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时间:2022-10-07 07:04:25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新课标下,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核心,是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是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促使学生素质得到培养。下面我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追求知识掌握程度为唯一的目标,教学方法上机械呆板,即使知识的传授,学生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这些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是相当普遍的。为此,我们提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把学生这一主体充分激活,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感到自己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数学联系紧密的知识结构、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首先,数学可以使学生有依据地猜想和发现:凭借着数学结构链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可以进行类比的猜想;凭借着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可以进行经验的猜想;凭借着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学生可以进行直觉的猜想。有了这样的猜想,学生就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可见,借助于探究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和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在这样的过程中,数学教学对于学生主动发展的价值就有可能得以实现。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

1.在新课导入环节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一节课的关键的环节,更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激发和保持儿童好奇心是引发学生数学探究活动的不竭动力。学生对探索数学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态度将会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通过小故事、小竞赛和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探究活动就开好了头。例如:我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时,让学生读数青蛙的儿歌,并以开火车形式一直往下读,读不完时让学生用一句话表示这首儿歌。这样学生跃跃欲试,参与的意识强烈,为后面的学习教学开了个好头。总之,激发学生兴趣,不仅要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亲身体验和自行探索、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在课堂交流中给予学生深入探究机会

探究交流是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重要环节,也是让学生用自己可以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述自己认识的过程。学生在探究中不仅观察了现象,记录下数据,还获得许多成功和失败的内心感受和体验。在探究结束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凭现象思考、拿证据说话,学会定向地观察和分析,养成探究的思维方式和习惯。通过充分的讨论,获得共识,同时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提出质疑,并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全班的记录,达到知识的共享和智慧的共享,使学生的交流真正发挥作用。例如,教学《游戏公平》一课,我让学生分组做试验,试验后同学们观察试验结果发现了这种游戏规则不公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公平的结果呢? 怎样才能使游戏公平呢?这时,组与组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展开了开放性的、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洋溢着民主和谐的气氛,师生相互分享着他人的思维成果,体验了交流的快乐,并且在思维的碰撞中,闪现出新的火花。一位研究小组的记录员深有感慨地说:“活动中我学会了对问题的正确判断和决策,从操作员那里学到了如何提高动手能力,实际的研究过程让我积极主动地配合其他小组成员,形成了默契,交流的过程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通过这样的交流、研讨,学生学会了与别人分享成果,学会了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了理解和宽容。特别是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有时比老师和教材对他们的启发更为具体和深刻,也更容易为他们接受。

3.课堂联系实际生活,增进探究学习的信心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收集生活资源和参考一些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生动材料,使数学课堂教学进入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从开放的生活环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从中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形成了应用意识及创新精神。例如《按比例分配》教学,我是联系在劳动课(植树)进行的。首先是让学生明白学校分给我班的植树任务,再把学生分成人数不相等的三个小组,由学生把植树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为了公平起见,应该怎样分配?(按比例分配)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直接学习的能力,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4.课堂指导动手实践,营造探究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行为,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动手操作,相互交流,从“个体探索”与“群体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5.在延伸中引领学生养成探究习惯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教学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再通过学习来生成新的问题,打破时空界限,开展课后的后续性研究活动。例如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容积以后,要求学生实际计算一下自己家水池子的容积,提高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建议实际测量一下自己房间的长和宽并计算出粉刷房间共需多少涂料,这样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并没有感到这是一种作业的负担,都欣然而圆满完成了任务。课外延伸科学活动,既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将课堂学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以致用。久而久之,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数学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想办法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改善生活。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模块与信息技术结合的若干分析 下一篇:让孩子爱上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