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数字金融安全与监管

时间:2022-10-07 06:31:48

聚焦数字金融安全与监管

“数字金融与网络安全研讨会”于2013年10月12日在贵阳市召开。研讨会由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发起并主办,西南财经大学光华教育发展基金会、《东方财经》杂志社和《银行家》杂志社协办。会议旨在总结并借鉴数字金融发展的经验,发现数字金融的安全隐患,突破数字金融发展的瓶颈,提出改善数字金融运营环境的建议,进一步推进我国数字金融安全规范和安全监管的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金融企业和网络科技企业的领导、高校专家学者、金融媒体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与会人员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对数字金融安全和监管等方面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刻而广泛的探讨,并取得了很多实质性的成果。

数字金融是建立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一种新型金融业态,是现代信息企业向金融企业渗入过程中产生的新事物。数字金融颠覆了传统金融的营运模式和盈利模式,使传统金融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淡化了传统金融业地域和区域的概念。同时,数字金融也推动了金融去中介化的发展,使得金融市场结构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数字金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对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人民生活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数字金融领域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取得重大进展,并产生了一批全新的优秀企业。所以,十分有必要把数字金融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在发展数字金融同时,更要关注由此产生的金融风险等安全问题,厘清数字金融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理论、政策问题,确保数字金融产业的健康发展,避免在发展中产生安全问题,因而这次研讨会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数字金融与网络安全”,紧扣社会进步的主旋律,将网络和金融结合在一起,蕴含了数字金融与网络安全“双轮驱动”的战略文化理念,契合了中国新一届政府锐意改革的战略抉择趋向。

数字金融的影响

促进金融市场结构转型

传统的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是市场交易的主要参与者。金融中介机构的交易效率、交易成本和金融产品的设计等直接影响市场中的投资者和投资行为,投资者在金融交易中处于被动地位。同时,金融中介机构的中介费和经纪费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交易的成本。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的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势必会引起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革命。在数字金融环境下,资金供给者依托网络和数字通讯平台,不仅能在更广的范围内搜寻资金的需求者,而且能够以更快速、更便捷、更低廉成本的方式与资金需求者建立联系,规避了间接融资模式的缺点,更大程度地发挥了直接融资的优点,有助于数字金融交易摆脱传统金融中介机构低效的束缚。因此,数字金融可以更进一步促进“金融脱媒”的发展,使得金融市场向以投资者为主导的新型市场形态转型。

增强金融交易透明化

传统金融市场中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投资者对资金的使用方向和实际效果不得而知;其二,投资者获得信息的机会是不均等的。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传统金融市场对信息披露的监督失灵,以及金融中介机构的非标准化服务。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增加了金融市场投融资的信用风险,降低了市场资金流动的效率。

数字金融时代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投融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增强市场交易的透明度。首先,数字金融依托于先进的互联网和通讯技术,大大缩短了市场主体获取交易信息的时间,因此,传统金融市场中利用内幕消息操纵资产价格从而获取超额回报的现象将会大大减少;其次,数字金融促进了信息交流和传递的效率,打破了传统机构彼此隔绝的产业格局形态。这样就会增强传统金融中介机构之间的竞争,并推动金融服务标准化、平台化的进程。数字金融环境下,金融机构想要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其服务必须符合网络统一标准,否则就存在被统一化的市场所淘汰的风险。这就推动了金融服务的标准化进程。同时,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理念也将推动各个金融机构将其服务和产品整合于统一的操作界面中,以方便用户操作和进行信息监督。这些变化都将使得数字金融环境下的金融交易更加透明。

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

金融市场中,证券价格对信息的反应程度的高低决定了这个市场的效率。如果信息在市场主体之间的传递速度缓慢,那么投资者根据信息所做出的反应价格就会发生偏离;相反,如果信息在市场主体之间的传递速度加快,那么投资者所能得到的信息就能更大程度的反应在证券价格中。显然,数字金融环境中,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提高,因此,相对于传统金融市场,数字金融市场效率更高。另外,数字金融体现的是金融交易过程的电子化、自动化、实时化。因此,数字金融市场中的交易速度、资金流通速度、信息沟通速度、交易时滞等都会提高和改善,这是市场效率提高的一个表现。

数字金融的安全问题

数字金融时代的到来,为人们生活、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数字金融的便捷性与脆弱性也相伴而生,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制约数字金融发展的瓶颈。

