集贩卖花布居多,每集贸易者多至数十万斤。图案有“鲤鱼戏莲图”、“狮子滚绣球”、“猫碟富贵”、“石榴和鹿”、“凤凰牡丹”等传统版样20多种,当时的蓝印花布业十分发达,阳谷、高唐、茌平、东昌府等地,特别受到国外人士的青睐,成为出口赚外汇的产品。

(四)草编苇编

张秋镇地跨运河两岸,通行便利,农副手工业应运而生。张秋东北沿金堤一溜营子和附近村庄,编织手工业历史悠久,花色品种繁多,用途广泛。苇编尺寸有四六席、五八席,可用于铺炕、盖庄稼垛、缝粮食囤、搭席棚、篓子、圈席、枕头席、凉席等,图案有枣花、线板花等,极为美观。草编亦做工精细,所产蒲包、枕席等除本地销售外,还销往外地。当时编制户多为无地或少地户,以此手工业作为谋生手段,促进了就业、增加了收入。该镇作为县东南部最大的农贸市场,逢农历一、六为集日,草编苇编制品交易最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

三、文教事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因运河的繁荣,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也日趋丰富和多样化,由此促成了众多的文化艺术形式。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和节目有扭秧歌、踩高跷、耍龙灯、跑竹马、舞狮子、王小赶脚、挽花船、抬阁、抬县官等,其中以高跷、龙灯、竹马、花船最榱餍小O啬诹鞔的歌谣甚多,号子类以“运河号子”、“黄河号子”为代表,船上常用的运河号子有起锚号、冲号、拉纤号、撑篙号和摇橹号等。黄河号子多为劳动人们与黄水作斗争时使用的歌曲。流传至今的有《咳咳呀》、平夯用的《平续调》、《梅花落子》等36首。“船夫号子”有《拉蓬号》《摇橹号》《拉纤号》等21首;爱情类歌谣共23首,其中以大布乡土山寺一带流传的《十二月盼情人》、寿张镇南台传唱的《送情郎》、县北部流传的《小放牛》较为出名;生活情趣类歌谣共有31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本县南部传唱的《一百忍》《画扇面》《塔上鸡呜小唱》以及歌颂水浒英雄武松的《大实话》《武二爷除害》等。书法方面,清康熙年间,阳谷东八里营村人刘琰之书法知名当时。其晚年寓居于张秋镇,远近登门求书者极多。“得其只字片纸,必宝藏之”。

浓厚的文化氛围,推动了书院的兴盛。明代后期,因运河的交通便利,阳谷县域内出现了众多书院,如寿张的寿良书院、凤城书院,张秋的安平书院,七级的冉子书院,阿城的柯亭书院等。由此,培养了一大批科举名士。明清时期,山东籍状元共26人,而运河区域有12人,占总数的46%,其中阳谷的李梦说为清光绪十五年乙丑武科状元;殷云霄,明弘治十八年进士,正德六年任靖江知县,后迁南京工科给事中,以理学知名当世,《明史》有传;刘琰,康熙三十年辛未科进士。在翰林院十年,参与国史篆修,后升江西学政,严格以才取士,拒受贿赂,有“铁面冰心”之誉,被称为“居官清正,两江第一”后寄寓于张秋,闭门谢客,日以诗酒自娱;张令璜,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京兆尹;周天爵,清嘉庆六年出仕,历任漕运总督、湖广总督等职。

四、名著中的阳谷县

明清两代;运河的畅通,促进了南北的文化交流。众多的文人雅士,齐聚阳谷县。因此,在这一时期的很多的文学名著《水浒传》《金瓶梅》《老残游记》《聊斋志异》等,都涉及到阳谷县。

水浒传中的描述,多次提到阳谷县、寿张县等地名,特别是武松打虎、武松斗杀西门庆更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其中宋江三打祝家庄的事情也发生在阳谷。清朝进士曹玉珂曾在《过梁山》中这样描述:“祝家庄,邑西之竹口也。关道口,李庄也……”因本地人忌讳说三打祝家庄,而后改称竹口或祝口。祝口附近有个莲花池村(今阳谷县内一村庄),曾是祝家的后花园。

被誉为第一奇书的《金瓶梅》与阳谷县有着不解之缘,商品经济发达,为其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书中多次提到阳谷地名,景阳冈、狮子楼、紫石街等,足见与此地的密切关系。书中描写的居住在阳谷县运河岸边的西门庆及家眷,日常生活穷奢极欲,所消费的物品囊括了全国各地及西域诸国的名产,如江南鲥鱼、洞庭橘、凤团雀舌牙茶、六安茶、泰州鸭蛋、辽东金虾、金华酒、无锡米、杭州衣梅、胡椒、竹叶青酒、湖州丝线、杭州缎绢绸绢、南京云锦、潞州绸、四川绫、蜀锦、衢花绫、杭州粉、松江阔机尖素白绫、甘州绒、陈桥鞋、苍阳毡笠、杭扇、荆州纸、螺钿木床、苏州邓浆砖、端溪砚、大理石屏风、太湖石、云南玛瑙雕漆、云南羊角珍灯、象州古玩、合浦明珠、洒金川扇、建昌木、西洋大珠、猫眼、法郎、银回回壶、伽南香、安息香、檀香等,这些珍贵物品都是由运河运送而来,足见区域经济的昌盛。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冤狱》写的正是发生在阳谷的故事,篇首“朱生,阳谷人”。晚晴刘鹗的著名小说《老残游记》中讲,老残由济南到菏泽,乘船路过寿张。当时的寿张县,金堤环城而过,南邻黄河,为水陆要冲。现寿张为一乡镇,在阳谷东南25里,已全部划归阳谷县。

总之,明清两代运河的贯通为阳谷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生产力发达,商业意识浓厚,商品经济繁荣,吸纳了大量的城乡人口就业,融会各区域文化精华,运河三镇一跃成为国家重镇,形成一条明显的运河城镇带,使鲁西平原这一欠发达地区跨人发达地区的行列,极大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大发展。

上一篇:小微企业基于P2P网贷平台融资风险管理研究 下一篇:如何做好家电零售的微信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