信用安全

数字金融的一个特点就是依托网络通讯手段完成的、虚拟的资金融通活动。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模式,运行在虚拟环境中的数字金融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这就对市场的信用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现阶段发展数字金融,存在两个方面的信用安全问题。其一,存在于传统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信用缺失状况,在虚拟金融市场中会表现的更加明显。资金的融通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信用关系基础上的,投资者信用缺失会影响金融业务的拓展和创新。其二,一种科学、合理且全面的信用评价体系在中国尚未建立健全。信用安全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依赖于社会群体信用意识的提升,但另一方面更依赖于相关制度的约束。在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其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成熟往往伴随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而现阶段的中国,与市场经济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相适应的信用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金融的发展。

技术安全

新世纪里,互联网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通讯和IT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并逐渐渗透至社会的方方面面。数字技术与金融行业的结合就催生了数字金融,数字技术的安全问题也时刻制约着数字金融的发展。

认证中心体系缺失。数字金融依托数字技术完成投融资活动,其安全性主要包含银行身份信息的正确性,投资者身份的确定性和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在国内,这些技术在网上交易领域均已实现,但在数字金融领域尚未全面应用,尤其安全系统中的认证中心,它对数字金融的发展至关重要。第三方数字认证中心是网络商家和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保障,现阶段国内已经建立了一些非官方的电子商务认证中心,但是金融活动对安全性的要求比一般的贸易活动要高,数字金融呼唤一种更高级别的认证中心体系的建立,但是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建立部级的数字认证中心。同时,国内的金融机构的数字金融业务,因为技术原因,也存在严重的不兼容现象和诸如招商银行的最高交易额现象,这些都成为数字金融发展的障碍。

支付和结算时滞。数字金融通过网络媒介传递金融交易信息,并完成支付和结算过程,这是数字金融便捷性的一个表现。但是消费者在国内银行进行同城跨行转账或者异地跨行转账时,能实现资金及时到账的寥寥无几,而通过网上银行或者第三方支付中介完成转账的时间也通常在两天至五天。当前银行资金的支付和结算时滞严重制约着数字金融的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我国金融行业的支付工具和支付系统等相对落后、结算效率较低、成本过高、银行业对数字金融的发展重视度不高等。支付和结算的时滞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给资金的网络传递带来风险,国内利用银行结算系统时间差进行诈骗的案例屡见不鲜。

法律法规缺失

数字金融立法相对滞后。我国的数字金融业务已经进入快速发展轨道,而相应的法律还未健全,法律的缺失给数字金融业务开展带来巨大的风险。现阶段的数字金融业务都是建立在协议基础上,违约和纠纷的处理也是依赖于仲裁解决。例如,中国银行的网上银行章程规定“数字签名是银行为客户履行支付的唯一依据”,但是没有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立法的滞后增加了数字金融参与主体的交易风险,阻碍了数字金融的发展,立法滞后性也给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网络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

金融监管法规不完善。数字金融是产生在大金融、大数据条件下的一种创新金融业态,它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金融业的经营模式,推动了金融业从分业经营模式向混业经营模式的转变。现阶段中国的金融市场严格遵循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金融法规的制定也是依照现有的体制而设立的。例如针对证券市场国内有《证券法》,而商业银行市场则有《商业银行法》与之相匹配。伴随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混业经营模式下,原有的分业监管法规必定会出现一些交叉、空白及不协调部分。在这样的市场趋势下,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低效率就逐渐显现出来,分业经营模式会使金融企业的竞争力下降,自身的监管成本也会提高。伴随数字金融的发展,传统金融业想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就要为顾客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人性化的金融服务。

建立数字金融安全监管体系

建立社会信用评价体系

伴随数字金融的发展,尤其是诸如P2P等一些新兴的金融创新形式的出现,金融市场迫切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统一和权威的信用评价体系,以保障数字金融发展的市场环境。现有的网络信用评价系统缺乏科学性和统一性,信用评价报告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也备受质疑。

在数字金融环境下,要建立信用评价体系,首先要解决身份认证的问题。数字金融业务的开展需要有更高的信用级别和更好的信用环境,如果不能进行实名认证,那么网络欺诈、信用评价失真、信用违约行为就会时常发生。这一点在以银行账户为依托的金融交易中已经得到有效保障,但是数字金融的发展存在逐渐摆脱对银行资金账户依赖的趋势。如果建立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信贷关系没有实名认证的保障,那信用违约事件的发生频率会大大提高。其次是要加强社会整体信用制度建设。国内数字金融发展处在起步阶段,在缺乏相关道德规范约束和相应法律法规制约的条件下,数字金融交易的风险极大。并且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完善和执行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社会的道德、法律以及市场体制等因素。因此,要想发展数字金融,必须强化社会整体信用制度建设,这包含个人信用评级制度建设、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建设、信用评级立法制度建设、信用评级中介机构制度建设等等。

总之,与数字金融相适应的信用评价体系,需要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中逐步建立。中国社会的整体信用评价体系没有建立健全的原因,一方面是来自于信用评价体系本身的制度设计问题;另一方面则与我国金融市场环境不成熟有关。保障数字金融发展的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和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某个企业或者个人可以推动的,这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完成。

建设金融网络系统

数字金融的发展依赖于现代化的金融网络系统,其高效性、快捷性、安全性的体现也是以高效、快捷和安全的金融网络系统为基础的。这就要求政府为数字金融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积极推动与数字金融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硬件建设。

加强金融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未来发展数字金融,可以以中国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为依托,以国家金融网络为通讯媒介,并借助光纤通讯等宽带高速通讯技术,以解决跨省跨城市的金融信息传输时滞问题,从而提高数字金融交易中的资金支付效率。同时,政府应主导在金融网络之间推广统一的网络互连协议,打破国内银行间金融专用网络隔阂,提高跨行信息传递的效率。

创新支付结算工具。科学高效的支付结算工具是数字金融发展的有力保障之一。金融机构应当一方面提高现有支付、结算工具的效率,另一方面要创新和研发更人性化、更科学、更高效、更安全的数字化金融工具。银行卡将慢慢成为国内主要的支付结算工具之一,因此提高银行卡的支付结算效率,降低其支付结算成本,将有效推动国内数字金融业务的发展。具体而言,中国可以借鉴美国万事达和维萨等信用卡管理机构的经验,在国内建立统一的银行卡经营企业或机构,制定国内甚至是与国际统一的行业标准,推动银行卡产业的发展。这样一方面避免了银行各自开发业务所造成的资源重复和浪费,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银行卡运营企业集中优势资源创新银行卡相关业务。同时,应该关注金融企业与IT企业的合作以及业务的整合,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数字金融发展路径。

强化金融网络技术安全。数字金融的发展不可能规避网络安全技术。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现阶段的网络安全技术比较落后,网络软件和硬件的自主研发能力较低。要保障金融网络的安全性,就要加强金融企业与IT企业的合作,培养本土综合性人才,自主研发金融网络技术以保障金融网络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健全金融法制体系

数字金融在中国尚处在起步阶段,许多制度、法律和法规的建立尚处于探索期,数字金融的发展呼唤高透明度和高自由化的市场并与之相适应。现阶段国内行政干预金融市场运行的现象还较为突出,金融市场中的供求和利率等一定程度上应该由市场自发决定。因此在数字金融环境下,金融市场更亟需市场化的监管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现代化的金融法制体系。市场经济下的金融市场发展依赖于相关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数字金融环境下更强调市场的法制。我国当前在金融立法方面较为欠缺,这主要表现在法律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的制定不能紧跟市场环境发展和变化。这就使得法律成为市场发展的阻碍力量,而非保护力量。例如,我国政府在1995年推出《票据法》,但是却存在阻碍数字金融发展的条文。《票据法》规定票据的持票人或者出票人须在票据上签章后,票据才具有法律效力,这样的规定严重制约了数字票据支付和结算方式的推广,因为在电子票据的使用中,需要通过数字签名认证技术完成票据的流通转让。因此,要促数字金融的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法律的适应性、时效性,以及制定法律的前瞻性等问题。

全面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伴随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金融将引起金融市场结构的巨大变化。在欧美这些发达的金融市场中,政策和体制的变革对技术变革的反应非常迅速,其金融体制已经由传统的分业经营模式转向全能化的混业经营模式,这也是体制需要适应和服务市场的一种表现。但是,中国的信息化、市场化水平相对落后,体制改革的反应速度相对滞后,中国现有的金融体制改革存在内在驱动力。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政府正在逐步放开国内金融市场,加之数字金融要求金融服务向着全能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未来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体制方面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中国的金融企业必然会在将来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中落于下风。总之,为了更好的应对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竞争和外资金融机构进入的威胁,研究、设计、建立适应中国金融市场的金融改革模式,在保持金融市场稳定的基础上,逐步完成市场的专业化金融体制改革是促进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的必经之路。

上一篇:银行理财产品跟踪——前三季度 下一篇:在罗切斯特过中秋